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国动画简史(3):中国动画
央视国际 2004年09月15日 14:48
载自吉林艺术学院《世界动画史》转自中国动画网
中国动画片的发展经历了6个时期。
1922~1945年是萌芽和探索时期。1918年《从墨水瓶里跳出来》等美国动画片陆续在上海登陆,使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人对神奇的动画片着迷。抱着创造中国人自己的动画片的信念,以万籁鸣、万古蟾、万超尘为代表的第一代中国动画人应运而生,成为中国动画片的开山祖。经过他们艰苦的探索与研制,1922年摄制了中国第一部广告动画片《舒振东华文打字机》。之后,1924年中华影片公司摄制了动画片《狗请客》、上海烟草公司摄制了动画片《过年》。这两部影片是中国最早的动画片。但它们都没有产生影响,产生影响的是万氏兄弟于1926年绘制的《大闹画室》。1935年,万氏兄弟推出了中国第一部有声动画片《骆驼献舞》,1941年又推出中国第一部长动画片《铁扇公主》。
1946-1956年是中国动画片的稳定发展时期。在毛泽东的领导下,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诞生。之前,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东北电影制片厂生产力木偶片《皇帝梦》(1947)、动画片《瓮中捉鳖》(1948),为建国后的生产奠定了基础。1950至1956年这一时期,中国动画片的创作和生产呈现以下特点:在题材上,用童话的故事服务于少年儿童,拍摄了《小猫钓鱼》(1952)等;风格上,踏上民族化的道路,制作了木偶片《神笔》(1955)、动画片《骄傲的将军》(1956);技术上,由黑白片向彩色片转化,摄制了中国第一部彩色木偶片《小小英雄》(1953)、第一部彩色传统动画片《乌鸦为什么是黑的》(1955)。
1957-1965年是中国动画片第一个繁荣时期。1957年,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建立,使中国有了第一家独立摄制美术片的专业厂。在毛泽东关于“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文艺方针指引下,艺术家的积极性得到充分调动,使中国动画片生产进入繁荣昌盛的发展时期。产量上升,在艺术上和技术质量上都达到了空前的平,不少影片在国际电影节获奖,形成了被世界公认的中国动画学派。这一时期,生产出享誉世界的经典大片《大闹天宫》(上下集,1961、1964)。新片种不断问世:1958年,第一部中国风格的剪纸片《猪八戒吃西瓜》试制成功;1960年,创作出第一部折纸片《聪明的鸭子》;1961年,第一部水墨动画片《小蝌蚪找妈妈》诞生,为世界动画影坛增添了最能代表华夏风范的新片种;1963年,又拍出水墨动画片《牧笛》,用水墨表现人物、家畜和山水,扩大了水墨动画片的表现领域。此外,题材多样化,也是这一时期动画片生产的一大特点。
1966~1976年,是文化大革命时期。1967年、1969年和1970、1971年这4年时间全国的动画片生产厂家都“停产闹革命”。1972年,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率先恢复生产,到1976年文化大革命结束为止,共摄制动画片17部。这一时期的动画片,如《小号手》(1973)、《小八路》(1973)、《东海小哨兵》(1973)等,都以描写建国前的革命战争,描写社会主义社会的阶级斗争、路线斗争和思想斗争,歌颂工农兵为内容。在表现手法上,遵循写实主义。1976年摄制的水墨剪纸片《长在屋里的竹笋》,将中国的水墨画与民间剪纸巧妙结合,为世界动画片的百花园地又增添了一棵新苗。 1976~1989年是中国动画片第二个繁荣时期。
