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神韵的造像——雕塑家吴为山
央视国际 2003年08月19日 15:24
著名雕塑家、南京大学雕塑研究所所长吴为山教授的作品《睡童》,最近在英国皇家雕塑年展上获得英国皇家颁发的攀格林奖。这是亚洲艺术家第一次获得这一国际大奖。吴为山同时还作为第一个亚洲人被英国皇家雕塑家协会和英国皇家肖像雕塑家协会吸收为国际会员。
《东方之子》专访吴为山:
今年5月9日,代表世界最高水平的英国皇家雕塑协会在伦敦举行了三年一度的评奖,最终参评的47件作品是从全世界300多件作品中产生的。吴为山的《睡童》成为亚洲惟一入选的作品。
吴为山:中国文化的精髓是什么?我认为造型艺术。最重要地精髓是它的传神,是写意,而不是写实。真正的中国艺术要走向世界一定要走自己民族文化的这条道路。
参展第三天,吴为山的《睡童》获得评委会大奖“攀格林奖”,西方雕塑界对《睡童》有这样的评价:《睡童》用写意的手法表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通过一目了然的视觉语言穿透民族、时空的限制,让全世界的人都能看懂。中国驻英国大使查培新在出席颁奖仪式时说:这是一个令人骄傲的时刻,吴为山是真正的文化使者。
吴为山:这个展览会入选的作品基本都是西方的一些雕塑家,那么当展览会的工作人员介绍《睡童》它的作者是一个中国人的时候,他们都表示祝贺,这种祝贺一方面是热情,实际上背后也隐藏着他们长期以来对中国雕塑的一个误解。他们不会想到中国雕塑家,在当代一个雕塑家他能用这样一个最纯朴的情感来做一个最真实的东西,他不是做的一种政治,也不是做的一种赶时髦的东西。
吴为山:《睡童》这样的雕塑它实际上是在瞬间产生的一种情感升华以后创作出来的。在5年之前我的一个朋友,他请我到他家里去,他有一个孙子是4岁,说脚长得非常可爱,希望我用模子把它翻下来作为一个永久的纪念。可是我当时看到那个脚像天使般的脚皮肤非常非常嫩,真的不忍心去用石膏在上面去翻模,所以后来我就放弃了这个念头。小孩由于我们大人老是在摸他的脚,他很紧张,哭起来了,哭了很长时间。后来又睡着了,睡着以后嘴张开了眼睛闭上了,那种感觉真是可爱至极。我就抓起一把泥就开始塑造他,大概花了不到20分钟的时间把他塑好了。塑好以后我就立即让我的助手翻模,我认为这件作品是非常有价值的一件作品,因为它把人类童年的那种感觉,把人们对童年一种回忆,还有人们寄托在儿童身上最美好的情感塑造出来了。
吴为山:那天晚上所有的嘉宾都到了,有英国皇家肖像雕塑家协会主席安东尼先生,他是西方古典主义雕塑的杰出代表。他说来自中国南京的吴为山教授,据他考察他认为代表了一种方向,代表了一种文化。他认为中国的雕塑跟中国的芭蕾舞一样,能在西方得到高度地认可,这个本身也说明一百年以来中国在吸收西方现代雕塑艺术的过程当中,走出了新的步伐。
在获奖的同时吴为山还破例被英国皇家雕塑家协会和英国皇家肖像雕塑家协会吸收为会员,这是两家世界顶级协会成立近百年来吸收的第一位中国雕塑家。获奖后吴为山受到很高的礼遇:英国皇家雕塑家协会主席安东尼先生亲自陪同他参观了英国各大博物馆。其实就在一年以前,安东尼对中国近现代雕塑艺术还并不认可。而吴为山与安东尼先生也是不打不成交。
吴为山:安东尼先生他到过中国,一个偶然的机会跟我进行了交流。交流之后,我们是互相之间塑像,我做他,他做我,这是我提出来的。因为我觉得文化交流,首先就像古代的武士,古代的那些好汉一样的,你见面的时候首先要交手,这一点很重要。不打不相识,第二天我们就开始互相对塑,首先是他先做我,他完全全身心投入,他做的时候简直不像一个70岁的老人,像一个小孩子一样,像一个猛虎下山一样,抓着泥,那个手也特别大,个子也特别大,他有一米九五这样大的身材。
吴为山:他的方法我一看就出手不凡。他让我侧面的,他对着我做轮廓线,先把我的轮廓线做出来,然后他再转一下以后,再做我这个正面,正面就是两面的轮廓线,这样一个轮廓线和这样一个轮廓线一对以后,一个立体的形态不就出来了吗。这是一种西方分析的手法、推理的手法,是一种逻辑的手法。而我不是这样,我的方法是混沌法、模糊法、体积法,一下子把这个感觉先抓住,抓住他的神,把这个体积先做出来,根本不是去看这个地方高多少,那个地方低多少,一下子,泥团一样的,迷迷糊糊的,用老百姓一句话叫眉毛胡子一把抓。一做好以后他一看,整个一个活脱脱的安东尼立在那个地方。两种不同的手法得到的效果是一致的,都抓住了对方的神。安东尼非常欣赏这一件作品,所以这一次交锋,使他对我也有一个了解,意思说中国艺术家也不是只是做那种偶像,做那种政治的面孔,也会深入到人的内心世界去表达人。
