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中国网络电视台|网站地图
客服设为首页
登录

中国网络电视台 > 艺术台 > 中华诗词 >

杜甫笔下的女性形象

郑伯农

发布时间:2013年02月06日 11:42 | 进入复兴论坛 | 来源:中华诗词学会 | 手机看视频


评分
意见反馈 意见反馈 顶 踩 完整视频 完整视频
channelId 1 1 1

       在杜甫的作品中,有好几首是专门写女性的。还有一些作品,或涉及到女性,或以女性为主要描写对象。它们从一个独特的角度,展示了杜诗的强大思想和艺术魅力。

       在杜甫的笔下,女性一般是同情或歌颂对象。例外的是对杨氏姐妹。安史之乱前夕,杜甫写了《丽人行》和《虢国夫人》等讽刺诗,用辛辣的笔调揭示了当时朝庭权贵的骄奢淫逸。自杨玉环受宠后,杨家鸡犬升天,兄弟升大官,姐妹入宫承恩。特别是李林甫去世,杨国忠当宰相后,杨家更是权倾朝野。《丽人行》用近乎白描的手法,描写了杨氏家族在曲江边上游春。队伍浩浩荡荡,十分豪华排场。他们在江边嬉戏、饮宴。乐声大作,旌旗敝日,“炙手可热势绝伦,慎莫近前丞相嗔”。明朝的胡震亨说:“以时事入诗,自杜少陵始”。《丽人行》是绝妙的政治讽刺诗,也是风格独异的我国早期“女性文学”。它和《兵车行》等作品展示了大唐帝国在兴盛的外表下隐藏的深刻社会危机,预示了安史之乱的不可避免。

       在杜甫生活的年代,国家的征战是很频繁的。安史之乱后,更是遍地兵燹。男人或被征入伍,或服徭役,女人是社会的重要劳动力。她们不但撑起社会的半边天,有的甚至成为家庭的顶梁柱。杜甫以极大的同情心和满腔的热忱歌颂了那些平凡而伟大的女性。“三吏三别”中的《新婚别》,主要笔墨落在新娘子身上。那是令人惊心动魄的一幕:一对男女正举行婚礼,官府就宣布征集男子入伍,而且新婚的第二天就要随队开拔。《新婚别》主要描写新娘子送别时对夫君的叮咛嘱咐:“君今往死地,沉痛迫中肠。誓欲随君去,形势反苍黄。勿为新婚念,努力事戎行……仰视百鸟飞,大小必双翔。人事多错迕,与君永相望”。杜甫的心情是矛盾的。他既为“新婚别”感到痛心疾首,也希望早日平息安史之乱。诗中那位既善良与不幸,又深明大义的新娘子,给人留下不可磨灭的印象。

       《石壕史》写的也是夫妻分别,不同的是主角换成了老年人,“一号人物”换成了老太婆。一个儿子战死了,两个儿在外当兵,老头子爬墙逃走了,家里就剩下儿媳和吃奶的小孙子。儿媳“出入无完裙”,只能由老太太出来应付那位前来抓人的酷吏。诗的主要篇幅是记述老妪的“致辞”。“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辰炊”。这是一位多么了不起的老太太!她大约没有什么文化,更不会讲出多少大道理,但她知道在危难的时候挺身而出,以年老之躯,担起家庭的全部担子,替老翁去服役。中国有许多像石壕村老太太这样为家庭和亲人承担一切、付出一切的女性,可惜在文艺作品中反映得太少了。写得多的是女人的花容月貌,丰姿骚情。清朝的袁枚说:“石壕村里夫妻别,泪比长生殿上多”。这话很深刻,是对人情世故的深刻反思,也是对文艺史的深刻反思。

       杜甫暮年沿着长江出川,过洞庭,入潇湘,沿途写了许多咏古迹、咏山水、咏人世的诗。到了王昭君故乡,杜甫看到的不是美女,让他难以释怀的也不是美女。他写了一首《负薪行》,描述的恰恰是贫女、丑女:

夔州处女发半华,四十五十无夫家。

更遭丧乱嫁不售,一生抱恨堪咨嗟。

土风坐男使女立,男当门户女出入。

十犹八九负薪归,卖薪得钱应供给。

至老双鬂只垂颈,野花山叶银钗并。

筋力登危集市门,死生射利兼盐井。

面妆首饰杂啼痕,地褊衣寒困石根。

若道巫山女粗丑,何得有此昭君村?

       夔州的男人有的被抓去当兵,有的服徭役,女人常常寻不到配偶,一辈子当老处女。这里的女子除了承担家务劳动外,还要担负着养家糊口的重担。上山砍柴,下井采盐,各种活都要干。杜甫看到这种情境十分悲愤:“若道巫山女粗丑,何得有此昭君村?”本来是出美女的地方,巨大的生活压力和社会压力,让这里的女子统统变丑了。这是令人心悸的控诉。

热词:

  • 杜甫
  • 女性形象
  • 郑伯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