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选手到主持人

2009-10-27 16:23 BJT

  能作为半决赛的主持人回到“CCTV 杯”我感到很荣幸,但更多的是感到压力。毕竟是曾经被认可的选手,如今再站到讲台上,有种接受“年检”的感觉。每次主持时如果左手拿着提示纸,它总会莫名地抖,后来干脆脱稿说,至少左手不用紧张了。还有一次,明明还没轮到我上场,我冲了上去,全场大眼瞪小眼看着我,貌似在说“What are you doing here?” 我顿感体温升高,赶紧和选手调侃了几句,说太喜欢他的演讲了所以想和他聊聊,还好后来有女主持救场。

  从主持人的角度观看选手,和自己参加比赛很不同,更容易从纷繁激烈的竞赛中超脱出来。我有如下三个感受和大家分享。

  第一,演讲比赛有表演性,可以适当训练。我还记得在中南大学时一位教授这样讲过,“演讲”的第一个字是“演”,所以没有表现力的讲话不能算演讲。于是我从那以后特别注意演讲时的表现力,收获挺多的。在决赛时彭文兰老师说她看我可以“speak with my body”,听到后特欣慰。此次半决赛中许多选手语言功底很好,但总感觉说出来的东西携带的情感能量不够,或者像留声机,只是嘴上说而没有“全身心”地投入。当然“演”也是一把双刃剑,半决赛时也能看到部分选手演讲里“秀”的成分太多太不自然了。比如自命题演讲时讲一口流利的皇家英语,即兴时又变成不流利的大西洋式英语;或者上来第一句话的语气情感就惊天地泣鬼神能吓人两跳,至少应该有个过渡。前两天我和外交学院大一的小学妹一起主持一个英语角,她问我你是什么发音,我说我没太注意过发音,她说那就难办了,“我是标准的英式英语”。(我汗!)所以说回来,有时学习英语作秀的冲动太多了。

  第二,参加大赛经历第一,比赛第二。虽然我们为选手的精彩表现喝彩,但也能看到许多选手的表现随着比赛进行而下滑。有些选手往往表现最好时是在地方比赛上,挥洒自如、纵横捭阖。一旦到了北京半决赛,发现高手云集,首先自己的小宇宙就受到压制了。等到央视的比赛,就有种混战的感觉。事实上输掉比赛和丢脸完全是两个概念,但选手本身,包括选手所在高校都会喜功,其结果往往适得其反,这是被无数个选手的经历验证过的教训。每次比赛都是,这次也不例外,许多选手特别看重比赛结果,成绩出来后发现没希望入围决赛了,常见到有哭鼻子的。探究选手内心所感,之所以会哭鼻子不但是因为没有入围,而且是对这几个月(对于有些选手可能是几年)努力的一种发泄:这么长时间的坚持到此戛然而止了,或者这么多的辛苦终于到了尽头了,这两种感情说不清哪个更重。但我更欣赏那些来去从容的选手,有一个平和积极的心态,举重若轻的能力,把比赛作为提升自己、开阔眼界的最佳途径。只有这样才会胜不骄败不馁。恕我直言,我感觉输了比赛就哭鼻子或者极端沮丧的选手,即使能取得成功,也最有可能变成墙角的花。如果比赛的意义是获奖,那比赛就太没意义了,像“CCTV 杯”这样的全国大赛,这样的平台,对我们来说最大的意义就是提升能力,增强自信。

  我的第三个感受每个人都在谈论,就是选手的水平一年比一年高了,这和我们学习环境的进步也有关系。大四毕业时我们寝室卖废纸,翻出一本大一时的杂志,背面的广告里赫然写着“128M 海量存储优盘”,当时我们兄弟几个就晕眩了一下。回忆上高中时整天抱着一盒《狮子王》的磁带听数百遍直到把整部电影都背下来的经历,现在面对如此丰富的学习资料,学习途径越来越多了,我倒常常不知所措。好像对于英语学习的认识,两三年就有一个代沟,学习本身也在不断地革命。

  风云赛场上,留下了我们追求梦想的印记。对于我来说,“CCTV 杯”全国英语演讲大赛的旅程,充满了奇妙的滋味。回首往昔,两年的时光倏忽而过。今年的大赛落下了帷幕,对明年的期待,现在就已经开始了!

                                                          -----闫术 外交学院 2006“CCTV杯”决赛亚军

Editor: Zheng Limin | Source: fltrp.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