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友原创] 事故恐慌止于信息透明及时 |
央视国际 www.cctv.com 2006年08月24日 11:44 来源:
位于吉林省吉林市境内的松花江支流/牛河近日发生化工污染事故。经过吉林市政府紧急处理,目前污染已得到控制,松花江中未检出特征污染物。(8月24日《新京报》)
尽管在此次污染事故中,哈尔滨市委、市政府吸取了去年松花江污染事故的教训,召开紧急会,部署调派矿泉水源等安民措施,还在当地电视台等媒体上发布了“放心饮水”通报,尽量减少污染事故在市民中引发的恐慌。
但笔者注意到,此次松花江污染仍然让市民好一阵恐慌,引发了涌入超市抢购矿泉水、牛奶、饮料等所有可以喝的东西的浪潮,不少市民家庭大量储备自来水,造成了局部地区供水不足。
面对政府已经透明的信息,市民缘何还如此恐慌?难道官方的消息已失去了诚信度?不,问题还是缘于政府信息传播的滞后。
松花江污染事故发生在8月21日,可直至23日下午,当“吉林市松花江水支流被污染”的消息在哈市传得沸沸扬扬时,官方仍未有只言片语。到23日晚8时25分,哈市电视台才通报了松花江水污染事件的相关消息,并告知市民“可放心用水”。而事实上,此时绝大多数市民家里已经储足了抢购回来的各种“水”。
在此,并非说哈市政府在处理松花江水污染事件中措施不力,而是认为政府在处理类似紧急事故时,一方面要全力抢险、及时排除事故隐患,另一方面应在第一时间公布事情真相,这既是尊重群众的知情权,同时可集中民智、凝聚民力,共同抗御灾害,而非“得到控制”才予以披露。
其实,在每一起重大灾难事故中,恐慌、谣言总是事故的衍生物,既考验着政府的救灾能力,更检验着政府紧急状态下的行政透明度。而且,当信息不对称时,人们的恐慌心理、坊间谣言总是随着人们的猜疑、担忧和无措而迅及繁衍和滋生,并人云亦云,以讹传讹,白变黑,小变大,芝麻成西瓜。其结果是事故损失不大,而恐慌和谣言带来的心理负荷大、社会影响大。
恐慌、谣言止于信息透明及时。在信息传播十分便捷的今天,政府对各类灾害事故的信息发布应同救灾同步进行。如此,灾害损失才能真正降到最低限度。(作者:陆志坚)
责编:柳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