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书画频道 > 徐州画像石 > 正文

论徐州民间工艺对汉代造像艺术的继承和发展——以汉画像石、汉兵马俑为透视点

央视国际 (2004年07月07日 15:46)

  阚嘉瑞 (徐州师范大学 美术系,江苏 徐州 221116)

  一、汉代文化的历史渊源

  汉代是中国历史上一个辉煌的朝代。

  汉代文化更是华夏文化中一颗璀璨的明珠。

  汉家文化有着浓郁的先楚因子,汉朝的开国皇帝刘邦是楚人,汉朝的开国元勋们,除张良外,全都是土生土长的楚人。“楚虽三户,亡秦必楚”(《史记·项羽本纪》)载范增引“故楚南公”语),当这些威猛无比的楚国子弟们用血肉之躯推翻暴秦统治时,也就是决定了:他们要将故国乡里的一切文化传播到长江天堑的另一边,传遍汉家帝国的大江南北。

  于是,楚声、楚歌、楚辞、楚服、楚制、楚舞、楚俗以及楚地哲学与艺术,都随着江东子弟的攻城野战、夺取天下而在华夏大地上迅速传播开来。

  二、“便万民之利”

  “便万民之利”(《史记·孝文本记》引汉文帝语)是汉家王朝的治国大纲。在这个由平民缔造的大一统的王朝里,平民与百姓的人格与尊严、心愿与渴望得到空前的尊重,“君子之为治也,块然无事,寂然无声”(《新语·无为》)。顺其自然,与民休息,这个时代是华夏庶民在人格与个性上空前的大放松、大解放。

  于是,千万颗曾受暴秦摧残而变的冰冷的心又热起来了,人的价值得到珍重,火一般的创造热情随之迸发出来,汉代成为华夏文化史上万方乐奏的时代。

  三、两汉遗存与徐州民间工艺

  徐州是汉高祖刘邦的故乡,是楚汉相争的决胜战场;徐州处于齐鲁文化、中原文化、楚文化的交汇点,“齐文楚武”,徐州正是文物消长的枢纽。徐州是两汉文化遗存最为集中丰厚的地区之一,汉墓、汉画像石、汉兵马俑并称徐州“汉代三绝”,两汉文化是徐州成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主要历史内涵。所以史学界有学者认为“明清看北京、先秦看西安、两汉则要看徐州”。

  徐州的民间艺术有着悠久的历史,它是中国民间工艺美术的兴盛地之一。新石器时代绚丽多姿的彩陶、精致的骨雕、栩栩如生的汉代陶塑、深沉雄浑的汉画像石都出自民间艺人之手。流传至今的农民画、剪纸、泥玩、布玩、彩灯、玩具、糖人、石刻等30多个品种的民间美术,异彩缤纷,各具特色,是一座瑰丽的民族艺术宝库。邳州农民画、邳州农村生活剪纸、邳州纸塑狮子头、沛县泥模玩具、徐州吉祥面具,这些民间艺术精品在国内民间艺术展览中,纷纷荣获大奖。

  (一) 徐州民间工艺对汉画像石的继承和发展

  [表现内容] 徐州汉画像石画像内容可分四类:第一类,表现生产活动的纺织、牛耕等画像,如铜山洪楼所出的纺织图,双沟所出的耕耘图等。第二类,反映墓主经历和生活的车骑出行、乐舞百戏、庖厨、饮宴等。由此可见,汉画像石中“重世俗”的特色表现的尤为突出,它不仅反映出当时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状况,也形象的反映了当时人们的某些意识和风俗习惯,给人以栩栩如生的感性印象。而在两汉遗存较丰富的徐州,民间剪纸艺人王桂英就把这一特色继承了下来。

  王桂英的剪纸与传统的剪纸完全不同。这是一种来自于现实生活的真正创作,它因为与现实生活息息相关而有一种感人的生命力。这又是一种真正自由的个人创作,因而它又是真正艺术的。王桂英剪纸的那种跃然纸上、喷薄而出的原创性,那种来自于当下现实生活的令人激动的生命力,那种与生俱来的对传统艺术的把握和对现代艺术形式直觉而天才的运用,使她在众多的民间剪纸艺人中鹤立鸡群、独步当世。我们现在能看到的绝大多数传统剪纸,已经从一种创作退缩为一种“工艺”,在这种已经很大程度上程式化的工艺里,表现的内容多是喜庆、吉祥的生活观念和节日内容,“吉庆有余”、“双喜临门”、“中秋月圆”当然是美好的祝愿,鸳鸯、龙凤,牡丹、梅花当然是中国百姓一直喜欢的东西,但这些内容因为长期固定不变,远离老百姓真实、鲜活的现实生活而渐渐地丧失了艺术的生命力,在表现形式上,传统剪纸又不免受固定程式的束缚而显得单调,难以推陈出新。

