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就要开学了,可北京市海淀区1万多农民工的孩子,却为自己假期过后到哪里上学而担心。农民工孩子上学难又一次成为今年暑期人们关注的话题。(8月16日《市场报》)
近几年来,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大批农村富余劳动力向城镇转移,进城的农民工子女“上学难”问题受到各级政府的广泛关注。尽管各地政府为解决农民工子女上学难问题也出台一些措施,采取办法,但受多种原因限制,其实际效果还不能令人满意。据联合国儿童基金会一项针对中国流动儿童的抽样调查显示,中国流动儿童失学率高达9.3%,在已入学儿童中,有半数不能“及时入学”。在9个被调查的城市中,有20%的流动儿童无法进入当地公立学校学习,6周岁流动儿童未入学的比例达46.9%。这些数据可谓触目惊心。
为解决农民工子女上学难问题,今年初国务院发布的《关于解决农民工问题的若干意见》中明确规定:保障农民工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输入地政府要承担起农民工同住子女义务教育的责任,将农民工子女义务教育纳入当地教育发展规划,列入教育经费预算,以全日制公办中小学为主接收农民工子女入学,并按照实际在校人数拨付学校公用经费。城市公办学校对农民工子女接受义务教育要与当地学生在收费、管理等方面同等对待,不得违反国家规定向农民工子女加收借读费及其他任何费用。输入地政府对委托承担农民工子女义务教育的民办学校,要在办学经费、师资培训等方面给予支持和指导,提高办学质量。输出地政府要解决好农民工托留在农村子女的教育问题。
近日,北京市政府办公厅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未经批准流动人员自办学校安全工作的通知”。通知称,本市将对239所未经批准自办的、专门接收流动少年儿童的学校(又称非法打工子弟学校)予以分流、规范或取缔。消息一出,海淀区有一万多名来自外地的中小学生将和他们的家长一道,为自己假期过后到哪里上学而操心。7月8日,该区有30余所打工子弟学校,因未达到办学标准,而被海淀区教委统一叫停。专门接受打工子弟的学校,在整个海淀区,只剩下3所。
其实,全国其它城市也像北京市一样,不少农民工子女学校条件差、师资弱,还不是合格的义务教育资源,但当城市公办中小学饱和的情况下,又能如何?虽然“停办”这则禁令是很容易办到的,可成千上万的打工子弟到哪里读书的问题又将如何解决?一位教育界人士深有感触地说:“在北京外来人口较多的大环境下,打工子弟学校有其存在的必要,它在很大程度上缓解了当地政府的压力。虽然北京市教委颁发了《北京市对流动人口中适龄儿童少年实施义务教育的暂行办法》,对社会力量办流动儿童学校有明确规定,但因未制定实施细则,许多打工子弟学校至今带着非法办学的‘帽子’,也就造成了学校由谁开办、办得怎么样,教学水平如何都无人监管等混乱局面的发生。所以现在的当务之急是解决这些打工子弟学校的合法性问题,不能一关了之,有基础的还是应该帮它提高。”
近几年来,一些城市制定了许多降低城市门槛、鼓励农民工进城务工经商的优惠政策,但解决农民工子女上学问题依然是“空白”。个别地方还错误地认为兴办专门学校是社会“负担”,会给地方政府增添“麻烦”。其实,这也一种是“地方保护主义”和“教育排外”的意识在“做崇”。
众所周知:外来农民工为流入地城市的发展作出了贡献,他们和城市中的其他人一样,为城市建设流汗流血,还缴纳国家各项税收,所以,解决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就学问题,是政府的责任,是发挥政府公共职能的重要体现,也是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但愿,各级地方政府在子女上学问题上要落实“一视同仁”的政策,特别是在收费上、管理上、评优等方面上都做到一视同仁。要明白:帮助农民工子女就是帮助我们自己,不要让来自农村的孩子在童年就留下心灵上的阴影。期待这些“流动的花朵”能在城市里拥有一张属于自己的课桌。让他们能感受到社会大家庭的温暖和幸福。(作者:大别山小银子 )
本栏目所载评论纯系作者个人观点,并不代表央视国际立场
责编: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