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义你的浏览字号:

互联网改变媒介生态

 

CCTV.com  2011年09月09日 15:55  进入复兴论坛  来源:《电视融合变革》  

    说明:《电视融合变革》一书由黎斌(中央电视台发展研究中心产业与新媒体研究部主任)主编,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2011年出版。该书重点阐述了媒介融合时代,传统电视面临新媒体的诸多挑战,分析了传统电视融合发展中所面临的体制、运营、人才等各种瓶颈,同时对未来电视发展方向做出预判,指出了传统电视重构全媒体运营模式的战略转型对策。

    谈电视变革的问题,无外乎两个方面:电视受到了什么挑战?电视未来可能怎样?

    大约五、六年前,“新媒体”一词开始流行,初看上去,新媒体一词描述的是新兴的媒体的一种趋势,但是,稍微多了解一点后就会发现,新媒体概念已经渗透到整个泛媒介领域。

    新闻网站在探讨新媒体,广告网站在探讨新媒体,社交网站在探讨新媒体,电子商务网站也在探讨新媒体,并迅速地从互联网扩散到传统媒体:广播电视、报纸杂志等领域,甚至,许多企业也都陷入一场新媒体的话语大战当中。

    新媒体是什么?对于传统媒体,尤其是电视媒体而言意味着什么?

    回答这一问题之前,我们先了解一下,电视为什么能够在传统媒体中占据绝对重要的位置。

    从进化角度看,今天所有的媒体形态都源自人类的沟通,因此,人类沟通方式或者说媒介的演变决定了媒体的发展方向。

    麦克卢汉 在《理解媒介 》一书中指出:媒介是人的延伸。比如:衣服是皮肤的延伸,剪刀是手的延伸,汽车是脚的延伸。

    媒介作为人的延伸,经历两个时期:机械时期、电力时期。

    在机械时代,机械设备实现人的延伸过程,一方面提高了效率,另一方面为了效率需要引入了复杂的机制,机械设备工作需要专业性,人类在使用这些工具的时候,不得不牺牲其他方面的感受,比如:穿衣服会影响皮肤对气流的感觉,开车就无法跟路边的人打招呼,按照麦克卢汉的说法,机械工具让人丧失了感觉的“完整性”。

    到了电力时代,由于电力传播的速度远高于日常的机械速度,因此,电力执行的速度是同步的,即:生活在不同地理位置的人,几乎同时能够收到从千里之外发出的电报,随着录音、摄像设备的出现,人与人之间借助电力工具,跨越百里千里,像面对面一样沟通。

    在以电视、电话为主的电力媒介中,带来的变化主要还是在传输速度上:电视信号从电视台传送到用户家里,相比于把一本书从书店带回家,中间时间可以忽略不计;朋友从隔着数百公里外打电话到家里,相比于朋友从数百里外步行或者开车过来,时间也可以忽略不计。因此,空间不再是距离,相隔千里的人沟通起来比邻居还方便,成为“同村人”,人们能够跨越空间的距离,仿佛重新回到了部落时代。

    电力媒介让人能够突破空间的限制,让地球变成“地球村”,麦克卢汉解释这一现象,认为电力媒介延伸的是中枢神经系统,而机械时代的媒介延伸的是人的具体官能,如手、眼,因此借助电力媒介能够得到“完整”感觉,这是电视——电力媒介上的媒体成功的原因。

    麦克卢汉抓住了媒介的一些重要特征,见解独到,因此被誉为电视时代媒介理论的大师。不过,受时代限制,麦克卢汉对于电力媒介的看法过于笼统,把借助电力媒介实现的“地球村”等同于“原始部落”更是偏颇的。

    随着电脑设备之间实现了网络连接,互联网正在改变电视、电话等早期的电力媒介,当手机这种随身设备也加入到互联网中,任何两个人之间,不论何时、何地,都已经不存在距离。看上去,既然人与人之间空间距离被消除,似乎可以把机械时代由于工业分工而赶到鸽笼式楼房里的人们重新聚回到“村子里”。不过,实际并没有这么简单。

