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运村的食品都从何而来?如何确保运动员、裁判员、记者、旅游者以及各国官员吃上最安全、最优质、最放心的食品?日前,记者走访了北京市食品安全办。
10大类食品纳入监控范围
什么样的食品才符合奥运标准、才能够出现在奥运餐厅的餐桌之上?北京有关部门为其“画了像”。为确保奥运食品安全,北京市食品安全办确定了粮油、豆制品、蔬菜、果类、肉类、禽蛋类、奶制品、水产品、调味品、饮料等10大类345个品种的奥运食品安全主体标准,制定了《奥运会食品安全包装、贮运执行标准和适用原则》、《奥运会食品安全食品动物饲养用药管理规范》等标准。
与此同时,“奥运食品安全专家委员会”也宣告成立。北京市食品安全监控中心承担起了奥运食品安全的研究工作。《2008年北京奥运食品安全行动纲要》及由31个附件组成的《实施细则》也已经正式出台。
“电子警察”追查就餐信息
当一名运动员进入一家奥运餐厅时,他的身份信息会被自动识别。与此同时,他所点菜的菜单、这些食品的来源、运输渠道、加工方式等信息也都会被系统一一记录。一旦发生问题,有关部门将以最快的速度进行处理。这就是“首都/奥运食品安全追溯系统”,有人形象地将其比喻为“食品安全电子警察”,今年8月将全面投入使用。
“首都/奥运食品安全追溯系统”作为奥运食品安全保障系统的一部分,建成后将实现对奥运食品从生产到消费整个食品链的全程跟踪、追溯。奥运会后,该系统将转变成首都食品安全日常监控措施,服务于首都市民,也将服务于首都重大活动、大型赛事的食品安全保障工作。
“好运北京”再演练食品保障
奥运会期间如果发生食品安全问题该如何处理?北京市食品安全办为此制定了一整套奥运食品安全监控方案和测试赛食品安全保障方案,针对奥运食品供应商、赞助商、定点供应基地和企业的生产环境、食品的理化、卫生和微生物等安全指标制定了专门的监控方案,提前两年开展动态监控,形成奥运食品安全监控数据库,并对监控数据进行风险评估。
为此北京将展开数次“大演练”,在组织实施2006年8月世界女子垒球测试赛食品保障工作的基础上,2007年底前还将承担26次“好运北京”奥运测试赛食品安全保障工作,为重大体育赛事食品安全工作积累经验。
责编:曹树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