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青藏铁路列车的轰鸣声中,中国共产党已经走过了85年不平凡的历程。85年来,中国共产党人艰苦卓绝、浴血奋战取得了不朽的业绩,主要干了三件大事,实现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使得中国人民走向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康庄大道。拥有7080万党员的世界第一大党也顺利完成了从救国救民的革命党到富国富民执政党的历史性转变。
进入新世纪新阶段,面对国内外错综复杂的新形势新任务,机遇和挑战并存,要求我们党要加快改革开放的步伐,用又快又好的发展来解决存在的矛盾和各种利益关系的调整。在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取得重大进展的进程中,我们发现上层建筑改革缓慢、政治体制改革滞后已经成为制约我国改革事业取得突破性进展的瓶颈。主要表现在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还不完善以及权力得不到有效的制约等方面,而近期第三次论争的根本原因也在于此。因此,加快政治体制改革,不断改革和完善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不断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无论是从永葆的先进性、保持国家的长治久安、实现改革开放新突破、推进经济社会又快又好发展,还是顺利实现“十一五”规划都具有现实的政治意义和长远的历史意义。
为此,6月29日,胡锦涛总书记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二次集体学习时指出,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核心是要为人民执好政、掌好权。要把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起来,不断改革和完善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不断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在为人民治国理政的实践中体现党的先进性、发展党的先进性、永葆党的先进性。(新华网7月3日)笔者认为,中央政治局这次集体学习把坚持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作为核心内容以及胡锦涛总书记的重要讲话,非常清晰地向党内外发出了加快“政改”的强烈信号,预示着我党将要在执政为民、权力监督、民主政治等方面出台更加有力的措施,为建设和谐社会,为明年召开的党的“十七”大做思想理论的准备。
实际上,在半个多世纪的执政实践中,我们党的三届中央领导集体都进行了不懈的探索,积累了成功经验,也有过失误的教训。党紧紧围绕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和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这两大根本问题的摸索和实践,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过程中形成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巨大成果。特别是邓小平在1980年的《党和国家领导制度改革》一文中就着重讲了领导体制改革的问题:制度更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党的“十三大”提出了“党政分开”、政务透明和公开等改革措施,使我党的“政改”有了良好的开始,但可惜的是由于“政治风波”迟滞了这个进程。
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不失时机地积极稳妥地推进“政改”进程。“十六大”报告指出,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并首次明确把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与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并列确立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三大基本目标之一。特别是胡锦涛主席在美国耶鲁大学演讲中向世界发出的“没有民主就没有现代化”的高亢声音,让世界为之一震,显示了中国新一代领导人在民主法制建设上的自信。
改革是事关中国命运的一招。政治体制改革这一关我们早晚要过,关键是要抓住时机,要有勇气、胆识,“看准了的就大胆地试,大胆地闯”。当前,我们党已经有了28年改革开放的政治经济成果的基础,有了国际和平发展的稳定环境,有了全国人民群众的拥护和爱戴,有了各方面回旋的余地,我们坚信,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着眼于推进党内民主、着眼于维护党员权利、着眼于从领导干部做起、着眼于上下联动,结合中国的国情,积极稳妥地推进,在“十一五”时期我党的政治体制改革一定会“创关”成功,让人民群众满意。(作者:晨曦wt)
责编:柳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