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舞蹈频道 > 舞蹈人生 > 正文

阳光下的舞者――贾作光 

  解说:让贾作光更加奇怪的是,吴晓邦老师还让他把这种宗教仪式改遍成新的舞蹈。

  贾作光:吴晓邦也告诉我,说这个东西拿过来以后,咱们可以把它改造改造。我说那玩意儿怎么改造,心里没数。

  主持人:跟您所学的现代舞也是完全不一样?

  贾作光:根本没法说。

  主持人:没有关系?

  贾作光:没有关系。

  主持人:所以那时候您接受不接受这种民间的这种宗教舞蹈?

  贾作光:那时候还没有意识到,反正晓邦老师一讲,我就考虑,在脑袋里过了一下就完了,

  解说:来到内蒙后,贾作光加入了内蒙古文工团。1947年,他根据自己以前学习的讲究即兴发挥和个人想象的现代舞知识创作了《牧马舞》。

  贾作光:我第一个节目是牧马。

  主持人:不是牧民的动作?

  贾作光:不是牧民的。

  解说:这次创作的失败让贾作光意识到,只有深入到牧民们的生活当中,才能创作出他们喜爱的舞蹈。

  贾作光:所以后来我就到了牧区。深入生活以后,向牧民学习挤奶、套马。后来,我看牧民怎么套马,他那种勇敢,天那么冷也不戴帽子,有时候系的头巾,那种精神状态、勇敢劲儿对我是很大的影响。当时我一走――我改变了以后――这么一走,一出场,牧民就鼓掌了。

  主持人:一看就是牧民的动作?

  贾作光:一看就是。出场了,但我一套马,反了。就从生活提炼,我自己就是从生活中提炼, 我原来套马是这么套,人家说你要杵死它――咱外行嘛――你必须旁边。所以这样,我才这么着套马。这样才行,从生活中提炼。

  解说:经过改遍后的《牧马舞》塑造了草原上一个完美的牧人形象,一经演出,就立刻得到了牧民们的认可和喜爱,后来这个舞蹈也成为了贾作光最经典的作品之一。

  这是贾作光1949年创作的《雁舞》,也是他的成名之作。大雁是蒙族人民最喜爱的鸟,它们冬去春来,逐水草而居,被蒙族人民视为自由与和平的象征,那时正是全国解放前夕,贾作光用自编自演的《雁舞》来表达内蒙古人民冲破黑暗统治、迎接光明的美好愿望。

  贾作光:手的动作,双臂的动作都是从生活中提炼,我跳的燕舞,那个海燕迎着风,对不对?暴风雨不怕,那我从这个象征那个大的背景、革命的时期,我就表现燕舞。暴风雨来了,就表现人们那种奋发向上。

  解说:新中国成立后,贾作光迎来了自己舞蹈生涯的创作高峰期。1954年,他深入到内蒙古较为贫穷的鄂尔多斯地区,与牧民们一起劳动,一起生活,并且根据在当地十分流行的宗教舞蹈“跳鬼”,创作出了著名的《鄂尔多斯舞》。

  贾作光:你比如我这个(喇嘛条规)吧,你看摆手,要从喇嘛条规的那种软的、迷信的东西――软软的,不是那么有力度的那些动作――那我把它变作刚健的。把它软软的动作变成刚健的,蒙古舞这样跳,我这这么跳,加强力度,加强豪迈的,利用强的节奏把它刚柔相济,表现人的粗犷――那种健康向上的。

  解说:《鄂尔多斯舞》极为典型地表现了内蒙古人民特有的爽朗豪迈的性格,以及鄂尔多斯人民获得解放之后自豪、欢乐的精神风貌,所以内蒙人民看过之后都说:“这就是蒙古民族的舞蹈。”不仅如此,在抗美援朝的战场上,这个舞蹈一经演出便获得了现场官兵的强烈反响,自此之后,《鄂尔多斯》舞成为全国各个文艺团体在慰问演出时必演的节目。

  五十年代后期,在内蒙古草原上出现了一种后来在全国被广泛推广的文艺演出方式――乌兰牧骑。蒙古语“乌兰牧骑”的意思是“红色文艺队”,它是一种适合于在草原基层活动的小型文艺团体。那时贾作光的舞蹈是乌兰牧骑演出时的保留节目,他自己也经常随队到各地演出。因此,在人烟稀少的大草原上,许多牧民在蒙古包里就能看到贾作光的舞蹈,而他的舞蹈也随着牧民们的口口相传传遍了整个草原,牧民们都亲切地称他为“我们的贾作光”。

  贾作光:真正的舞蹈家是属于人民,有时老百姓让我跳,在牧区我是毫不犹豫,你不就是会跳舞嘛。

  主持人:您非常愿意奉献给人民?

  贾作光:就是这样的,你说我为什么现在,我那些舞蹈大家都流行,让肩膀,硬肩、软肩,完了拱肩?

  主持人:我们看这些动作的时候可能很多人都以为这是蒙古族传统的一种?

  贾作光:不是,是我从生活提炼的。骑马抖肩嘛,这不是抖嘛,就是符号。

  主持人:原来蒙古族没有这种?

  贾作光:没有,没有,就是从生活提炼。双摆手啊,跳啊,什么都是从生活中一点一点提炼。半个世纪以来为广大人民都流传了,一看就是蒙古舞。

  主持人:实际您也消除了一个误解,大家都以为蒙古族能歌善舞。

  贾作光:我觉得内蒙古的人民是歌最流行,民歌,是歌的民族,舞蹈很少――说老实话――不像新疆是歌舞的民族。

  主持人:实际上这些舞蹈动作是您后来搬到舞台上来的?

  贾作光:我说的是舞台上的,但古代的时候原始舞蹈也有,但是没有拿到舞台上来。我说的新舞蹈搬到舞台上来,是从这儿开始的。

责编:周玫  来源:CCTV.com

本篇文章共有 2 页,当前为第 2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