这次东西方文化的碰撞彻底改变了安东尼对中国近现代雕塑艺术的看法,而吴为山在回溯自己的艺术道路时也感触颇深,他说:早期的艺术探索,我也曾走过弯路,一味模仿西方的艺术,忽视了雕塑艺术的民族性,其结果是在与世界文化的对话中失去了自己的方位,反而被西方人轻视。
吴为山:我上大学的时候,我就去过西安,去过霍去病墓,前面的那些雕刻很令我吃惊,很令人振奋。但是后来在我的艺术里面,没有把它体现出来。那么我去了西方以后,我站在西方角度,我再回眸、再回想、再思考,我就认为那是我们民族可以站在世界上,世界最高的艺术顶峰的艺术,我们应该要学习。所以回来了以后,又去了霍去病墓这个雕刻前面去凝视那种永恒的微笑,来自希腊的,来自中国民间的,来自最本土的纯朴情感的那种微笑,真正在感动着我。
正是融合了中国传统文化精神和现代雕塑艺术技法,吴为山的作品赢得了广泛的认可。这是他1996年应邀为荷兰女王贝娅特丽克丝塑的像,这尊像已永久安放在荷兰国家博物馆。1999年荷兰女王访问中国时的情景,女王在行程中特意要求与吴为山见面,当看到吴为山摆放在苏州园林的作品时,身为雕塑家的女王说:吴先生所塑的老人是从中国五千年文化中走出来的。
吴为山:中国的雕塑要走向世界,首先雕塑家本身要具有一个自信心,这个自信心就是本民族的自信心,还有一个宽阔的胸怀,这个作品它会具有世界性,它不是狭隘的,也不是随风潮的。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和整个中国的强大,你的艺术也一定会受到更多人的尊重。
与历史对话
吴为山:我比较喜欢做泥塑,在泥塑时泥巴的流淌,它的滚动在你手下就像一个生命在跃动一样。
吴为山:在你的抚摸之下,触摸之下,塑造之下,它变成你心中的一个精神的形象,而这个精神的形象又被别人接受了,这个时候你是一种什么样的心态呢?
我想这是雕塑家最快乐的。
解 说:这是位于南京博物院内的吴为山文化名人雕塑馆,馆里陈列着40多尊中外文化名人雕塑,每到节假日都会有很多市民和游客专程赶来观看,对吴为山而言这些凝聚了他情感和心血的作品既是艺术的表达也是理想的追求。
吴为山:90年代中期年轻人崇拜大款,崇拜歌星,那些真正的文化人以及大的科学家,历史上的这些文化名人都被很多人遗忘。曾经有一个例子报纸上登出来,就是杨振宁先生是我们那个时代,中学时代最崇高的偶像,那是华人里面的杰出代表,他跟一个歌星在一起坐飞机的时候,有很多发烧友到飞机场去接这个歌星,还有人讲杨振宁在这个飞机上,那些发烧友们就讲杨振宁是唱哪一首歌的?
就是唱什么歌的?都不知道这样一个大的科学家。所以我觉得整个社会在这个转型期确实需要树立一个丰碑,因为中国在向经济腾飞的时候,不能没有精神。这个精神是什么呢?不是西方的精神,是我们民族文化的精神,这个精神会建立起一个民族的脊梁。没有脊梁的国家,没有灵魂的国家,是一个不会在世界上处于一个崇高地位的,是不会腾飞的,它可能是泡沫经济,所以我觉得通过雕塑的手法塑造一批优秀的文化人、科学家,一些对人类做出过杰出贡献的这些伟大的思想家,这个可能对于年轻人来说也很有教育意义。
解 说:从1992年雕塑第一件作品到现在,吴为山已完成了上百尊中外文化名人的雕像,如今这些作品大多安放在大学校园和公园里,有一些作品还被国外的博物馆收藏。每当看到这些蕴涵人类人文精神的塑像被人们景仰时,吴为山的内心都会有一些冲动。
吴为山:雕塑不是一个模型,不是一个冷冰冰的没有血肉的东西,没有情感的东西,没有精神境界的东西,所以要把这个雕塑做好,首先你自己的精神境界要有所提高,你才能把作品做得具有精神化。
解 说:为了追求作品的精神特质,吴为山积淀了近二十年。吴为山出身文化世家外祖父高二适是二十世纪中国现代的大书法家,从小吴为山就对绘画有非常高的天赋,但年少时他的理想是当一名科学家,然而命运似乎注定他无缘成为一名科学家。
吴为山:不管怎么用功,高考总是差一分,1978年高考差了一分,名落孙山;1979年高考又差一分,都是理科,所以后来他们讲你不适合学理科,以至于1997年我在金陵饭店跟杨振宁见面的时候,我就跟他讲,他看到我的雕塑,他说你是一个雕塑的天才,后来我告诉他,以前我崇拜你,我是想学物理的,结果他夫人跟我讲,她说幸好你没学理科,否则的话扼杀了一个艺术天才。
