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武梁祠
央视国际 (2004年07月07日 16:04)
撰文/张从军
武梁祠是东汉时期的一座小祠堂,位于山东省嘉祥县纸坊镇武翟山北麓,建于东汉晚期的桓灵时期(公元147—189年),距今有1800多年。武梁祠和其他武氏家族墓地石刻一样,因为其画像内容丰富,雕刻精美而名扬海内外,并被国家列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形制和画像内容
武梁祠的形制像一座没有前墙的小屋子,其结构为单间悬山式,面阔2.4米,进深1.4米,平面呈倒“凹”字型,由东西两壁、后壁和前后屋顶石搭建而成。这种小祠堂的主要用途是,供武氏后人上坟扫墓时摆放祭品。
祠堂包括屋顶内壁上刻满了画像。现存画像石6块。其中由于年代久远,屋顶画像剥蚀残损严重,画像与榜题模糊难辨。根据文献记载,屋顶前坡祥瑞内容为黄龙、白虎、麒麟、神鼎、六足兽等。后坡为白鱼、玄圭、赤熊、玉马、白鹿、金胜、比目鱼、比翼鸟、比肩兽、木连理、璧流离等。这些都是当时人们认为最珍贵罕见的宝贝神物。
祠堂的主要内容安排在正面的后壁和左右两壁。从设计意图看,作者将东西后三面墙壁的画像分成上中下三大部分。上层位于左右两壁的山墙尖顶三角部分,是神仙的世界,东王公和西王母高高在上,各居一方;中层是古圣先贤和历史故事;下层主要是表现墓主现实生活的出行拜谒画面,同时也夹有部分历史故事。三层之间以联弧、菱形等花纹区分出不同时空。整个画面以一座带双阙的楼阁为中心,将现实生活放在下部,神仙之类放在上部,中间穿插着历史故事和人物,祥瑞则安排到祠顶。
从内容看,神话类的主要形象是西王母和东王公,而人身蛇躯的伏羲女娲则被安排到黄帝神农的阶层,与古圣先皇齐名并列。此后依次是祝融、神农、黄帝“三皇”和颛顼、帝喾、尧、舜、禹“五帝”。大禹的后边还安排了一个“夏桀”。荒淫无度的夏桀坐在两个跪伏着的女人背上。三皇五帝与西王母被共同安排在西壁。
历史故事类画像按其不同内容而被相对集中在一起,与三皇五帝共处一个空间的是表现孝义、节烈的人物和故事。与墓主人前后左右鸡犬相闻的则是忠臣烈士。孝义方面有“丁兰刻木”、“老莱子娱亲”、“闵子骞敬事后母”、“曾参孝母”、“邢渠哺父”、“伯俞伤亲”、“董永佣耕养父”、“孝子魏汤”、“杨伯雍义浆”、“孝孙原毂”、“三州孝人”、“休屠王敬母”等某种名孝子贤孙的故事;节烈人物和故事是“京师节女”、“齐义继母”、“梁节姑姊”、“楚昭贞姜”、“无盐丑女”、“鲁义姑姊”、“秋胡妻”、“梁高行”。忠臣义士则有为国家或故主舍身尽忠的“荆轲刺秦王”、“专诸刺王僚”、“曹子动桓”、“聂政刺韩王”、“豫让刺赵襄子”、“要离刺庆忌”、“蔺相如完璧归赵”以及“范睢和须贾”和终解仇怨故事。
正面墙壁主要位置的画像是有关社会现实生活的宾客拜谒、庖厨和车马出行。画面正中是一楼二阙,主要痊居高楼,楼上两位夫人,楼下一位主人。一个主人和两痊夫人的形式,反映的是阴阳合和的传统思想;主人和夫人身躯高大于他人的做法,则反映了主仆间地位的高下。在主人的左侧是车马出行,右侧是庖厨。庖厨在西而车马居东,也是当时庭院布局的一般形式。
从以上内容可以看出,武梁祠画像中笼罩着十分浓郁的“忠”、“孝”思想。所以要这么做,其根本目的恐怕在于教育和戒示后人。希望后人们象丁兰那样,视死如生;象老莱子那样,活到老,孝敬到老。另外,对于还活着的妻妾们,也希望她们效法秋胡妻、楚昭贞姜那样,从一而终,以身守节。至于那些宾客仆从们,也要效法荆轲、豫让们,忠贞不二,必要时以身报主。
这种苦口婆心的教育意识,反映了东汉时期人们对生活的无限热爱和留恋,也同时折射了东汉晚期社会的动荡与人们思想观念的骚动不安。子孙的不孝、妻妾的不贞和仆从对故主的不忠已经成为人们普遍关心的社会问题。即使是死去了,也仍放心不下自己生前所拥有的那楼阁车马、水井厨房、妻妾宾客,以及可能还未完全独立生存的幼子寡母。
