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评] 民工子弟就学难在何处? |
央视国际 www.cctv.com 2006年08月08日 16:15 来源:
在北京市海淀区太舟坞附近一间低矮的平房里,来京打工的河北人陈富愁容满面:“学校关了,孩子上学可咋办?”他的女儿陈晶鑫今年10岁,原来是新立打工子弟学校三年级学生。但上学期结束不久,这个学校就已被关闭,不再存在了。被同样的问题困扰的不仅仅是陈富。近日,北京市海淀区教委以一纸通知取缔了该区的30多所打工子弟学校,1万多名农民工子弟需要寻找新学校上学。(2006年8月8日星期二《人民日报》)
打工子弟学校因何被关闭?对此,中央电视台的《新闻频道》也给予关注,并在8月8日早上的《朝闻天下》“媒体广场”摘播并点评了这条新闻。试问,这1万多名打工的民工子弟,因原来的学校被关闭而无法上学,该怎么办?
据悉,因为打工子弟学校难以“达标”,拿不到“办学许可证”,加上缺少办学需要启动的资金150万元和需要具备的200米环形跑道,所以北京市海淀区教委取缔了30多所打工子弟学校。
看上去,北京市海淀区教委的做法合理合法,是按照规章制度办事,没有什么过错,但是,这1万多名的民工子弟到何处就学。从报道中得知,海淀区教委认为,这1万多名学生将就近进入暂住地的公立学校就读。公立学校一下子能容纳得了吗?公立学校愿不愿意接受呢?民工子弟到公立学校读书,能承担得了所需的费用吗?比如,光校服就要100多元。这些问题不解决,民工子弟上学怎么不难? 该如何解决?
一是,改进原来的条规。对于打工子弟学校可以实行放宽政策,没有必要采取一棍子打死的办法予以取缔,从实际出发。对于办学条件通过努力可以达到所规定标准的打工子弟学校,政府应给予帮助和帮扶。没有给予帮助的可以给政策性的指导,让其在健康的轨道上发展。降低办学规模与办学条件,让打工的民工子弟不再为就学发愁。
二是,采取灵活就读的读书形式。如果有的民工子弟因原来就读的子弟学校,办学条件不具备,停办或关闭。作为公办的学校,应给予接纳。切不可以不接受“中途转学”为由而接受民工子弟。也许学校有说法,这样接纳入学的方式,不利于学校的管理,对于学子学习情况难以掌握,但是方便孩子读书应该形成共识。因为,打工子弟就学都是在义务学习阶段,是学基础知识的阶段,只要培养孩子的学习兴趣,就能达到目的,所以,过于讲究严格管理,可能不切合实际。尤其是对民工子弟所采取的方式,并非是好方法。
三是,加强监管。对于具备办学条件的打工子弟学校,主管部门除了给予必要的帮助与扶持,还应加强管理。防止借办学的幌子和招牌,从中收取和诈取非法所得,或办学质量存在“外浮内亏”的状况,误人子弟。对不符合条件的坚决取缔。
像北京海淀区的30多所打工子弟学校被取缔了,教委指定民工子弟就近入学就读,应尽快有个明文规定,否则,民工子弟就学真的难了。(作者:公震)
本栏目所载评论纯系作者个人观点,并不代表央视国际立场
责编:张会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