敬一丹:《感动中国》主持人的深度参与和情感节制
央视国际 (2004年07月05日 10:41)
(CCTV.com记者蔡丽北京报道)首届中国电视十大名栏目名主持讲坛7月3日上午由《感动中国》主持人敬一丹、制片人朱波介绍超大型特别节目的制作与策划理念,介绍《感动中国》策划和主持的经验。
敬一丹:主持人的深度参与
《感动中国》,什么是“感动”?感动就是让我心里一动,眼睛一热。我接触《感动中国》之后,越来越喜欢“感动中国”这个名字。我会无端地喜欢一些词语,比如“感动”,再比如“温暖”。
作为主持人,最重要的是遇见一个好的创作班子。我在《感动中国》里遇到了朱波,他是一个非常有才干的制片人,他让我和白岩松两个主持人一开始就以策划人的身份参与到节目创作中来,让我觉得这是自己的事,而不是等节目创作完成之后把我们作为一标签一样贴上去。主持人对着别人写好的稿子硬生生地念出来和我自己饱满地、有情感注入地说出来,效果是完全不同的。这就是我所说的“深度参与”。朱波对我们常说的一句话就是:“你看着弄吧”!(笑)他是《东方时空》的制片人,跟评论部的主持人都很熟,他真的非常了解我们,也非常相信我们。
深度参与对主持人的心态来说是非常重要的。我从一开始就浸泡在其中,所以我熟知我们评选的每一个人物,说到谁的时候眼前就马上闪过他的故事、他的样子、他所有的详细的细节。
朱波一开始就告诉我们:串场词要我们自己来写。这就给了我们主持人一个非常好的参与的空间。我写的串场词字斟句酌地修改了很久,如果节目不开播,我想这“炼字”的工作还会一直进行下去。
主持人的位置:隐而不显 情感节制
《感动中国》是一个仪式性的岁末节目,情感性很强,仪式感很强。我其实一直不适应这种大舞台式的主持,这种带观众的、“秀”的色彩很浓的节目,我更喜欢演播室的、《焦点访谈》式的,我说话就比较自在。而且,我还总是质疑,这种年终岁末的节目是不是真的有特别的意义。但是在《感动中国》后来的参与中我渐渐打消了疑虑,同时开始思考在这样的一个活动中,主持人的位置问题。我觉得在这种大型仪式性的节目中,主持人应该是“隐而不显”的。要让观众感觉不到主持人的作用,而牢牢记住我们推出的人物。这就成功了。这需要主持人的情感积累要非常深厚,同时有着极强的分寸把握能力。要有感情,但是不能滥情,能说多短就说多短。这是一种“收”的感觉,不是“放”的感觉。《一丹话题》需要“放”的感觉,因为它属于主持人“显”的节目,需要我用观点去影响别人。我看过很多主持人一主持这样的大型节目就容易激动,满场跑,在典礼性的场合是不允许主持人表现失控的。
主持人要善于表达,但是能不能让观众感到表达得分寸适度是重要的一环。主持人要和节目有整体的和谐感。
《感动中国》最后一个颁奖人物是衡阳大火幸存的一个消防小战士。他真是太年轻了,我几乎把他当成了我的兄弟,我看到他手上还带着伤疤,刚从医院出来。我真是又怕伤着他,又不能不问他。当时他是不知道身后挂着他的战友们的遗像的。我真是有点怕他回头,怕他感情失控,一方面,对于节目的收尾气氛有影响,另一方面,也是机位的需要。他转过身去就会给摄像机镜头一个背面。于是我说:“你不用回头,也能记起他们的音容笑貌。”他果真只是略略回了一下头。我这种处理情感的方式就不会对他过于残酷。
采访为河南艾滋病人、艾滋孤儿奔走的高龄老人高耀洁的时候我的声音哽咽了一下,但是眼泪我忍住了。她说:“我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在采访维吾尔族那个村庄的党支部书记阿西木的时候,他在地震中失去了5个亲人,还带领群众抗灾,他的老母亲一直跟在他身边,给他做饭。他已经接受过相当多的媒体的轮番轰炸了,但是我只问了他一句:你的妈妈她现在好吗?这个坚强的中年男人的眼圈就红了,但是也仅仅是眼圈红了,他没有掉泪。主持人忍住了,嘉宾忍住了,但是观众流泪了。
有的人认为看见别人流泪才会让自己更感动,但是我觉得阿西木这样一个中年男人的忍住更让人感动。为什么一定要残酷到让嘉宾流泪呢!
敬一丹说,自己并不是一个容易抑制感情的人,而是一个非常感性的人。在新闻评论部,记者可以分成两类:一种是采访任何人都不动声色的,另一种就是敬一丹这样很容易进入角色的、容易感动的。一次敬一丹去采访一个烈士遗孀,因为那个烈士遗孀和她同龄,在采访之前跟她讲了很多丈夫生前的细节。结果敬一丹一边采访一边哭,完全当成了两个女人的谈话。事后回到台里,摄像说,我都分不清哪个是烈士遗孀了!这次感性泛滥的结果是,翻遍素材带都找不出一个她不哭的镜头可以编进片子。这件事让敬一丹好好地反省了自己一下:我为什么就不能更职业、更理性一些呢?
有学者评论说:《感动中国》中的情感节制是敬一丹主持风格人文主义色彩的一贯体现。这是对一个当代中国的主持人相当高的评价。
责编:李恩泉 来源:CCTV.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