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评] 和谐社会,中国前进的方向 |
央视国际 www.cctv.com 2006年10月09日 14:52 来源:
2006年的金秋时节,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10月8日至11日在北京举行。会议的一个重要议程,就是研究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问题,审议《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这是一次具有重大历史意义而令海内外瞩目的全会,它将指引中国未来前进的方向。有人指出:“可以预料,一旦中共在十六届六中全会上就构建和谐社会框架达成共识,十七大将在相关关键层面予以确认”。而人们同时认为,此次全会的意义不亚于1935年确立毛泽东地位的 “遵义会议”和1978年的停止阶级斗争、确立经济建设为中心的“三中全会”,将在理论层面确立新的治党学说并成为历史拐点。
放眼新世纪新阶段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我们既处在一个黄金发展期,又处在一个矛盾凸显期,因此我们要把科学发展的观念贯彻落实到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贯彻落实到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全过程,切实把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纳入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轨道,而具体要做到“六个必须”:即必须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必须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必须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必须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必须加强和谐社会建设,必须不断深化改革开放。可见,和谐社会建设在其中的重要性。
构建和谐社会的概念,是在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正式提出的。应该说,这一理论不但是我们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关键时期的战略举措,其本身也是对社会主义本质规律的新认识、新发展,而根本在于我们必须始终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发展民主,促进公平,健全法制,依法治国;必须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党建专家叶笃初说:“如果把构建和谐社会比作一篇鸿篇巨制,那么十六届四中全会是开篇,六中全会则将达到从认识到经验、从理论到实践相对成熟的较佳境界”。
据中央党校日前在学员中进行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面临哪些矛盾和问题?”的一项调查,“人民内部物质利益矛盾”、“社会保障”、“贫富差距”、“三农问题”、“收入分配差距扩大”等排在了前列,发人深思。所以,我们更应该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点放在发展社会事业上。在“社会利益格局剧烈变化,社会组织形式、就业结构、社会结构变革加快”的今天,政府部门尤其需要做好统筹规划,在改革发展进程中更加关注社会民生,切实处理好新形势下的人民内部矛盾,切实解决好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包括作为民生之本的就业问题,关涉社会公平和百姓现实利益的买房难、上学难、看病贵等问题,以努力缩小社会中的各种贫富差距,促进共同富裕、成果共享。
反腐败,不能不说社会大众长期普遍关心的一个话题,它关系到我们构建和谐社会的成败。有人指出:建设和谐社会,公平、公正、公开是基石,而廉政是前提;如果没有反腐败的强烈呼声和反腐败的法制体系环境做保障,要体现和谐发展就是一句空话。因此,我们应该首先在用人制度上严格把好关,依法加强各方面监督,切实加强廉政建设和荣辱观教育;在反腐败斗争中要密切注意新动向,切实减少反腐败的审美疲劳症,坚持做到双管齐下、既打 “老虎”也打 “苍蝇”。总之,“不论是谁,不论其职务多高,只要触犯党纪国法,都要受到严肃追究和严厉惩处”。
我们要进行国内建设,自然也要积极妥善应对纷繁复杂的国际形势。对外,我们要高举和平、发展、合作的旗帜,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全方位开展外事工作,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维护和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努力为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营造良好国际环境和有利外部条件,为推动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地区、和谐世界作出贡献。
有政策研究专家在接受香港大公报专访时称,“树立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走和平发展道路”三项方略在中国新一届中央集体执政过程中日趋系统化,将成为继“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后,中共领导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民族复兴的新“三大法宝”。是为一说。
立足当前,着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全局,一个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是当今中国前进的必然方向,但这也是一个长期而伟大的历史过程,需要我们脚踏实地、坚持不懈地长期奋斗。就让我们共同努力,更加清醒、更加坚定,最终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实现祖国的统一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作者:央视广仔)
本栏目所载评论纯系作者个人观点,并不代表央视国际立场
责编:张会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