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揭开新媒体的面纱
尼葛洛庞帝曾在《数字化生存》 一书中,勾勒出了一种全新的新闻传播图景:“在新闻界,全球化和互联网已经彻底变更了信息传输的方式:信息的获取、收集、编辑和呈现方式都已经有了全新的形式,甚至包括传统的新闻价值观。”
尼葛洛庞帝说的通过互联网实现的全新新闻传播方式是我们常说的新媒体吗?什么是新媒体呢?
事实上,新媒体并没有一个严格的定义,是一个相对的概念。
相对于报纸,广播是新媒体;相对于广播,电视是新媒体。也就是说,新媒体是相对于旧媒体 而言的,由于媒介本身的不断发展,新的媒介形式也会不断涌现,因此新媒体总是作为动态的研究对象而出现。
相对于电视等传统媒体,新媒体指建立在数字技术基础上的媒介。有广义与狭义之分:
狭义的新媒体主要包括被称为第四媒体的互联网(以电脑为终端的计算机信息网络)和第五媒体的移动网络(以手机等移动通信工具为终端,基于移动通信技术的移动互联网服务以及电信网络增值服务等传播媒介形式),这两种新媒体又可被统称为网络媒体。
广义的新媒体则包括大量的新兴媒体,指依托于互联网、移动通信、数字技术等新电子信息技术而兴起的媒介形式,既包括网络媒体,也包括传统媒体运用数字技术发展出来的形式,如:电子书、电子纸、数字报等等。
由此可见,技术是传媒组织的核心能力以及传媒产业最重要的推动力,它促进了信息资源数字化、传播技术的宽带化、接收终端智能化,数字化既是基础也是核心。
首先,新技术促进融合、互动与个性化。
数字技术作为技术驱动力的核心,将文字、图像、声音、视频等各类内容通过统一的数字技术进行传播,传统的图文、声音、影像能够保存在一起,方便地实现相互嵌入,从而形成融合性的新媒体形态。
视频压缩和传输技术的使用,电视节目以数字方式可以通过互联网播出,此时,影像节目不仅可以通过电视机观看,还可以通过计算机甚至通过手机观看。很难区别此时看到的影像节目到底是广播电视还是网络视频。
数字化能够提高电视节目品质和传输效率,扩大覆盖范围,无线、有线、卫星、互联网等都能成为传输渠道,技术变革实现广电媒体的升级,促进电视与现行互联网业务之间实现互通。
技术进步正在消除不同媒介形态的界限,为各种媒体的互联互通提供了可能。在不同属性的媒体之间建立起相互渗透、协调合作的关系,技术进步也让新媒体具备了即时和互动的特征,并根据各自的传播特点和受众需求进行重组和分装,接受观众的反馈,以满足受众个性化的需求。
新媒体技术将驱动电视向视听新媒体方向转型。
BBC的渠道拓展策略
BBC的BBCiplayer 播放器首次从技术层面实现了广播、电视、网站、移动终端等传输渠道的支持:在技术开发方面,BBC与微软联合开发新一代的数字广播技术,与全球最大的视频搜索引擎公司布林克斯(Blinkx)签定了合作协议使BBC网站的用户享受比标准的元数据搜索更精确的检索服务;在扩展传播渠道方面,BBC先后与雅虎、YouTube 等网站、任天堂、Nokia N96、iPhone建立合作,认为通过展开与国际知名IT企业的合作,不仅节省了自己在新技术方面的投入,增加了广告收益,同时还为自己的节目开拓了新的受众群。
其次,业务的扁平化与跨行业。
互联网新媒体最大的一个趋势是什么?是扁平化。
我们来看一张DVD的售卖过程,在街边买一张DVD,店员把DVD交到你手上之前经过制造、批发等一系列环节,每个环节许多人的接力,最后才到你的面前,无论你在正版商店还是盗版商店,都是这样。
当你在门户网站上看新闻的时候,内容是直接面向用户的,从网站传到你的眼前,只在一瞬间,中间虽然也有一些环节在支持,但不像DVD那样,需要经过漫长的工业制造和商业流通,传递过程变得扁平化了。扁平化带来什么结果呢?看起来就是在整个交付要完成的步骤,由原来的三、四步:厂家、一级批发、二级批发…零售、用户,变成三步:厂家、销售、用户,或者两步:即由厂家直接面向最终的用户。博客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你今天写一篇文章,中间不需要经过任何出版过程,你的读者可以直接看得到。
