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盘山遗址:长江文明与黄河文明的纽带
央视国际 2003年12月01日 15:21
营盘山遗址出土了数量惊人的文物,表明了长江文明与黄河文明之间有着众多的交流、传播及融合。
成都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发掘研究一部副主任陈剑称,以营盘山遗址为中心,包括波西、金龟包、波西台地、上南庄、勒石、沙乌都、马良坪等十余处新石器时代遗址在内的营盘山大型遗址群,在时间及空间之上均有各种联系,从而组合成较为完备且颇具特色的聚落体系。
目前已有的考古资料表明,岷江上游地区的新石器文化,与古蜀文明之间存在一定程度的渊源关系。三星堆遗址、金沙遗址均流行在玉器、石雕像上涂抹红色颜料的风格,从这一风格中可以找到营盘山遗址的朱砂涂红现象的影响。
在遗址的灰坑中出土了一尊雕像,其造型与甘肃秦安县大地湾遗址出土的彩陶瓶较为相似,瓶口都是人头形,陶塑人像有甘肃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的特征,表明是受甘肃、青海地区文化传播影响的产物。
同时,考古队又对属于营盘山文化一部分的波西遗址进行了小规模试掘,出土了距今6000年的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特色的彩陶钵、敛口钵等器物,证明了黄河文明与长江文明在6000年前就有了文化交流。
考古队在2002年还发现了文化面貌与成都平原的宝墩文化相似的沙乌都遗址,年代距今约4500年,以沙乌都遗址为中介、岷江上游新石器文化与成都平原的新石器文化,即以三星堆、金沙为代表的古蜀文明的前身的关系变得更为密切,从而为探讨岷江上游新石器文化与古蜀文明的关系提供了难得的新材料。
陈剑称,根据目前取得的实物资料分析,营盘山大型遗址群历经了三个大的发展阶段。以波西遗址为代表的遗存为第一阶段,文化面貌与营盘山遗址有一定差异,受到了黄河文明之一——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的强烈影响,外来文化因素占据较为明显的主体优势。
第二阶段是以营盘山遗址的主体遗存为代表,当时岷江上游的新石器文化发展到高度繁荣阶段,遗址数量众多,外来文化因素、主要是西北地区马家窑类型文化的影响仍然占据相当重要的地位。
第三阶段的遗存以沙乌都遗址为代表,距今4500年左右,出土遗物与成都平原各史前古城遗址为代表的宝墩文化相同,更多地表现出浓郁的本地文化特色,表明此阶段岷江上游地区的本土文化因素已胜于外来文化因素,从而使长江文明占据了优势地位。
陈剑说,营盘山文化发展的趋势展现了岷江上游新石器时代文化演进中的本土化历程,它是黄河文明与长江文明相互交流融合的产物,是华夏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华文明起源及早期发展的历史进程中占据较为独特的重要地位。(记者苑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