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体育  | 娱乐  | 经济  | 科教  | 少儿  | 法治  | 电视指南  | 央视社区网络电视直播点播手机MP4
民俗频道 > 走进西藏 > 讨论主题 > 正文

  【我是小新000】尕藏加老师,您在《雪域的宗教》中阐释了雪域的宗教是藏族人在高寒而神奇的雪域高原不断探索、创新而造就的古代文明。所以,雪域的宗教具有浓郁的区域性特征和独具匠心的文化个性,那么这种区域文化特性和文化个性表现在哪些方面?

尕藏加先生

  【嘉宾:尕藏加】这一问题的提出,有一定的深度和广度,既要有高瞻远瞩的理论分析,又需要深层次的微观实证。因此,很难在十分有限的篇幅内表述清楚。实际上,我在《雪域的宗教》一书中用了近60万字的文字和500多幅图片对这一系列问题从多维的角度作了全面回答。如果有时间大略阅读全书和浏览插图,就会处处领略到雪域的宗教所具有的区域性特征和文化个性。比如,从文化个性的角度讲,雪域的宗教中始终贯穿着一种关爱生命和利乐众生的理念,这就是所谓的“慈悲与智慧”双运或相辅相成。可以说,慈悲与智慧是藏族人道德之车的左右轮子,缺一不可。它维护着藏族社会的秩序,维系着人与人之间的亲爱关系,甚至协调着人与自然之间的平衡发展。因此,青藏高原或藏族地区,成为当今世界淡化名利、张扬人与人之间的亲密关系、调和人与自然之间的紧张关系、关爱所有生命的人类地球最后的一块净土。

  【闯红灯的袋鼠】专家老师,对您提出的藏族人民的“仁慈”和“智慧”观很感兴趣,因为中原的思想受儒家传统文化影响最多,就我的理解,儒家讲的仁应该是人性方面多一点;而藏族佛教的“仁”是否是更高层次的呢?

  【嘉宾:尕藏加】藏族人民信仰的藏传佛教中始终贯穿着“仁慈”和“智慧”这样一种理念,所以藏族人民从小受到藏传佛教的熏陶,藏族人的性格中仁慈和智慧占很大的比重。这同儒家讲的“仁”字的意义有相通的地方,两者没有更高层次这样的区别。

  【嘉宾:班班多杰】我觉得佛教里面没有“仁”的概念,“仁”是儒家的一种哲学概念,佛教主要是讲“善”、“慈悲”、“怜悯”,这就是佛教道德方面的主要概念。“仁”和这些概念相比,我觉得有很大的相近性,儒家讲“仁者爱仁”,佛教讲“与人为善”。但佛教讲的“善”是从人的本性角度讲的,儒家讲“仁”主要是从人的行为实践角度讲的,我的这种理解不知道对不对?儒家和佛教的根本区别就在于:一个是出世的,一个是入世的。

  【网络主持人】藏族的自然地理,高原环境可以说对于人类的生存是带有挑战性的,但也是造成了与外界世界的隔阂,这反映在人生观上就使其带有回归自然的一面,怎样看待这个方面,它是积极地适应自然,还是消极的回避呢?

  【嘉宾:尕藏加】藏族人的的人生观,以当代人或科学的眼光去看,或许是一种逃避现实社会的消极人生观,不值得提倡或模仿。但这种人生观在广大的藏族信教群众特别在成千上万的藏族僧侣中则有着巨大的影响力。这主要反映在藏传佛教的各个宗派之中,尤其在各个宗派推崇或追求的不同密法中具体体现。比如,宁玛派提倡对“大圆满”法的修习,其目的就是迅速取得佛果,也就是所谓的“即身成佛”。而这种对“大圆满”法修习的手段或途径,实际上就是人与自然不断协调关系的过程。因为大圆满法中指出,世界上的万事万物及其生生灭灭的变化过程,无不在人类心体(思想)的灵明空寂的状态中显现。从而阐明人类的心体就本质来说是纯净无染的,人们可通过依法修行,使心体不受任何污染,并置于一个空性明净的理想境界之中,以此达到涅磐寂静,即身成佛。也就是说,如果人们能够正确对待并通过特殊的途径,认识这一明空的心智或清净的心性,即可顺利步入佛教中指出的不生不死的极乐世界。

  【我只和你交流】常常说“三千年未有之变局”,可否认为,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科学技术的普及,藏族人会更加自如地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克服大自然的压力,从而实现更和谐的天-人关系呢?

  【嘉宾:尕藏加】从远古以来,藏族人一直利用自然资源在生存着,可以说,藏族人与自然环境处于一种比较协调的发展状态之中,当然从现代的视角看,藏族人的这种生活状态显得比较原始。因此,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科学技术的普及,藏族人自己也感受到需要发展,提高物质生活条件,至于如何发展,我不提倡更多的开放自然资源,因为青藏高原的自然环境比较脆弱,一旦受到破坏,恢复起来比较难。所以,在发展的同时,加以保护自然环境,这样才能达到或者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左掌】保护和发展一直是个矛盾。靠国家政策和以最小的代价换来最大的收获是目前基本的方法吧。人与自然的和谐就不能完全以人为中心去随意改造自然而需要找到沟通融合的那个较好的结合点切入吧。

<<上一页下一页>>
第3页
(编辑:王今一来源:CCTV.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