从1978年底开始,中国进入改革开放年代。这一时期,是20世纪中国动画片最繁荣的年代。这10年间,涌现出多家新的动画片生产部门,改变了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一枝独秀的局面;全国共生产电影动画片219部,产生了批代表中国动画片最高水平的优秀影片,如 《哪吒闹海》 (1979)、 《天书奇谭》 (1983)、《鹿铃》(1982)、《山水情》 ( 1988),以及《狐狸打猎人》(1978)、 《我的朋友小海豚》(1980)、《雪孩子》 (1980)、《猴子捞月》(1981)、《南郭先生》(1981)、《鹬蚌相争》(1983)、<蝴蝶泉》(1983)、《火童》(1984)、《金猴降妖》(1984—1985)、《草人》(1985)、 《夹子救鹿》 (1985)、 《女娲补天》 (1985)、《鱼盘》(1988)、《不射之射》 (1988)等;首次生产电视动画片;首次生产动画系列片,也产生了一批深受广大群众喜爱 的优秀的作品,如《葫芦兄弟》(1987)、《邋遢大王历险记》 (1987)、 《黑猫警长》 (1984~1987)、《阿凡提的故事》(1981~ 1988)等;题材更为广阔,出现多部内容深刻、讽喻尖锐、针砭时弊的艺术动画片,如《三个和尚》(1980)、《超级肥皂》《新装的门铃》(1986)、《牛冤》(1989)等,对纠正“动画片即儿童片”的偏见,扩大动画片的受众群体,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中国动画片的社会影响和国际声誉也大幅度跃升,赢得了广泛的赞誉。1990~2002年是中国动画业陆续扩大规模的时期。20世纪90年代的中国动画片开始走上有别于传统的道路。与国外动画
片生产厂家的经验交流,数字生产手段的大量介入,各种体制的制作单位的多元发展,一专多能动画人才的不断成长,等等,这些都使中国动画片的生产在数量和质量上出现了飞跃。尤其是从1995年起,中国电影放映公司对动画片不再实行统购统销的计划经济政策,将动画业推向市场,改变了动画片生产状态和经营方式,逐步确立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双赢的观念。90年代国产动画片的一大特点是大型动画连续片系列片盛行。中国从影院动画艺术短片唱主角,转入电视动画片大型化、连续化、系列化的国际潮流。在制作方面,国内电脑动画技术实力也明显增强,电脑绘制背景技术已较为普及。三维和二维电脑动画发展迅猛,形成了从策划、创作、传播到系列产品开发的“大动画体系”新概念,从而推动了动画业的腾飞。
20世纪90年代成为中国动画片生产的转折时期。这一时期生产的优秀动画长片有:《宝莲灯》 (1999)、 《熊猫小贝》(1999)、《马可波罗回香都》(2000);优秀动画短片有: 《鹿与牛》 (1990)、 《雁阵》 (1991)、 《医生与皇帝》 (1991)、《抬驴》 (1991)、《眉间尺》 (1991)、《十二只蚊子和五个人》 (1992)、《麻雀选大王》(1992)、《鹿女》(1993)、《音乐船》(2000)等;优秀系列动画片有:《大盗贼》 (1990)、 《舒克和贝塔》 (1989~1992)、《葫芦小金刚》(1993)、《蓝皮鼠与大脸猫》(1993~1994)、《哭鼻子大王》(1994)、 《大头儿子和小头爸爸》(1995)、 《自古英雄出少年》 (1995—1996)、《l的旅程》(1997)、《傻鸭子欧巴儿》 (1997)、 《学问猫教汉字》(1998)、《海尔兄弟》(1998)、《怎么来的》(1998)、《西游记》(1999)、《霹雳贝贝》(1999)、《的笃小和尚》(1999)、《中华传统美德故事》(2000)等。
进入2l世纪,中国的动画公司、生产企业和动画片产量持续增长。至2002年全国动画制作公司(包括相关企业)已有120多家,比上世纪80年代末的20多家,增加了5倍。2001年中国共生产动画短片7部,系列动画片42部,总产量约18000分钟,比2000年增长5000分钟;2002年共生产53部动画系列片及短片,总产量共约17300分钟,接近2001年的水平。多年被忽视的艺术性动画电影短片,2001—2002年有一批作品问世。如: 《回想》《谁的丈夫离得最远》《诚信漂流记》《大梦敦煌》《黑猫》《射线》《塘》等。电脑动画和网络媒体动画飞速发展。电视系列片《蓝猫淘气3000问》全部通过电脑完成制作,2001年推出的《小虎斑斑》是中国第一部全三维制作的动画片。各种动漫网站十分活跃,尤其Flash动画,已在青年学生和动画爱好者中流行开来。动漫创作和展播活动十分踊跃。动画教育发展迅猛,到2002年底,开办动画专业的高等院校已超过70所,在校学生共约5000余人。动画理论研究方兴未艾,文章著作层见叠出。这一时期,动画片生产仍以系列片为大宗。主要有:《小虎还乡》《可可、可心一家人》《千千问》《我们的家园》《西西瓜瓜历险记》《白鸽岛》《小将狄青》《我为歌狂》《城市野战排》《中华上下五千年》,等等。