饶有趣味的艺术特色
首先是布局安排。武梁祠的整体布局比较简练,自上而下分为三大段,每一段又根据内容需要划分为数格,或竖或横。屋顶和两面山墙的尖端部分是天上的神仙世界,三面墙壁则是人间社会。历史久远的内容在上,现实生活的画面在下。按照墓主人对生活的认识和体验,围绕墓主的是宾客仆从、烈女和忠义之士,而传说的人物和其他历史人物、故事则被安排在与神仙世界相近的地方。
西王母是民间最崇拜的神仙,按照方位她被放置在最尊贵的西墙的顶端,占据其最高的位置。环绕她的是一群制造仙药的青鸟玉兔。而那位专门为西王母配置的东王公,虽然也高距在与西王母相对的东山墙上,但因为他的出世较晚和没有什么作为,不能象西王母那样给人们制造和带来长生不老的仙药,所以围绕他的从属神灵们也远不如西王母的生动具体。同时,三皇五帝全部安排在西山墙上,靠近西王母,也从另一个侧面说明了传说中的三皇五帝其实也和西王母一样,已经走进了神仙的行列,享受着和西王母一样的待遇,被社会大众所顶礼膜拜。
祠堂是为墓主服务的,所以墓主的形象理所当然的被安排在最主要的位置。同样,祠堂又是后人为墓主设置的祭祀的享堂,墓主自然不能离祭品太远。因此,墓主及其妻妾们被安排在了祠堂正面靠近祭如的下部。这样处理的好处是,既可以让墓主最先歆享到祭祀物品的美味,接受后人的祭拜,同时似乎也暗示了墓主虽逝却又并没走远,还没有和三皇五帝那样已经超升到了伏羲女娲的身边。另外,画像在布局方面,将正面墙壁二分之一的面积划分给墓主,既体现了墓主在这个祠堂里的地位和身份,也十分明确展示了祠堂的功能,就是为墓主专门设置的。
但是,祠堂还是为后人设置的。为了使后来人睹物思亲,在祭拜的同时,不忘古训,长思先人,画面还以二分之一以上的篇幅安排了诸如忠孝节义的内容和古圣先贤的故事,以教育后人,警示观者。
东西南三面墙壁虽然不在一个平面上,但是作者却将全部画面按照一个平面的思维来统一安排和设计。从西王母、东王公的自上而下,到历史故事的自右向左,再到现实生活的以墓主为中心的左右回护,恰如观赏一幅古代社会画卷。由远而近,最后聚焦在墓主这个中心。
其次是画面的经营。为了使历史传说故事更加浅显易懂,作者特别在人物或故事的旁边加上了榜题,亦文亦画,文画并举,凭字认画,使这些画像具有了教科书的特征。
第三是主题式小画面的组织,给这座画像祠堂增添了重要特色。画像虽多,但每一个故事都有一个中心,人物车马围绕中心安排。故事、人物不用特别界隔,只凭其向背关系,就能很容易的解读出故事的内容,猜测出人物的身份。
画龙点睛式的内容剪裁,突出主要人物,突出故事的最关键的一刹那,是其又一特色。如荆轲刺秦王画面的处理,就是抓住了故事和人物最关键的特点予以夸张式的表现:荆轲的怒发,秦王的仓皇,中柱的飞刀,秦舞阳的颤颤惊惊,构成了一幅活灵活现的画面,加深了人们对荆轲勇武形象的认识。
以白话式的绘画语言,简练地表现复杂的故事和人物的身份,这是武梁祠画像的民间艺术特色。荆轲刺秦王,是带着秦王最想要的督亢地图和樊於期的头才得以接近秦王的。画像作者舍弃了地图而取樊於期的头作为陪衬,并且将盛头的木函打开,露出樊的头。这一细节,不但真实的再现了历史的传说,而且也使画面更加生动形象,一目了然。即使不加榜题,人们也能猜测出画中人物的身份。
武梁祠离我们虽然已经久远,但却以其图象的形式,向我们展示了东汉社会的生活面貌,展示了当时人们的理想和追求,展示了民间艺人的石刻艺术才华,为我们了解和认识汉代的历史文化提供了不可多得的形象资料。
(张从军:1954年生于山东省胶州市,1982年毕业于山东大学历史系,1997年曾受聘于日本文部省国际日本文化研究中心客座副教授,现任职于山东省文化厅。)
责编:徐建委 来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