与扁平化相伴随的另一个趋势是跨行业。如果在1990年代,你打电话的时候,不需要考虑,打电话跟电视会有什么关系。后来,刚刚有互联网的时候,我们也很难想到,互联网会跟电影或者电视有什么关系?现在,我们看到,做电视的人跟做电话的人已经在发生竞争,电视台已经开始跟电信公司竞争,尤其是在三网融合进入实质性阶段之后。这说明什么?说明互联网出现之后,许多传统不相关的产品和服务,出现在一个平台上,行业间的围墙突然间都倒了,所有的人都在一个战场上战斗,这是互联网带给我们的改变。
新媒体环境下,电影电视一个最大的变化首先也是围墙或者说边界消失的问题。可以从两个方面来探讨:一个是内容的制作,一个是内容的传播。
在传统的电视节目制作来看,制作者很少能跟观众接触,基本上就是“闭门造车”,封闭在电视机构里面,把门关上造,录制完成的节目保存在录影带上,把录影带交出去的时候,制作者的工作就结束了,这时候,观众们还不知道编导们干了什么,内容制作这个过程是完全封闭的状态。
电视节目的发行,它需要复杂的步骤,它要向电视台提供拷贝,一些节目要发行DVD,通过不同的渠道传播给观众。
有了互联网之后,内容制作、传播过程中的各种围墙消失,制作、传播都在网络上,你的观众既是观看者也是传播者,甚至他们还成为你的素材提供者、制作者,以前发行、制作是完全两个部分,现在发行制作变成一体化了。
再次,内容的碎片化与随时可访问。
互联网上的新媒体内容是碎片化的,传播上是微操作的。怎么样去理解碎片化、微操作?比如说你听歌,以前你去买歌曲的时候,你要一张碟一张碟去买,不会一张碟卖你一首歌,而现在,你通过互联网收听或者下载,不要说你只要一首歌,你只要一首歌的一句都是可以的,内容在发生碎片化,每次收听的操作也很微小。
互联网上的内容还具有一直访问的特征,或称在线访问。
如果我们把时间往前回溯到互联网带宽比较窄的时候,影像内容在互联网上还无法直接观看,一个电影迷要想看电影,假定他有足够的钱去买电影票,能看到多少部片子呢?一般来说,正在热映的片子都能看得到,而超过热映期的片子,如果一个月内流行的,在一些影院里可能也在安排少量的放映,一个月以前的电影,则可能只有一些非常经典的片子在很少量的电影院有放映,也就是说,影迷能看到的电影只有他想要看到电影的百分之一甚至千分之一,为什么呢?因为锁在库房里的电影胶片是看不到的。
宽带技术普及之后,互联网新媒体来临,视频在线播放已经非常简便,现在你在互联网上,可以看到中国电影100年的电影影片,每一部你想看到或者不想看到的影片都有办法可以看到。互联网让电影、电视内容实现了随时的可访问性。
拿电视来说,以前只能看正在播出的电视节目,而互联网新媒体时代,你可以随时观看过去任何一档电视节目,可以从节目的任意时间点开始播放。
最后,传播上公共性与个人性混合。
传统的电视台播出的都是公开节目,也就是说,如果不是出错了的话,电视上播出的都是公共信息而不是个人信息,互联网上则不同,公共信息与私密信息都借用同样的通道。
信息是有公共信息和个人信息之分的。个人信息和公共信息的区别不在于质量的高低,而是一种传播属性。比如你写一封情书,你不可能每一次都把普希金的诗抄过去的,你需要自己写,而且也不能把它随便给恋人之外的其他人看。
用一个叫“客厅原理” 的东西来说明这种区别,以照片为例来说,你家里挂了什么样的照片呢?其中有一些照片可能是明星的,比如施瓦辛格或者李小龙,另外一些照片要么是你自己的写真,要么是你结婚照。有一天,你不小心把你家墙推倒了,跑到邻居家一看,你发现施瓦辛格或者李小龙的照片还在,可是,你的结婚照却不在邻居家的墙壁上。这说明什么呢?施瓦辛格、李小龙是公众人物,他们的照片会被很多人喜欢,所以它会出现在很多人的家庭里面,成为一种公共品。但是你的照片只属于你自己,哪怕照片拍得比施瓦辛格的还要好,它都不可能出现到你邻居家里面去,因为它不是公共品。这就是公共信息与个人信息的区别。
现实生活中,公共信息与个人信息有着天然的屏障来分隔,比如邻居和自家之间的墙。新媒体时代,可见的“墙”将不存在。公共信息和个人信息都在互联网上进行传播,这时,就需要足够的技术手段来建立一个看不见的“墙”,让个人信息与公共信息区别开来,让不同的信息按照它们各自既有的路线去传输。保证个人信息的隐私不受侵犯。
总之,新媒体能够为多种终端提供多种视听业务,打破广播电视固定时间、固定场所的限制,无处不在、无时不在,由单一、单向的播放转向互动、多功能的多重服务,终端不再只是观看,而是可以使用,观众变成了新媒体服务的用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