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 体育 | 娱乐 | 经济 | 科教 | 少儿 | 法治 | 电视指南 | 社区 论坛 博客 播客 | 网络电视直播 点播 | 手机MP4
打印本页 转发 收藏 关闭
定义你的浏览字号:
静远品自高
——访走进央视书画院的客人、画家刘福芳

央视国际 www.cctv.com  2006年06月21日 16:40 来源:CCTV.com

  


  

  

  说刘福芳是个“笑星”实不为过。想象一下这样的情景:一个年逾古稀的老太太,衣着大方得体,被一间精致却不张扬的客厅环绕其中,坐在古朴的红木沙发上,一幅鹤发童颜的样子,端着茶杯,讲到兴致高昂处,仰面大笑,笑得很是通透敞亮。

  

  青春,没有留下苍白

  或许在冥冥之中,东北那片遥远的原始森林一直在召唤着她吧,1954年,从中央美术学院绘画系大学毕业后,刘福芳自愿申请去黑龙江省文化局美术创作室工作,记得当时去的几个同学之中只有她一个女孩子,性格坚强外向的刘福芳坚持自己背着沉重的行李包,兴高采烈地坐上开往林海雪原那块神秘之地的小火车。下了小火车还要再走一段路才能到他们留宿的工棚,毕竟女孩子的体力不抵20来岁的大小伙子,正当一行人沿着铁轨起起落落地往前移动,刘福芳却一不留神让铁轨绊倒了,伙伴们连拉带拽,好不容易把趴在地上的她扶起来。

  当天晚上,刘福芳不经意地走到工棚门口,听到里面的工人正在绘声绘色地说笑话:“今天,有一个小姑娘拎着行李,趴在铁路那儿不起来了”,这时讲笑话的人一抬头正好看见刘福芳愣愣地杵在门口,“哎,你们看,不就是她么!”刘福芳讲着,自己早就嘎嘎地笑倒了。那是她青春的记忆,不怕稚嫩的自己被取笑,缅怀那段无忧无虑的岁月,刘福芳没有让青春在一张张泛黄的照片里早早收场,而是用绚丽的色彩给那段日子留下了动人的一笔,在东北工作的两年中,她的作品《喂鸡》获省青年美展一等奖,还入选了第一届全国青年美展。

  

  激情,永远源于创作

  对于刘福芳来说,只有创作才是她生命的活力因子。因为一些原因,刘福芳还是忍痛离开了东北那片热土,回来后,她在北京艺术学院任教,其实,刘福芳当时最想去的工作单位是人民美术出版社,因为25岁的她一心想搞创作。刘福芳同时向这两个单位递交了用人介绍信。可是阴差阳错,就在她一直等不到人美的答复,到北京艺术学院报道两天后,却又意外地收到了人美同意接收的回执,“当时真的挺后悔,我这人脾气不好,一着急就得了甲状腺机能亢进,早饭吃俩烧饼、俩油饼,两碗豆浆,每顿吃得都很多,可就是觉得吃不饱,也总吃不胖。”

  因为刘福芳没有参与政治运动,反右之后,结婚不久的她和丈夫同被安排到北京郊区北安河鸠峰附近劳动。去的时候是冬天,没有农活干,只能砍柴。“我穿着皮猴儿,兜里揣着窝头,天很冷,等把窝头掏出来啃的时候,都冻成冰坨子了。”鸠峰当时是北京最高的山峰,有时候走到像悬崖的地方,刘福芳也害怕,因为身上还背着沉沉的柴篓子,她只能慢慢地蹲下来爬过去,“我老伴看见了,眼圈都有点红”。即使在这样的生活环境中,刘福芳也不忘潜心创作。在田间山头,她时常趁着休息的空当,观察当地人劳动中的各种状态,并取材于此创作了《地头歇闲儿》,此作品后来还被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了。“人越是在逆境中,越要学习,要创作。”

  

  做人,追求至高境界

  刘福芳立足民族传统,兼作西画,博采众长,锐意创新,自成一格。长于人物,花卉,山水,工笔,写意。1972年她为北京新侨饭店创作了巨幅国画《迎客松》,受到中外人士的称赞,美国纽约时报副社长赖斯顿先生提出与作者见面,当他看到作者是一位瘦小却透着灵气的年轻东方女子时,感到相当意外,“我一直以为能够创作出这样有气势作品的画家应该是位魁梧的老者,你真了不起。”

  如今,身兼首都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教授,中国老教授协会文学艺术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多种职务的刘福芳仍然在学习中创作,她自认为最满意的一幅作品是《长城·雪》,巍巍长城、皑皑白雪,一轮红日远远地跃出,气势高渺,令人叹服。刘福芳说创作带给她最大的愉悦就是画画时的那种忘我的境界,“我即为画,画亦为我。”

  偶然间瞥到她客厅门梁上的一块木匾,是启功先生提的“海印堂”三字,“海印”取自佛语“海印三味”——“言海印者,真如本觉也……若风止息,海水澄清,无象无现。”刘福芳说自己毕生追求的,就是像风平浪静时的大海一样,那种澄净安宁的状态。看来,到了一定的境界,作画与做人殊途同归。

  

  

  

  

(撰稿 王炼)

责编:雍莉

1/1页
CCTV.com - ERROR

瀵逛笉璧凤紝鍙兘鏄綉缁滃師鍥犳垨鏃犳椤甸潰锛岃绋嶅悗灏濊瘯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