据统计,从1922年万氏兄弟生产第一部广告动画片起,至2002年,中国共生产动画片1168部。
中国的动画大师和有成就的动画家主要有:万籁鸣,主要作品:《铁扇公主》(1940,合作)、《大闹天宫》 (1961—1964。合作);万古蟾,主要作品:《铁扇公主》(合作)、《猪八戒吃西瓜》(1958)、《渔童》(1959)、《人参娃娃》(1961)、《金色的海螺》(1963,合作);万超尘,主要作品: 《铁扇公主》(合作)、《机智的山羊》(1956);特伟,主要作品:《骄傲的将军》 (1956,合作)、 《小蝌蚪找妈妈》(1960,艺术指导)、《牧笛》(1963,合作)、《金色的大雁》(1976,合作)、《金猴降妖》 (1984,合作)、 《山水情》 (1988,合作);阿达,主要作品: <哪吒闹海》 (1979,合作)、 《三个和尚》 (1980)、《蝴蝶泉》(1983,合作)、《三十六个字》 (1984)、 《三毛流浪记》 (1984,合作)、《超级肥皂》(1986)、 《新装的门铃》(1986,合作);唐澄,主要作品: 《小蝌蚪找妈妈》(1960,合作)、 《大闹天官》 (1961,合作)、《草原英雄小姐妹》(1965,合作)、《鹿铃》(1982,合作);钱家骏,主要作品: 《乌鸦为什么是黑的》 (1955,合作)、 《一幅僮锦》 (1959)、 《牧笛》 (1963,合作) (1963)、 《九色鹿》 (1981,合作);靳 夕,主要作品:《小小英雄》(1953)、《小 梅的梦》(1954)、《孔雀公主》(1963)、 《画像》(1965)、《西岳奇童》(1984,合作)、《神笔》(1955)等;王树忱,主要作品: 《过猴山》 (1958)、 《哪吒闹海》(1979,合作)、《天书奇谭》(1983,合作)、 《选美记》 (1988)、 《独木桥》(1989);钱运达,主要作品:《丝腰带》(1962)、《红军桥》(1964)、《张飞审瓜》 (1980)、 《天书奇谭》 (1983,合作)、《女娲补天》(1985)、《邋遢大王奇遇记》(1986~1987,合作);虞哲光,主要作品: 《崂山道士》(1981)、《聪明的鸭子》(1960)、《湖上歌舞》(1964)、《三只狼》(1980)、《小鸭呷呷》(1980);尤磊,主要作品:《半夜鸡叫》(1964)、《小八路》(1972)、《大橹的故事》(1975)、《愚人买鞋》(1978)、《喵呜是谁叫的?》(1979)、《蛐蛐》(1981)、《老猪选猫》(1983,合作);詹同,主要作品:《真假李逵》(1981)、《假如我是武松》(1982)、《擒魔传》 (1987)、 《八仙与跳蚤》(1988)、《一半儿》(1990,合作);胡进庆,主要作品: 《长在屋里的竹笋》(1976,合作)、《丁丁战猴王》(1980)、《淘气的金丝猴》(1982)、《鹬蚌相争》(1983)、《草人》(1985)、《葫芦兄弟》(1986~1987,合作)、 《葫芦小金刚》 (1989—1990,合作)、《螳螂捕蝉》(1988)、《强者上钩》(1988);何玉门,主要作品:《善良的夏吾冬》 (1981)、 《长大尾巴的兔子》(1987)、《木头姑娘》(1958)、《小鲤鱼跳龙门》(1958)、《小溪流》(1962年)、《渡口》(1975)、《好猫咪咪》(1979)、《狐狸列那》(1989);张松林,主要作品:《蜜蜂与蚯蚓》 (1959)、 《小燕子>(1960)、《谁的本领大》(1961)、《没头脑和不高兴》(1962);林文肖,主要作品:《雪孩子》(1980)、《摔香炉》(1981)、《金猴降妖》(1985,合作)、《夹子救鹿>(1985,合作)、 