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切+睿智 王能智老师开启了学生心灵之窗
央视国际 2003年09月08日 15:47
■一年一度的教师节快到了。回顾几千年来我们所用的“教育”一词,突出的主体是教师教书育人,今天我们则需要突出教育所服务的对象——学生,突出学生这个“学”的主体。从王能智老师数十年的地理教学中,或许我们能体会出什么是“教学相长”,什么又是心灵相通。
王能智老师给学生和老师们的第一印象,除了亲切,还是亲切。深入进去,接踵而至的印象就是睿智了。
王能智是地理教研员。当今,“地理”能让人们重视到多大的程度?然而向他请教的教师遍布各学科。去年底,他患了严重的腰椎间盘突出症住院,已动弹不得,来向他请教的教师仍络绎不绝……
■“喧宾夺主”的地理课
王能智生于1942年,曾经家世显赫。他从小不喜欢历史,喜欢自然。爱大自然,最终使他报考大学时选择了地理。1970年分配到京郊密云县焦家坞中学,他28岁。在这里,他遇到了一位好校长,放手让他编写密云县地理。
王能智果然自己动手编,这需要去跑密云县的山川河流,田野与森林,28岁的乡村教师生活突然充满了山花麦穗的气息、水库的倒影、牛羊的叫声……
1981年,王能智调到石景山古城中学已经39岁。第二年秋,他从初一年级开始尝试一种新的教学方法。
中学地理教材在编排体例上可表述为“总—分—总”。王能智细致地讲解了前一个“总”,中间的八大分区他就不讲了,他把八大章变成了八个大问题,让学生运用前一个“总”里讲过的常识去解这八大题。
比如讲黄土高原,他只给出一个问题:黄土高原怎么改造?
“让我们说黄土高原怎么改造?”学生问。
“是呀,为什么你们不能考虑?”
学生要解答问题就必须认真去看,去分析,去使用书里的材料。又让学生自由组合成一个个学习小组,然后分头准备,每个组都可以提出自认为最好的“解决方案”,谁的方案更好呢?这激发了竞争意识,而“小组”又保证了合作意识的培养。小组里还可以形成讨论,碰撞就会产生智慧的火花。这学习小组实际上已是一个个探究性学习组织。
大课发表见解是在他们的期待中到来的,他们比成年人敢想,带着大人也想不到的方案到课堂上去发表,你可以想象那是他们多么愿意上的课,这里有他们极大的兴趣和快乐。
随着地理课的推进,王能智给出的一个个题目,学生都如同要去攻克一个个堡垒,解题水平也在迅速提高。
王能智发现:“探讨性学习必然导致学生的目光和兴趣会越出书本。”于是引入校外实践活动。
学生爬石景山,回来说:“我们爬到了山顶,发现山顶有一口井,用50米的皮尺缀着石块去量,到不了底。从岩层看,那是岩石构成的山,在岩石上凿那么深的井,怎么凿,谁凿的?”
这是一个挺大的谜。王能智跟学生去看了,果然有一口深井。学生们又在杂树丛中发现了这儿有过建筑的遗迹,还找到几块残破的碑石,拼对起来,拍照。拿到文物部门去请教,被鉴定为这碑和井都是明代的,山顶曾经有个寺庙,井是和尚打的。而文史资料也说,石景山早先叫“石经山”。那“经”是指佛经。
同学们仍想知道那井到底有多深,于是教他们用物体的自由落体回声原理去测算,这是高一课本的知识,他们学会了,测出井深是146米。他们惊讶不已,至今也不明白那些明代的和尚是怎么凿出这口井的。
他们写了一篇文章《石景山上的古井》,报纸登了,北京人民广播电台也播了,这一组同学说:“太幸福了!”
