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体育  | 娱乐  | 经济  | 科教  | 少儿  | 法治  | 电视指南  | 央视社区网络电视直播点播手机MP4
>> 社会家庭

[走遍中国] 丽水·千年山哈 

央视国际 2004年11月19日 10:07

  这是一场对畲族人来说重要的人生礼仪——“祭祖”,畲族人将它称为“传师学师”,这种仪式,即使以最简单的方式,也要进行三天三夜。仪式中,法师手举龙角、龙刀、和铃钟,用念唱和歌舞方式,叙述始祖学艺的艰难历程,每个畲民都希望通过祭祖仪式,继承先祖的意志和力量,成为一个受人尊敬的勇士。


  从丽水往东,汽车在窄窄的盘山路上前行。仅仅两个小时就来到了中国惟一的畲族自治县,景宁畲族自治县。从表面上看,这里和南方其他山区没有什么不同,永远是山清水秀、云雾缭绕。这里,是畲族迁入浙江最早的落脚点,居住着1.7万多畲族同胞。这个与大山相伴的民族已经在这方水土生活了千百年,他们自称“山哈”,意思是“山里的客人”。

  这是从清朝流传下来的畲族族宝——祖图,上面用画卷的形式记载了畲族始祖与族源的故事。

  翻开中国字典可以看到,畲字有两个读音,一读yu(余),意思是开垦过两年的田;二读she(佘),解释为“焚烧田地里的草木,用草木灰做肥料的耕作方法”,这两个读音,无论哪个,其意思都是:“开荒辟地、刀耕火种”。这正是畲族先民长期从事的生产方式。

  “刀耕火种”的畲族,是一个曾经受尽磨难不断迁徙的民族。几千年来,畲族人民在莽莽群山中披荆斩棘,开荒种田,近几十年才逐渐安定下来。目前畲族人口有70.9万人,共分布在全国百余个县市的部分山区里。

  他们曾经无奈的游耕迁徙,他们也曾颠沛流离,所以,本民族文化保留下来的已经很少。畲族彩带就是一种。畲族姑娘长到六、七岁时,母亲都会教授她织彩带。没有特制的织带机,把丝线的一端拴在凳脚、桌档或屋柱上,另一端系在自己的腰间,就会织出五颜六色的彩带。

  这神奇的畲族彩带,不仅仅是畲族先民的祈福信息,更是数千年前的原始“文字”,至今无法完全破译的谜团 。

  东弄村是一个畲族同胞聚居的村落,100多户人都是畲族。蓝延兰,6岁就跟随外婆学织彩带,她编织的彩带远近闻名,并曾在浙江民间艺术展上获得过金奖。乍看上去蓝延兰编织的这些彩带并无特殊之处,但细细观察,就会发现这些图案是一些奇怪的“文字”。

  中国最早形成原始文字约在6000年前,而今天能够识别最早的也只是3000年前的甲骨文。专家们认为在甲骨文之前很可能有一个意符文字的时期,所谓意符文字实际上就是一些近似文字的符号,由于文字的发明,这些意符文字已经被人们所淡忘。只是在一些考古发现中还能依稀看到这些原始文字的身影。而畲族传统彩带的织纹图案,也许正是这一远古时代的原始文字。”

  今天在景宁畲族自治县所能看到的彩带纹样就有几十种。彩带一般是用麻线或者棉线纺成,不能永久保留,正是由于像蓝延兰这样的畲族妇女的编织,才保留了如此久远的信息,成为畲族古代文化的重要见证,一种至今“活”着的畲族 “文物”。

  彩带既是工艺品,也是畲家日常生活中的实用物,更是畲族男女定情时的信物和吉祥物。今天,虽然像蓝延兰这样能够编织原始畲族彩带的人已经不多了,但畲族姑娘们仍然愿意把彩带作为表达感情的信物,悄悄塞给心爱的人,系在情人的腰间。