解 说:就在吴为山对自己的前途感到迷茫时,一个改变他命运的机会不期而至。
吴为山:1979年的时候,我来了一个通知,因为我1978年高考的成绩,又有绘画的专长,所以把我录取到无锡的一个工艺美术技校里面去读书,我一下子觉得解放了。我的同学都已经上大学,我一个人留在乡间的一个小镇上,人家讲了这是一个落榜生,每年都差一分,所以后来我就去了,而且我也喜欢绘画,后来到了无锡。一到无锡以后,这个学校只有两百平方米,整个全校只有两百平方米,但是我被那里的石膏像,那些维纳斯,希腊的一些雕刻吸引住了;被一些米开朗基罗的雕像所吸引住了。我要衷心感谢我那个非常不知名的一个小学校。这个学校虽然小,但是有一些民间优秀的艺人,七八十岁的老艺人给我们教泥塑。我记得当时一个老的民间艺人,他住在一个街道的小房子里面,80岁了,我去拜望他,他就拿了一把泥,他就捏了一个和尚给我看,那个和尚捏地非常的饱满,手法非常的娴熟,那个雕塑非常滋润,把泥塑的那种特点都发挥到一种极致,我真的非常敬佩,我认为那就是中国泥塑艺术的一个顶峰。后来这个老先生去世了,但是我从他那里受到了很大的启发,而并不是从美术学院开始。一开始就从结构比例这么非常技术化的东西开始学习,一下子从一个很高的层次,看起来是一个很低的,是民间艺术的手法,但是这个民间充满了中国人的智慧。
解 说:正是从民间艺术中吸取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为吴为山日后的艺术创作找准了方向。这是坐落于南京市郊的林散之文化公园,林散之是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书法家,这尊高6米多雕塑创作于1992年,是吴为山的第一件雕塑作品。从第一件作品到今天吴为山用带有强烈中国文化符号的艺术形式表达着自己对历史对文化的理解。
吴为山:做肖像雕塑可以跟历史文化名人在对话,跟历史在对话,而且心里面是静静地走进去。
吴为山:通过做历史文化名人的雕像,一连串的历史文化名人的雕像,来写一部雕像的文化史,也可以实现我的人生理想。
【艺术简历】
吴为山,1962年1月出生于江苏东台。现为南京大学教授、雕塑艺术研究所所长、中国民主同盟中央委员、英国皇家雕塑家协会国际会员。毕业于南京师范大学美术系,曾研修于北京大学、欧洲陶艺工作中心、华盛顿大学美术学院。
1995年获得徐悲鸿奖学金创作奖。2000年获首位“包玉刚杰出艺术家”(香港科技大学)。2002年获“龚雪因杰出学人”(香港中文大学)。2003年获英国皇家“攀格林奖”。人民美术出版社、中国社科出版社等出版《吴为山雕塑》、《雕琢者说》等著作、画册十余本。
【画外音】
贝娅特丽克丝(荷兰女王):
吴先生通过塑造儿童,发现并升华了童性,体现了人类对童年的一种真实情感。
杨振宁(科学家、诺贝尔奖得主):
最能显示吴为山的天才的是他的许多模糊形象的作品。我猜想他善于在几分钟之内就捏造出来一个令人难忘的形象。
看了吴为山的作品我为他写了几个字:艺术与科学的灵魂同是创新。
他的发自内心的创新力从他的每一件作品都凸显出来。
熊秉明(雕塑家、巴黎大学教授):
艺术家创作能敏捷挥就者,难能刻画深入;能苦心经营者,少一气呵成之妙。为山作品能神速痛快又能供人长期反复玩味,其用思灵活多变,出人意表。
季羡林(北京大学教授):
近代以来人物雕塑崛起,中国雕塑艺术遂进入一新境界矣。吴为山教授英年歧嶷,独辟蹊径,为时代塑像,为文化塑像,又为文化人系列造像。将文化精神溶入历史发展生生不息之长河中,扬中华之文化,开塑像之新天。
安东尼·司顿斯(英国皇家肖像雕塑家协会主席):
吴为山是一位回归到中国的传统的雕塑家,他以求建立一种本土风格的人物肖像雕塑方法。为实现这一目标,他同时兼备了家庭背景和天赋才能的优势,这实在让人羡慕不已。
【作品收藏纪录】
《荷兰女王》 荷兰王国布瑞达博物馆
《童》 美国霍普金斯大学
《孔子像》 法国巴黎大学
《睡童》 英国皇家雕塑家协会
《山水韵》 日本加藤美术馆
《人体》 韩国梨花女子大学
《母与子》 香港科技大学
《山水》 联合国澳门教科文中心
《古韵》 台湾中央大学
《冯友兰》 北京大学、清华大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