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今年大年初五开始,在义乌打拼多年的温州老板林如新开办的施粥摊已经坚持了65天。然而,4月4日,他的施粥摊却在无奈中谢幕,因为卫生监督部门指出施粥人员没有健康证,卫生得不到保证。施粥摊是典型的民间慈善行为,特别是在今年特殊的经济形势下,让在外地生活的拮据者得到一种无偿的救助,有利于对生活和社会产生积极平和的心态。在困难时期,大家互帮互助共渡难关,显得尤为珍贵。但是这样一种善举,不是因为林先生没有钱支付不起,而是因为卫生健康方面的不符合要求被停业了。令人惋惜的是施善家空怀一颗为人之心,却无处释放仁爱的力量。这种尴尬遭遇不禁让我们深思:施粥摊差的不是钱,那它到底差什么?
施粥摊的停办,再一次证明了民间慈善活动之所以行之不远,往往不是因为爱心的缺乏,而是因为得不到来自政府部门的公共服务救济。以施粥摊为例,所遇到的卫生问题,政府部门真的无法帮助解决吗?显然不是。卫生监督部门完全可以主动上门提供健康检查或消毒指导。叫停施粥摊,也许是依法行政,或者是防患于未然,但这样处理有点简单化,也容易伤了热心慈善者的心。这一点,有关部门应该深刻反思。
诚然,我们不能一口咬定,当地的管理部门是出于面子,而假借“健康证”来对温州老板施加压力。如果以最好的善意来理解管理部门――是为了穷人的健康着想。那么,办理健康证到底有多难?如果意识到这对于穷人是一件好事,意识到很多穷人还等着粥喝,健康证的问题,根本不是问题,为何“特事特办”的绿色通道不能惠及穷人所期待的粥摊?
温州“粥棚困局”的根源,还在于当前慈善体制的不合理。目前,我们国家的慈善事业还是一种“垄断机制”,只有中国红十字会、中华慈善总会等几家慈善机构得到了政府的特别许可,是捐赠全额免税的慈善组织。慈善事业只好依附于政府,民间的慈善力量因为找不到主管部门挂靠而被排斥在慈善事业之外。实在难以理解,对理应鼓励的爱心,为何非要“垄断”呢?为何还非要设立人为的障碍加以限制呢?这一痼疾不除,中国的慈善事业怎能实现民间化、职业化?又怎能做大、做强,变成真正的社会活动?
对这样的善举,卫生监督部门不能简单地制止而应该帮忙,应该无条件给工作人员体检并办理健康证, 要知道,民间蕴含极大的善意,政府应扶持和鼓励。至于当地卫生监督部门如果实在精力充沛,建议去该查食品安全的地方好好查查,不要把眼睛盯在施粥摊上,还有很多该管的地方等着去监管呢!——网友
不难设想,一些没有钱但还没找到工作的民工,很可能要去垃圾堆里寻找更不卫生的东西吃,或者为了填饱肚子铤而走险,走上犯罪的道路!从这个方面看,林如新施粥无奈停止这件事,应该再次引起我们的追问:搞慈善为什么这么难,我们限制民间搞慈善事业到底有什么好处?——王伟
在这次事件中,义乌当地政府本来可以会同当地民政、卫生管理等部门,因势利导,将这个颇受欢迎的施粥摊变成政府为民服务的形象窗口,为更多经济困难者提供免费的早餐,进而让更多人体会到政府的关怀和和谐社会的温暖。——傅万夫
在市民社会的正常状态之下,一个施粥摊会有完整的运行机制。从接受社会捐款到聘用雇工人员,从卫生条件申请到卫生条件保障,都应该是非常全面的。很显然,林如新的施粥摊并不具备这样的动作模式。——李青争
次等品或劣质品,听起来刺耳,但在提供者和需求者都接受的情况下,其有组织有监管的提供和生产也不失为改善社会总体福利的一种可行选择。这种有益均衡的达成,需要政府的观念创新和制度创新。在社会慈善文化尚不发达的今天,林如新式的施粥善举需要鼓励和保护。眼下,我们最稀缺的,不是慈善供给的意愿和能力,而是保护和培育慈善供给的政策空间。
巴金曾说过,几十年的经验使我懂得,多想到别人,少想到自己,便可以少犯错误。当地卫生部门出于对慈善施粥规范管理的目的叫停施粥摊虽不算大错,但又绝非完全合情合理。一枝一叶总关情,有关部门在实行职责之时只有以更加人性化的举措才能真正贴近百姓、服务于民。“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各级干部同群众同甘苦、共患难,少一点冷漠的指令,多一些人文关怀,社会才能更加和谐美好。
政府部门对民间慈善活动不能只“管”不“理”。民间慈善活动的存在本来就是一种较为稀缺的社会资源,政府部门理应在自己的职能范围内,对这类民间慈善活动给予积极的引导,使其变得更加规范有序,更能发挥社会效应。譬如,施粥摊的施粥人员没有健康证,政府部门难道没有能力对这些人员进行免费体检和发放健康证?碗筷消毒无非缺少的是场地和设备,政府部门难道找不到帮助协调解决的办法?有关人员表示,“‘社会团体必须要有业务主管单位才能在民政部门注册’,仅仅这一点就是一个难以逾越的门槛”。可是,如果政府部门真的想帮助慈善团体理顺关系的话,这道门槛恐怕不至于有多难逾越吧。我就不信,给施粥摊找个“婆婆”,对政府来说究竟会难到哪里去!
关于施粥棚的现象不是现在才有,这个问题的关注点也不在于主人公的慈善之举。从红日亭的盛大发展和认可到现在,民间慈善业的进步是有目共睹的,特别是对于一部分身在异乡、生活贫困的打工族来说,这种私人救济简直就是天上掉下的大福星,为自己一时的困顿解决了不少问题。但是现在的麻烦是卫生监督部门的介入阻止了这种“不规范”的善意,这是网友热议的焦点。无谓的争执和埋怨不是我们的初衷,关键是这一现象透视出来的民间慈善业缺乏的东西——政府部门的公共救济。只要我们确认:民间慈善是有利于百姓生活的,民间慈善是值得支持并且传递下去的,那么,在中国,无论早晚,我们每一个人就应该伸出双手争取私人领域和公共领域的帮助来呵护这株幼苗,而不会因为它长得枝枝杈杈就狠心砍掉它。您说是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