  京城里来的大艺术家看到王大娘的几百幅剪纸,惊呼看到了当代的“两汉遗风”、发现了中国的“马蒂斯”;1995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中国民间艺术家协会授予了她“中国民间艺术家”的称号。

  第三类,表现东王公、西王母、仙禽神兽等神话故事。黄老之说在汉初是顺乎民心的,汉人在其感召下企慕长生不老、羽化登仙,同时把这所有的一切寄托于神灵的庇佑。徐州人也有这一信仰,如艺术品“糖人贡”。它是用白糖熬化浇模凝固而成的食品艺术,流行于丰县一带。旧时主要作为敬神祭祖的供品,以慰死者及神灵。糖人贡的品种有仙佛、诸神、及鸡、鱼、龙、马、狮子、寿桃、城楼、宝塔等。

  还有,“送老花”是用于老人丧礼的寿鞋、冥枕之上的剪纸花样。它以传说中人死后要过“奈河桥”为背景,即为人行善者入阴间可过“金桥、银桥”;作恶者要过“奈河桥”,吃万般苦。剪纸中有金童、玉女、狗猫、蟾鹅。

  第四类,表现“孔子见老子”、“周公辅成王”等历史故事或历史人物。徐州民间工艺中以此类内容为主的是“泥模”,它亦称“孩模”,是专供儿童用泥模印塑小人或小动物的一种玩耍陶模。大的约七八厘米,小的约四五厘米,其图文并茂的内容形式,也可以说是儿童最初认识事物的课本吧!徐州艺人张君实,他的泥模作品“《水浒传》108将”在国家文化部主办的“中国民间工艺一绝天下”大赛中获得银奖。

  [雕刻技法] 徐州画像石前期多阴线刻,凹面刻,构图简单,线条粗犷;后期发展起浅浮雕、减地平面线刻等多种技法。“泥模”雕刻技法与汉画像石前期极为相似,线条简洁豪放,粗犷有力。线刻细腻真切,有阴柔之丽,浑雄苍健,有阳刚之美。阴柔阳刚,体现了中国传统美的基本要素。构图匀整,充

  满活力和生活情趣,反映了雕刻技法的应用已较为娴熟。

  “泥模”本身就是一种民间艺术品,它又与风俗人情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它的形式、用途都与当地民俗活动、民俗风情紧密联系并发展变化着。一般“泥模”,造形夸张、生动,风格粗犷、朴实、简练,并富有雅拙的美感,而且有着鲜明的民间和地方特色。

  [艺术风格] 由于汉画像石是绘画与雕刻的结合,故兼有二者的特征。因为石材打磨不容易,所以又造成画像石画面的充盈性,散点透视,以满为美,主副相配,有意想不到的效果。另有,汉画像石原石有雕刻艺术之美,拓片有剪纸艺术之美,在古代艺术中独具特色。

  徐州的民间剪纸艺人从构成学、透视学等角度沿袭了汉画像石的风格,并加以发展壮大。邳州剪纸,具有北方剪纸艺术浑厚、朴拙的特点。不须临摹,大多根据生活感受信手剪出,出手流畅,作品栩栩如生。镂空手法运用的恰到好处,“千刻不落,万剪不断”的结构表现的尤为突出。①汉画像石讲究线条,剪纸也是,因为剪纸的画面就是由线条构成的。同样,邳州剪纸依然完美的处理了点、线、面之间的呼应、对比等关系。②在构图上,剪纸与画像石也相似:不同于其他绘画,较难表现三度空间、场景和形象的层层重叠,对于物象之间的比例和透视关系往往有所突破。邳州剪纸主要依据形象在内容上的联系,较多使用组合的手法,造型上夸张变形,使用图案形式美的一些规律,作对称、均齐、平衡、组合、连续等处理。它可以把太阳、月亮、星星,飞鸟、云彩,与地面上的建筑物、人群,动物同时安排在一个画面上。常见的有“层层垒高”或并用“隔物换景”的形式。

  第三个特征,汉画像石以石刻为主。而徐州民间艺人又将刻制的技法应用于纸上,产生了“刻纸”。它是指刻门签,一般用刀不用剪,多为彩色 ,常用蜡光纸拼色。制作时要先描画再以刀代笔进行刻制,线条粗犷简洁,形象形态逼真,又不拘泥细节,善于艺术概括和夸张描绘,大胆追求神似,不失其真。它是除夕时人们贴在门楣上的五套色刻纸艺术品,俗称“挂门签”。