    麦克卢汉时代,电视是单向的、电话是固定的,它们还只是作为方便人们使用的工具而存在,还没有对机械时代的社会结构造成冲击,“地球村”等于“原始部落”是这种思维的简单推论。

    网络设备具有双向、随身等特点,每一个使用者都是主动的,会导致网络上的“村落”非常不稳定,一个使用者上一秒钟在“话剧村”,下一秒钟就会“跑”到“小品村”,或者,同时在几个村子呆着,显然,原始人无法理解这样一个多重且不稳定的“部落”。

    媒介是人与人之间的介质,是社会的粘合剂,并反过来决定着社会的结构形态。农耕工具的出现,人类告别了游牧式采摘,定居下来形成部落的村庄;轮子的出现,汽车瓦解了村庄,缔造了集中的城市。互联网改变什么?互联网会让城乡首先在技术上变得平等,没有边界,变得多元化而不是单一的中心。

    互联网带来的变化到底有哪些?从下面几点可以看出端倪:

    碎片化:碎片化指的是信息的使用粒度越来越小,从一本书变成一篇文章甚至一句话,传统的杂志一月或一周一册,互联网上,文章按篇为单位组织,论坛和微博按一句话为单位组织;原来你只能同时跟一个人说话,说完了才去找下一个人聊天,现在,你开着几个QQ 窗口,与多个朋友同时聊天。

    无边界:通过互联网,计算机不是一个确定的工具,它可以是电视机,可以是计算器,可以是家庭账本,当然还可以是可视电话,这种多重性打破了业务应用的边界,让人拥有“万能”的工具。所有的业务在一个巨大平台上,没有分割。

    扁平化:电话让两个分隔千里的人,仿佛站在对面说话,我们已经初步见识了电力媒介的扁平化,在互联网上,一个QQ群或者论坛里分布在全国甚至全球各地的朋友,你一言我一语地谈笑风生,我们进一步体会跨地域空间扁平化的魔力。扁平化还意味着是实时的,信息能够实时传达。

    互动性:机械时代的媒介,需要漫长的过程支持,反馈路线冗长,常常被忽略,互联网的扁平化为反馈铺平了道路,信息不仅可以瞬间传递,而且也可以瞬间得到反馈,也就是信息互动。

    由此可见,这些新特征带来的不仅是工具的进步,而是会改变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改变社会结构状态。

    我们发现,互联网正在开启一个时代,所有人、所有组织都处在一个对等、扁平的无阻力空间之中,任何两个人、人群都能够随时建立起联系,层级式的社会结构已经不复存在。在这样一个新的社会结构里,每一个人或者集体都会比以往任何时候更能体会媒介的作用,我们正在迎来一个全新的媒介媒体时代。

    电视面临最严重的挑战是什么?电视依附的社会结构正在改变,这种改变,将使传统的单向广播式电视失去存在的基础。

    说到这里,新媒体与电视的关系变得无关紧要了,在鼓噪的新媒体大潮下,其实蕴含着更大的前提:电视如何面对正在被互联网改变的社会结构。

    我们不难理解,为什么连企业都开始关心新媒体的问题,因为信息时代新的社会结构变化,每一个企业都需要具备外界的联系能力。

    我们再来探讨前面的问题:新媒体是什么?粗略地说,新媒体是能够适应互联网时代的媒体,不过,既然互联网已经打破了很多工业时代的既定界线,新媒体注定也不会是我们传统意义上理解的单一“媒体”,因此,新媒体是一种能力,不仅是传统媒体在互联网时代需要获得的能力,还是组织或者个人需要获得的能力。

    电视面临的挑战正是它的机会所在,如何主动而不是被动地迎接互联网时代的社会结构变革,延续在传统电视时代的影响力,正是电视未来的发展方向。

    本文作者:醒客(资深互联网人士)

责编:杜旭迪

1/1

相关热词搜索:

打印本页 转发 收藏 关闭 网民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