《不怕冷的大衣>(1987)、《舒克和贝塔》(1990,合作);戴铁郎,主要作品:《母鸡搬家》(1979)、《我的朋友小海豚》(1980)、《小红脸和小蓝脸》(1982)、《黑猫警长》(1984—1987,合作)、《森林小鸟和我》(1990);周克勤(1942.3.28~),主要作品:《猴子捞月》(1981)、《小熊猫学木匠》(1982)、《长了腿的芒果》 (1983)、 《水鹿》(1985)、《葫芦兄弟》(1986—1987,合作);严定宪(1936.9.12~),主要作品:《我们爱农村》 (1965)、 《放学以后》(1972)、《试航》(1976)、《两只小孔雀》 (1978)、 《哪吒闹海》 (1979,合作)、《人参果》(1981)、《金猴降妖》(1985,合作)、《舒克和贝塔》 (1989~1990,合作);阎善春,主要作品: 《老狼请客》(1980)、《网》(1985)、《邋遢大王奇遇记》 (1987,合作)、 《山水情》(1988,合作);胡雄华,主要作品:《萝卜回来了》 (1959)、 《等明天》 (1962)、《差不多》 (1964)、 《东海小哨兵》(1973)、《狐狸打猎人》(1978)、《咕咚来了》 (1981,合作)、 《狐狸送葡萄》(1982);常光希,主要作品:《蝴蝶泉》(1983,合作)、《夹子救鹿》(1985,合作)、《奇异的蒙古马》(1989~1990);马克宣,主要作品:《大扫除》(1986)、《新装的门铃》<1987,合作》、《超级肥皂》(1987,合作)、 《山水情》 (1988,合作)、《十二只蚊子和五个人》(1992);方润南,主要作品:《愚人买鞋》(1979)、《大盗贼》(1990)、《瓷娃娃》(1982)、《鱼盘》(1988);王柏荣,主要作品:《抬驴》(1982)、《老鼠嫁女》(1983)、《火童》(1984);曲建芳,主要作品: 《阿凡提的故事》 (1981~1988);钟泉,主要作品《牛冤》(1989)、《雁阵》(1991)。
目前,中国动画片的主要生产部门有:上每美术电影制片厂、中央电视台青少年节目中心动画片部、北京科学教育电影制片厂、北京电视台青少年中心的动画片部,等等。
在世界动画舞台上,中国动画学派以独特的风姿,引起广泛的关注和赞誉。强调思想性,重视以健康的内容引导观众,是中国动画片突出的优良传统。中国动画片是一片净土这里没有血腥,更没有色情。这是任何一个资本主义国家动画片做不到的。而坚持民族绘画传统,则是中国动画片显著的艺术特点。中国有着悠久历史的绘画、雕塑、建筑、服饰,乃至戏曲、民乐、剪纸、皮影、年画等民族民间艺术,都为各种类型的动画片,提供了取之不尽的借鉴材料。例如, 《鹿铃》《山水情》等水墨动画片,脱胎于中国画中的写意花鸟和写意山水;《大闹天宫》《哪吒闹海》《天书奇谭》等传统动画片,借鉴的是中国古代寺观壁画;《渔童》《金色的海螺》《牛冤》等剪纸片,吸取的是中国皮影和民间剪纸的外观形式,《南郭先生》《火童》融合了汉代画像石和画像砖的刚健风格; 《三个和尚》中,人物的举手投足,清新的背景音乐设计,均采用中国戏曲,《骄傲的将军》《医生与皇帝》,将京剧脸谱赋予角色;中国动画片中描写的神仙、鬼怪、法术也完全本土化,像峨冠博带、行走驾云的太白金星,时而钻出地面、爱管闲事、矮得像地缸似的土地爷,穿着红兜肚、脚蹬风火轮、可以变成三头六臂的白胖童子哪吒,手持如意金箍棒、一个斤斗十万八千里的孙悟空,能辨别忠奸、善恶的獬豸、谛听,还有顺风耳、千里眼、人参娃娃……这些植根于中国神话、童话、民间传说和文学作品的动画形象,全然土生土长,别无依傍,与古希腊、古罗马以及欧美等国的神祗、魔鬼、魔法、巫术迥然不同;即使绘写现代生活的动画片,从服饰习俗、环境描绘到人物面貌、性格特征,也都纯然是一派中国气概。正是对优秀传统文化的借鉴和对本土现实生活的提纯,使中国的动画片呈现地道的中国风貌。此外,形式不拘一格,也是中国动画片的特点。五千年悠久文明史形成的丰厚的文化底蕴,造就了不同风格的中国动画家,带来了中国动画片百花齐放的格局。即便同是水墨动画片, 《小蝌蚪找妈妈》用的是齐白石的画意, 《牧笛》取的是李可染的笔法,而《雁阵》掇的是贾又福的墨趣。捃摭各殊,造境相异。这使中国动画片在形式上,无仿无循,千姿百态,从而得以独树于世界动画之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