  (二)徐州民间工艺对汉兵马俑的继承和发展

  [制作方法] 徐州汉兵马俑,由于主人只是臣属于中央王朝的一个诸侯王,不可能制作秦俑那样规模巨大、形象逼真的陶俑。由此楚国工匠们借鉴了古代青铜器的制作工艺,采用了合模制法。

  徐州泥玩具继承并发展了汉代的模制法,它需要通过手捏和模制来完成。模制又有单片模、双片模之分。其制作工序是:和泥、搓坯、成型、染色、开相等。泥人多为模制而成,禽鸟类作品以手捏为主,小巧朴实,妙趣横生,常见的有泥公鸡、泥猴、泥兔等。而泥模的制作是先制成“范仁”(徐州民间叫“托子”),即泥塑人物或动物,然后翻制成泥模(第一次翻制的称“老模”),再刻修加工。有了泥模,又可印制出范仁,然后在范仁上多次翻制出许多泥模,再入窑烧至砖质即可。如果范仁线条已模糊,再用老模制出。

  当然把某一事物的起源与发展归结于一人或一地,本身就是不科学的,中国民间文化的诸般现象,大都是集劳动者在生产生活中的发现创造之大成。诸如徐州的泥玩具和泥模,是勤劳的百姓利用大自然赐予我们的最基本的物质财富,运用他们聪慧的双手创造出的艺术品。祖先在汉代就已运用自如的 “模制”方法流传到今天,劳动者已真正发展了此项遗存,将饱含地方文化的模制作品更完美地展现给了世人。

  [艺术风格] 汉兵马俑作为徐州西汉陶俑的一种类别,它反映的是地方封国部队的军容,比秦俑小,重其意而不在乎其形。而徐州民间儿童玩具造型简洁明快、生动传神,不重写实,整体浑然朴拙,且情态细致入微。同时色彩对比强烈、民间气息浓重,集观赏实用为一体,每一件每一款无不表述着江苏徐州民间特有的艺术韵味。它从兵马俑中汲取的营养有:对人物和动物的塑造概括有力,敦厚结实,浑然天成,意趣盎然;而且也不注重写实,却生动依然。它是一种完全或比较完全立体的地方性雕塑艺术,也是形体美最直接的表达方式,具有生命的力量感。

  四、结语

  汉代是艺术史上百花齐放的时代,“汉武帝创置密阁,以聚图书;汉明雅好丹青,别开画室,又创立鸿教学以集奇艺,天下之艺云集”(张彦远《历代名画记》)。汉代艺术是对“人”的放歌,汉画像石、汉兵马俑对普天之下寻常百姓生活的歌颂,不正是那个时代艺术反复吟唱的主题歌吗?

  徐州不仅是华夏人类最早繁衍生息地之一,且是汉文化的重要发祥地,拥有博大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以汉代文化为特色的古迹瑰宝:汉代楚王陵宫殿、汉画像石、汉兵马俑等,装点在南雄北秀的山水之间,令人瞠目,令人赞叹,启人遐想,发人深省。徐州汉代文化璀璨辉煌,又不断以新的考古发现震惊中外。

  诚然,徐州山川、文化之美,很大程度上来自于大自然的恩赐,来自于世世代代劳动人民的创造。勤劳聪慧的徐州人民从汉墓、汉画像石、汉兵马俑中不断汲取着营养并运用于工艺制作,形成了具有徐州本土特色的民间工艺样式。从而,既光大了两汉文化,又将徐州这样一个独特地区的民间艺术推向全国,乃至全世界。作为新一代徐州人,我们有责任继往开来,为徐州的发展锦上添花!

  [参考文献]

  [1] 王启涛著,《天汉精神》,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02年,P28,P100

  [2] 邵世静,胡存英著,《徐州民俗》,徐州: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1998年,P159-160

  [3] 朱浩熙主编,《古今徐州》,上海:上海社会科学学院出版社,1987年,P106-109

  [4] 朱浩熙主编,《名城徐州》,北京:作家出版社,1995年,P348-349

  [5] 张道一著,《中国民间美术辞典》,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2001年,P350-352

  [6] 朱浩熙主编,《可爱的徐州(中学版)》,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3年,P132-133

责编:徐建委  来源:

本篇文章共有 1 页,当前为第 1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