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国际 www.cctv.com 2006年06月24日 15:20 来源:
为了减少对状元的报道,北京市教委负责人早在高考尚未开始前便公开声明:不会为状元报道提供任何方便和线索,原因是出于对考生本身的保护,也是引导社会更加理性的面对高考。昨日,高考发榜当天,市区教育考试部门信守“诺言”,状元信息一字难求。(6月24日《新京报》)
这几天,是各地开始公布高考成绩的时候。为了减少对“高考状元”盲目炒作带来的不良影响,《现代教育报》日前向新闻媒体发出倡议,呼吁辩证地看待“高考状元”,不要搞“高考状元”报道。笔者认为:这一倡议和北京市教育部门的做法恰逢其时,值得叫好。也正如北京市教委副主任线联平曾经所说的那样,现在所说的“状元”与过去意义上的状元已经不是一个概念,炒作报道意义不大。
的确是这样,现在的高考状元只不过是在一次比较重要的考试中发挥得较好的人,但并不能因此说他(她)就比别人高人一等。记得有一媒体记者采访诺贝尔奖得主、著名华人科学家杨振宁教授,问诺贝尔奖得主中有没有高考状元时,当时杨教授笑着回答说:“按照中国的高考标准,我们都是差生,在中学里,都排在十名以后。”另据媒体曾报道:某地一位“高考状元”因未进清华最后成了精神病,他甚至扬言:如果母亲不拿钱送他出国,就砍死母亲。这样的“高考状元”能和优秀人才划等号吗?
父母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心里固然能理解,但要明白:“高考状元”每年每省(市)毕竟只有两个(文理科各一个),且还有成千上万名学生考不上大学。为什么我们新闻媒体总喜欢年复一年地宣扬“高考状元”,难道和一些商家一样也是为了一些蝇头小利吗?还是讨好我们“高考状元”或者吸引读者眼球?其实,这种做法完全不符合现代教育理念,也不利实施素质教育。只会导致学校和家长为培养“高考状元”鼓励孩子死读书,读死书。同时,也反映了当前应试教育思想严重和社会心态浮躁等。
近日,一名刚刚参加过今年高考的学生给《鲁中晨报》来信表达了她对社会“盲目炒作”的看法,她觉得,正是大家对“高考状元”的盲目崇拜,给了大多数普通孩子更多的压力,让这些孩子在家长、学校和社会的高压下,变得无所适从、自卑气馁。这几年,他和他的家人一直生活在“高考状元”的阴影里,求求大家,别再炒作“高考状元”了!正如有关心理专家所说:考生心理危机发生率在考后多于考前,只增不减。考生在经历了几个月的紧张迎考后,各种心理需求在高考后一段时间会出现“井喷”现象。特别是现在社会太关注高考了,过度宣传“高考状元”。考上的学生,荣誉、赞美要什么有什么;没有考上的学生,就像个小丑,认为你没前途、没希望了。
我们关注高考,不能一味地关注“高考状元”,更应该关注的是大多数平凡的考生。为了更多孩子的健康成长,让大家一起行动起来吧,期待社会各界对“高考状元”多一些理性,别再盲目炒作了。要懂得:社会和国家需要的优秀人才是多种多样,如果社会能够给孩子创造一个宽松氛围,让孩子身心健康地成长,让他们今后从事他们所愿意从事的对国家、社会有益的工作不是更好吗?“条条大路能罗马”。所以,当不当“高考状元”,进不进“清华”“北大”实际并不重要。 (作者: 刘纯银)
本栏目所载评论纯系作者个人观点,并不代表央视国际立场
责编:张会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