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义你的浏览字号:

看《唐山大地震》后的思考:假如冯小刚……

 

CCTV.com  2010年07月30日 10:53  进入复兴论坛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多年来,除在单位礼堂看过几场电影之外,很少有时间走进电影院。

  发生在34年前7月28日的那场极其惨烈的中国唐山大地震,是中国人永远的伤痛。所以,友人近日邀请我去看冯小刚导演的新片《唐山大地震》,我没有推托,而是欣然前往。冯导在电影中如何把握这一重大题材,怎样重现这一震惊世界的大灾难?也是我所关心的。

  《唐山大地震》讲述了一个普通唐山家庭在震后32年间的悲欢离合,既是一部灾难片,也是一部描写中国人亲情和家庭观念的情感故事片。据悉,冯小刚执导这部大片,是冯导看到一部小说《余震》和唐山市委想拍一部反映唐山大地震电影的愿望不谋而合的结果。2007年岁末,河北唐山市委书记通过国家广电总局电影局找到冯小刚,希望能请他拍摄一部反映唐山大地震的电影。唐山市委的邀请,让冯小刚想起了几年前读过的小说《余震》:1976年唐山大地震中,一块坍塌的水泥预制板下压着一对年幼的孪生姐弟,但救援条件只允许抢救其中一个,另一个则面临着死亡的威胁。情急之中,心痛欲绝的母亲选择先救儿子。然而造化弄人,预制板下的女儿并未被残垣夺去生命,但却从此对母亲的选择充满怨恨。多年后,女儿最终理解了母亲的痛苦,重新回到了久违的家庭。

  我持友人买的80元一张的影票走进电影院(本来报道说,这部片子的票价是30至35元,但影院的标价是80元)。影片前后两个小时展示的故事,确实催下了不少观众的眼泪,影片开头不久用高超特技重现的震撼世界的23秒,那山崩地裂的灾难使瞬间骨肉分离、20多万人葬身废墟的情景使观众屏住呼吸,继而观众席上传来断断续续的抽泣声。现场的气氛也使我不禁湿润了双眼。徐帆、张国强、陈道明、张静初等实力派明星的表演确实很见功夫。特别是徐帆将一个母亲所经历的苦难和对女儿及丈夫的愧疚,表演得入木三分。随着故事情节的转换、岁月的推移,观众走出了悲伤,看到了震后新唐山所彰显的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应该说,《唐山大地震》从导演对重大主题的诠释,到演员对人物的塑造以及摄影手段的创新、音乐对全片的烘托等都是成功的。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不可多得的反映灾难主题的大片。

  但是,笔者从一个观众的角度来评述,假如冯小刚导演在影片推出之前,对以下三方面略有加重的话,也许影片所产生的艺术感染力会更强:

  一是对灾害发生的那一夜所花笔墨应有所加重。尽管当年突发而来的大地震仅是23秒,但正是这23秒给唐山人民所造成的灾难是举世无双的。在那瞬间,家家户户发生的故事是悲惨的。倘若导演在着重再现元妮一家苦难的同时,辅之展现元妮一家左邻右舍家庭在那一夜所遭受的苦难。影片反映灾难的大主题也许更厚重些。

  二是对灾后48小时的救援应有所反映。尽管影片通过对元妮子女方达和方登的抢救,反映了人性的光辉。但对自救和左邻右舍之间的互救以及市委市政府的组织工作从瘫痪到恢复总体反映欠缺。

  三是对当年经典人物似可有他人的形象。比如,地震发生的凌晨,即开着大卡车到中南海第一时间向中央报信的普通市民的情节,似可点到一下。正是这位普通市民舍命第一时间向中南海报信,才有了当时的中央的救援决策。

  当然,一部影片围绕一个故事展开情节,不可能面面俱到。但既然片名叫《唐山大地震》,就应该不囿于小说《余震》的情节,而是应比小说所展示的场景更壮阔些,人物更多些、鲜活些。

  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艺术才会产生巨大的艺术感染力。笔者以上这些纯属“马后炮”之言,并不影响对影片总体看好的评价。冯小刚是个有才华的导演,如果说此前他先后执导的《编辑部的故事》、《大腕》、《手机》等,把他推上中国电影知名导演地位的话,那么这次推出贴近重大历史题材的《唐山大地震》这部大片,作为华语电影申报奥斯卡奖,获成功不是没有可能的。

责编:郭筱紫

1/1

相关热词搜索:

打印本页 转发 收藏 关闭 网民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