  歌声里孕育了爱情,当彩带织成的时候,畲族的姑娘要出嫁了。

  今天,对于这位畲族姑娘来说,是一生中最重要的日子之一,她,就要出嫁了。按照畲家习俗,她带上了最隆重的凤凰头饰,穿起了传统的凤凰装。


  凤凰装,是畲族妇女共同的骄傲,它代表着平安和吉祥,是千百年来畲族妇女神圣的吉祥物。戴上精致的头饰,穿上美丽的凤凰装,一种别样的风采别样的浪漫便在畲族妇女头上展示开来。畲族许多原汁原味的风俗,也同凤凰装一起,代代延续下来。

  婚姻是人生大事,在畲族人的习俗中,从相亲、行聘到婚嫁、婚礼,都有一套完整的规矩,但在总体上有两个特点:第一是与祖先崇拜和民族历史相关联,慎终追远,祭祀祖先;第二,是与他们长期的生产劳作方式相适应,显露出农业文明的鲜明特征。

  迎亲的伴郎们来了,畲家人把他们称为赤郎。一进新娘家的门,"赤郎"们首先要把挑来的酒和食物呈放在香火桌上,让祖宗们过目。然后,他们就要迎接一场考试,要在女方家里做一顿饭。这顿饭可不是轻易能做的。赤郎下厨的炊具被伴娘们藏了起来,赤郎要把需要的四十多件炊具用谜语的形式一件一件唱出,唱出一件,伴娘们就拿出一件,如果最后少唱一样,就要从头再来。这个仪式被称为“借锅”。


  炊具借齐后,赤郎就要开始“抢鸡”和“杀鸡”。按照畲家风俗,杀鸡时赤郎是不能把鸡血滴在碗外面的,滴出一滴,就要罚酒一碗。除了喝酒,两位赤郎的脸上还被抹上了锅底灰,这是畲族婚礼的另一种习俗,一是为了增添喜气,同时也表示女婿选得十分中意。

  晚饭后,男女歌手便围坐在中堂对歌,过去,为了解决住宿问题,对歌通常是通宵达旦的,有度亲歌、嫁女歌、采茶歌、恩爱夫妻等,下半夜还要见到什么唱什么,如见到筷子就唱《筷子歌》,见酒就唱《酒歌》,一直唱到新娘动身。

  出阁的时候到了,新娘走过中堂时要进二步,退三步再开始走,这叫“留风水”,预示着新娘虽然走了,但会把好的风水留在娘家。

  来到夫家,新娘在自己的新家里点起了第一把灶火,正式成为夫家的一分子,以后要为这个家庭延续香火,婚后的生活也将象这灶火一样越燃越旺……

  这是一首畲族山歌,讲述了畲家女子边唱山歌边放木排的情景。和其他少数民族一样,畲族人最擅长的是“以歌代言”。人们常说“出口成章”,而畲家的智慧却是张口即歌,没有谱和词,歌词都是对照日常生活常识和劳动情景自编的。多少世纪以来,畲民就这样唱着山歌,赶着日子迎来送走了一个个季节,一代又一代在传唱着,古老、坚韧而悠远。

  古老的畲族山歌曾经唱到了日本,参加过在福井举办的国际民间艺术节。蓝陈契老大妈,就是当年跟随畲族民间艺术团去日本演出的成员之一。有‘畲族歌王’之称。

  除了唱歌,大妈最愿说的,是她唱出国门的经历。1994年,57岁的蓝陈契作为中国2位民歌手之一参加日本福井环太平洋艺术节。没上过舞台的她,唱一首下面一片喝彩和掌声,再唱一首,掌声、喝彩声音更大。连唱五首,欲罢不能。这些照片就是蓝大妈珍藏在家中当年在日本的留影。

  乐观、开朗的个性使蓝大妈保持着一颗童心,虽然已经年近70,可大妈一点也不闲着,经常参加市里、省里组织的演出,还担任了县里老年协会的主席。这几年,蓝大妈还带了几十个学生,准备把这古老的民间艺术代代相传下去。