涉足了那么多课外活动和课外知识,课本上那些将来中考、高考要考的知识到底有没有学到?王能智从课本里出了100道难度颇大的考题,要求1小时考完。他权衡试验班的学生现在信心颇足,也担心他们麻痹大意,有心难一难他们,如果考得不行,也好敲个警钟。结果,全班平均96分,最低88分。相同的卷子给“比较班”考试,大部分同学不及格。这印证了:学生们要解答那些大问题,早把课本翻来覆去地琢磨遍了,课本知识掌握得相当牢固。
但还有问题。一天,一位同学的母亲在路上候着王能智说:“王老师,您地理教得太好了。但是,我们孩子将来长大了不考地理系……”还有家长说,“王老师,您要教数学多好呀!可是,我的孩子现在弄地理比数学还有兴趣,这怎么办?求求您别
这么使劲教了。”还有家长们向学校提出,王老师教的地理“喧宾夺主”了。
■教学实验开花结果
1985年,北京市地理教育学会年会在石景山召开,这一届年会就是以王能智教改试验为主题的年会,年会对王能智的试验教学给予高度评价。
地理当时是高考必考科目之一,若能从地理拿到高分,就能提升高考总分。石景山教育系统开始推广王能智的教学经验,王能智由此逐渐成为不少地理老师的老师。加上“争取地理拿到高分”也成为同学们的“策略”,这效果在1987年出现了。
1987年,石景山夺得了北京全市高考地理冠军,此后到1993年地理不介入高考为止,石景山地理获得了高考6年“六连冠”。
2002年,北京市明文规定在高中开设综合实践课。也有老师和家长们提出,高一的学生能研究什么呀?而且,国家提出给学生“减负”,研究性学习引入的课外活动分散了学生的时间和精力,究竟是“减负”还是“增负”?王能智提前20年就在初一学生中的试验,及其陆续取得的经验和认识,都值得我们深加关注。
1994年,王能智被调到石景山教育分院专职培训教师,开始了他一生中又一个新阶段,这一年他52岁。
1995年,尽管“地理”只是“会考”科目,未介入高考,但石景山教育分院院长张逸民非常看重王能智的教改探索,仍成立了“青年地理教师培训班”,各校前来接受辅导的地理教师开始按王能智的教学方式改造自己的教学。石景山青年地理教师在短时间内脱颖而出,被称为“蘑菇效应”,一群一群地冒。
■《今年春游去哪里》成了课题
他的学生曹彦彦29岁升任京源学校副校长时仍承担地理课教学。这为他们开辟了一块“试验田”。这年一开学,王能智同她设计了一个课题,《今年春游去哪里》,希望吸收数学、语文、外语、历史、生物、计算机、政治,包括地理共8个科的老师参加,试图通过这样的活动,打破学科之间的壁垒,在初中学生中开展“多学科融合的研究性学习”。
各学科的老师对王能智都挺尊重,但觉得这地理课把腿伸到野外尚可理解,为什么还把腿伸到这么多学科里来呢?讨论进去,老师们也各有说法。比如,数学老师说,对旅游点做客流量趋势分析,需要用到“数学建模”,但初一刚学代数,高中、大学的学生都不见得能运用数学建模。语文老师说,要说服大家为什么去某地春游最好,这需要“议论文”的本领,但初一上的是记叙文,初三才上议论文,现在怎么讲议论文呢?……由于老师们都跟曹彦彦关系不错,于是说,我们可以配合你,但这毕竟是你地理课的事,要让我们当作我的事来做,是不现实的。总之,愿意“友情接受”,不愿有多大的投入。
曹彦彦说:“第一次开完这个会的那个黄昏,老师们都走了,我和王老师坐在黑暗中。如果说老师们固守在自己原有的心智模式上,但他们说教学要循序渐进,难道没有道理?我不知道下一步该怎么走了。王老师说,先干起来吧,把题目告诉学生。理论上还说不清的事,实践会告诉你。”
于是告诉学生,自由组合小组提出方案,最后大家投票,得票最多的入选。学生们听明白后立刻兴奋起来。
王力小组7个同学选择了沿着北京城中轴线考察的旅游方案。这条线从最南端到最北端,承载着北京城历史上最重要的各大建筑,他们去论证皇帝没有用标语说皇权至高无上,但用建筑体现了皇权至上。在这些建筑中凝聚着怎样的历史内涵和建筑知识?他们知识不够,就去请教历史老师、政治老师。要用数学方法分析故宫的客流量趋势,不会,就去请教数学老师。他们还在电脑上做出网状的图来表达线路选择的优势,试图用定量的方法来说明他们的观点。起初,这也不会,就去请教计算机老师。“老师,求求您,教我们吧!”同学们的求学热情空前高涨,令各科老师始料未及。
全班51位同学分成了7个小组,提出7个方案,每一个都饱满地凝聚着同学们的心血,包括家长的智慧,每一个都很有吸引力,如何决断还真是个难题。
投票的时刻终于到来,教室静得就像考场,只有笔和纸接触的声音。揭晓,只有两个人的孙宁霄、郭钟铃组获胜。两位同学蹦起来,叫着,快乐得无法形容。
就这一次经历,孩子们真的长大了许多。今天他们已进入高中,仍久久挂念着还有6处没有去的路线。家长们也说,孩子都说总有一天还要聚在一起,那6种方案都要去走一趟。到那时,我们也跟孩子一块去。
■研究性学习在延伸
2002年9月,京源学校高一年级的“研究性学习”已从打破“学科界限”挺进到打破“班级界限”。硕果累累,如女教师肖群辉立题的《965路公交车客流量调查》,旨在通过调查证明这路经过京源学校的公交车运行不合理,不能满足学生上课的需要。题目做完后,促使公交公司开通了学生专线班车。再如安丽萍老师立题的《京西古道模式口大街改扩建方案研究》,这是由65个学生选的题目,题目做完,文中的建设性意见被当地政府采纳。
2002年10月,中国地理教育学会在安徽屯溪市举行全国高中优质课评选大赛,每个省级单位只能派一名代表参赛,北京市派王能智带曹彦彦去参赛,结果捧回了大赛的特等奖。事实上,在曹彦彦的背后,石景山有着一群优秀的地理教师……
王能智的教学改革实践还只是取得了一个初见端倪的可喜成果。要完成从20世纪的教育向21世纪的新教学转型,需要从幼儿教育到大学教育所有师生来共同“绿色栽培”。就全国而言,这是一千万教师,率领着三亿学生,从一个教育时代向另一个教学时代浩浩荡荡的伟大迁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