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是诗人龚自珍的一个名句,一百多年过去了,至今仍是广为流传。开始有人并不理解,“降”是什么意识,是从天上掉下来吗?还以为他是在“杞人忧天”,结果历史证明他是对的。而现在对于“降”又有了新的含义。我理解的“降”是如何通过破格来选材、育材和用材,最后来达到获取人才的目的。
人民日报近日报道浙江大学今年首次改革博士生招生办法,分数不再是惟一的录取标准,更为看重考生实际的科研能力。最近,该校博士研究生录取中,20名外语成绩低于分数线的考生,以其优秀的科研业绩和复试中表现出的科研能力而被录取,其中不少人在硕士研究生阶段就有高质量的科研论文被国际科学论文索引SCI收录,有的还承担过省级科研项目。看到这则消息让人马上感觉到这个“硬杠杠”该破,格“降”的好。
浙江大学今年首次改革博士生招生办法,就是不拘一格选材。外语考试成绩一直是高校研究生招生中的“硬杠杠”,这个“硬杠杠”就是“格”,所谓“格”,就是标准。“按照以往的录取标准,外语成绩低于分数线的考生,无论其专业成绩和科研成绩如何突出,都不可能取得复试资格。”这就制约了人才的培养和发展。“科学人才观”的确立重在选人、育人和用人,首先是选材,主要是选择好不同类型的苗子,再通过因材施教,这是问题的关键。如果第一关都把握不好,以后的育人和用人可能就会有很大的难度。
人才工程是一个系统而庞大的工程,它要求我们确立“科学人才观”。创建新型国家需要充分激发人民群众的聪明才智,促使各行各业的人才脱颖而出。如果我们拿着统一的标尺去培养和衡量人才,无法满足社会主义建设的需要。因此,不拘一格选用人才,这是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的必然要求。其实,“不拘一格降人才”的人才观古来有之,也有很多成功的范例。如伯乐相马,他也不会只挑选一种类型的马,虽说都是好马,但也各有千秋。因此,废除“硬杠杠”破格降人才是社会主义价值观的体现,是“科学发展观”有意义的实践。
需要说明的是,在选材问题上应该从客观实际出发,不能搞主观判断,要提高透明度,防止暗箱操作,把真正的好材选出了,做到因材施教,让其成为社会主义建设中不同行业的栋梁之材,这个“格”破的才有意义。(作者:海拉尔鹰)
本栏目所载评论纯系作者个人观点,并不代表央视国际立场
责编: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