  除了唱山歌,畲族还有很多取材于畲民劳动、生活场景的舞蹈,比如我们现在看到的 “祭祖舞”表的就是畲民祭祀的场景,而“竹刀舞”则是根据畲民上山砍柴的动作演变而来。《畲山风》是畲族歌舞的顶峰之作,这是一个四幕风情歌舞剧,它通过对畲族人民劳动、生活、爱情、婚俗的描画,展现了畲族独特的民俗风情,在全国少数民族文艺汇演中获得了金奖。

  在长期的生产劳动中,畲民还创造了很多有趣的竞技活动,比如“操石磉”是根据畲民上山踩田发展而来;赶蔑球,则是畲民在赶破坏农田的野猪时创造的,所以这项活动也叫“赶野猪“。“稳登”是其中最精彩的竞技项目,由跷跷板游戏演变过来,却更为活泼,更具风险。在飞转的长板两头,畲族青年象凌空的凤凰,飞身取圈,套在旗杆上,动作煞是好看。这个项目曾在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竞技中获得过三连冠。

  雷乾明是一位普通的畲族老汉,今年六十七岁了,辛辛苦苦了大半辈子,最让老人欣慰的是自己的五个女儿。今天是星期天,是老人最高兴的日子了,因为五姐妹都回到了家里看望父母。

  雷大叔的家在澄照乡一处半山掩映的村庄,是一座典型的畲族民居,畲民的房子称为“寮”,多数“寮”在半山腰,一般选择背靠山,向阳避风且有水源之地。畲家的木楼很朴素,木板地、木板顶、木板壁和宽大的厅堂。畲村的每家每房都有这样一个宽大平静,没有前后门的厅堂。各家都是连着的。城里人惊羡的“路不拾遗,夜不闭户”,在这里是再平常不过的。

  在难得的团聚日,雷大妈照例要做很多女儿们爱吃的传统畲家饭。在畲族家宴上,乌饭是必不可少的,乌饭是用山上的一种野生植物乌稔树的叶子,放到石臼舂碎后,挤出紫黑色的汤汁,再将糯米在汤汁中浸泡后蒸熟。乌饭色泽乌黑发蓝,香软可口。据说,吃了它上山劳作不怕蚊虫盯咬,还可以增强体力。

  糍粑也是畲族的传统食品,它象征着时来运转,生活年年甜。除了乌饭和糍粑,老人还为儿女准备了“豆酿”和“热锅”。“豆腐酿”是用黄豆磨成汁调制而成,而“热锅”就是我们平常说的火锅。饭菜上桌了,一家人热热闹闹围坐在捉前,吃着热锅,喝着米酒,聊着家长里短。

  雷美媚是雷家老五,去年刚刚结婚,女婿也姓雷,因为四个姐姐都在外工作,所以美媚就和丈夫商量好,结婚以后住在娘家。

  美媚告诉我们,上门女婿在畲族很普遍,这是畲家婚姻的一大特点,他们称为“嫁男”。和嫁女一样,女方要出给男家一定财礼,男到女家要改成女家一样的姓,孩子也姓女方的姓,嫁来的男子在家庭和村里不受歧视,和儿子一样。

  这是他们的新房,温馨的家居环境、现代化的家具家电让我们感受到了今日畲民的幸福生活。在新房对面,是一个摆放古老农耕用具的厅堂,这些织布机、纺纱机和草鞋机已经有百年历史了,虽然现在它们已经布满灰尘,但站在这里,我们依然能够依稀感受到畲民当年刀耕火种、日夜劳作的艰辛与困苦。雷家至今保留着这些古老的东西,大概是想告诉后代子孙,不要忘记先祖劳作的艰辛吧。

  2004年10月18日,景宁畲族自治县迎来了民族自治20周年的庆典。畲民们点起了篝火,唱起了山歌,跳起了欢快的舞蹈。寂静的群山回响着畲族的歌声,这片大山已经和这个民族紧紧融为了一体。畲族,这个曾经历尽磨难的古老民族,这群千百年来与大山结下了不解之缘的人群,也将和这片土地上连绵不绝的大山和奔腾不息的流水一样,永远生生不息。(播出时间:11月9日  编导:韩玲 摄像:李斌 )

(编辑:郭翠潇来源:CCTV.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