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近高考,一切因高考而生的话题轮番上阵,表达着诸多人对这根“指挥棒”的慨叹、疑虑和不满。自从中国上个世纪80年代提出“素质教育”以来,学生、老师和家长就指星星盼月亮地把它挂在嘴上、讲在课堂上、放在心窝里,像是一个指日可待的梦想。一晃20多年过去了,中国的应试教育完全过渡到新的教育模式了吗?没有。所以每当发现应试教育的弊端时,舆论的提醒就如晨钟暮鼓,再次敲击腐朽的制度。教育改革每被旧话重提一次,相应的教育方式和教育方向就会离素质教育的轨道近一点点,这也是编者对今天专题的期许。
一是当下的学生非常实际,学生上高中,尔后上大学付出了巨大的经济成本,而科学家是一个比较清贫的职业,与其他职业相比其“经济效益”欠佳,一些家庭比较困难的学生选择当科学家,连上学所欠的债务都有可能还不清。其二,中小学校科学教育不够,虽然学校开设有科学课,但是由于学校条件有限,实验、实践等重要的教学环节不能正常开展,影响教育效果;科学课不是升学的必考科目,是一门“副课”,学校和教师不重视,家长更不重视,学生能用心学吗?
对于教育部门来说,应该正视造成应试教育的真正原因就是高考制度,进而改革这一制度。假如实行多元录取制度,高校有招生自主权,社会有各类学生学业水平测试考试,高校可以根据考生的学业水平测试成绩、中学学业成绩、大学面试考核综合评价、录取学生,学生和学校之间可以双向选择,在这种录取制度之下,卷面成绩的高低,只占录取标准的部分权重,排名高低失去意义。那么,谁还会炒作高考成绩呢?
应试教育何以疯狂到魔鬼程度?制度之弊是首祸。但近年来高考录取率年年攀升,可学生压力不减反增?这就不是一个制度之弊能解释了的。窃以为,另外两个高考压力的“助燃物”不可小觑。
如何充分调动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扩大高等教育存量资源,确保招生公平公正,满足更多考生求学愿望,将是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可以肯定,当高考制度设计更加公平合理,招生措施不断完善,有关高考公平公正话题也会逐步降温。——王甘武
我认为,要真正减少高考成绩炒作和解决应试教育难题,需要通盘考虑,先从升学选拔体制与教育评价手段改革开刀。同时,合理配置教育资源,实现教育的均衡发展,缩小学校之间、地区之间的教育差距,改革现行高考制度与高招体制,营造公平公正的教育环境。——胡艺
其实随着社会的多元化和大学的扩招的发展,高考不再是人们眼中的“独木桥”了,希望学校不要再对学生“强制性”学习,不要扼杀了孩子们的天性,让学生学习“有紧有弛”。——王翔
这所“素质教育示范学校”令人不寒而栗的示范,其实并非孤本,而不过是暴露了现行教育体制弊端的冰山一角罢了。既然如此,对于水面之下的冰山底座,我们当然没有理由视若不见。——吴江
荒废了人格、心理教育的教育,最终会“荒”了什么,“废”了什么,其结果的确让人不得不深想。中国普通高中学生每天学习时间最长,闲暇生活也多与教育有关。“从具体数据来看,四国高中生学习都很紧张,但中国高中生是学习时间最长、负担最重、压力最大的。
教育部来反对炒作高考成绩,说明教育部对高考成绩所带来的负面作用抱有警惕,但真正有效的还是抓住症结,改革高考制度,把决定招生标准的权力下放各高校。唯成绩论是教育界的顽疾,不下猛药、不下刮骨疗毒的决心不行,一些“反对”、“制止”之类好听不管用的喊打还是少来。
以前,人们只听过“过劳死”的说法,对于“过学死”可谓闻所未闻,何况,高中学生一般精力充沛,怎么可能在课堂上猝死?可是,凡事有个度,一天近 18个小时的学习时间,如此超负荷学习,有几个人能吃得消啊?长此以往,即便学生个个是钢铁之身,恐怕也难逃“不死脱层皮”的命运。
学校为了追求升学率,便丢弃了“素质教育”的大旗,对外美其名曰“对学生负责,为了学生能考个好大学”,把学生当做学习机器,让他们一天学习18个小时,不要说是血肉之躯,就是机器估计长时间运作也会发热“罢工”的。老师和家长迫于各方面的压力,为了孩子的将来,也就只好任凭学校的安排,学生就更是要忍常人不能忍之苦,顶着老师的期盼,家长的期望,每天在教室学的昏天黑地了。其实随着社会的多元化和大学的扩招的发展,高考不再是人们眼中的“独木桥”了,希望学校不要再对学生“强制性”学习,不要扼杀了孩子们的天性,让学生学习“有紧有弛”,高考虽然重要,但学生的身体和生命更重要。老师和家长也要多理解和关心孩子,多对他们进行身心上的关怀和照顾。希望中小学的素质教育不再是一句空话、一句口号,而是让其落到实处,不要再看到花样生命的陨落的悲剧,我们期盼每个人都能在大地上绽放自己的风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