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报21日讯 承载5亿余手机用户和期待,“降低移动电话国内漫游通话费上限标准”听证会将于22日召开,我国手机高资费的最后一个“堡垒”终于踏上破冰之旅。然而,听证会能否真正促成漫游费价格坚冰的融化呢?在各方争论焦点中,有三个关键词值得关注。
成本,能否揭开漫游费真面目?
我国手机漫游服务开通,至今已有17年之久。随着网络建设完成和电信市场发展,尤其是近两年本地手机通话费水平大幅下降之后,鲜有动作的漫游费被称为支撑手机高资费的最后一个“堡垒”。
漫游费降不下来,究竟是成本使然,还是暴利所致?作为电信运营商的代表,中国移动2005年、2006年年报显示,在总收入2430亿元、2953亿元中,话音收入分别占74.8%、71.6%,但并未披露漫游费在话音收入中的占比情况。据中国移动计费部门大致估算,漫游费收入占话音收入10%左右。
从中国移动、中国联通的测算中,可以看出,每月使用漫游的手机用户占手机用户总数的20%左右,产生高额漫游费的手机用户则多为商务人士。
上海听证代表江宪律师表示,电信部门公布的电信条例规定,手机资费以成本为原则收费。不管手机资费是降价也好,涨价也罢,用户应当有知情权,即公布资费成本。而从运营商推出的套餐来看,降价空间是完全存在的。
据业内人士介绍,在澳大利亚、美国,无论在哪个城市都不收取漫游费。印度尽管收取漫游费,但政府在去年2月出台了漫游费限价政策。在日本,虽然也存在漫游费,但都是通过资费套餐的形式来收取,因此也比较低。
从2007年夏,一部旨在大幅降低欧盟范围内手机跨国漫游收费的限价规定正式开始实施。欧盟委员会去年10月份公布的报告显示,手机漫游费限价规定让消费者们获益匪浅,成员国范围内的漫游话费下降幅度最高达六成。
应该说,欧盟手机漫游费成功降价与欧盟主管机构的积极介入不无关系。早在2004年12月,欧盟委员会便对欧盟范围内的手机跨国漫游费进行调查,并得出漫游收费与成本相比过高且缺乏正当性的结论。
那么,在中国到底手机漫游通话有没有成本,成本如何计算?有的专家表示,由于各国经济发展水平和移动通信网络建设水平不一样,到底收不收漫游费,无法在不同国家之间进行横向比较。但可以肯定的是,手机漫游不过是在漫游地和注册地之间,传送由计算机自动生成的简单信息,成本是非常低的。
北京邮电大学教授曾剑秋说,按照国际电联的调研,手机漫游通话肯定有成本,但成本难以精确计算。首先是设计建设成本。移动电话和固定电话不同,因要考虑漫游,其设计建设成本高。在这部分成本中,计算中国移动、中国联通全网漫游成本,因各地容量不同,漫游手机用户充满变数,再加上网络要不定期扩容,成本难以核算。
其次是服务功能成本。随着手机短信、彩信、上网等功能的逐步增加,需要分摊服务功能成本。究竟哪部分成本高,哪部分成本低,难以准确计算。
第三是设备维护和更换成本,需要手机用户在使用移动基站等网络时予以分摊。
“在全球,计算手机漫游费成本都是一个难题。但是,随着技术进步以及服务领域扩大,分摊成本的降低,漫游费逐步降低应该是一种趋势。欧盟成员国间对手机漫游费进行限价管制就是一个例子。”信息产业部清算司负责人说。
因此,此次听证会将听取各方意见,规定移动漫游费的“上限”即最高限额。不论最终出台哪一种方案,政府都将在上限标准下,继续鼓励并要求各个移动运营商针对不同用户群体和地区,采用各种各样优惠措施,满足广大消费者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