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同城遗址位于阿拉善盟额济纳旗达来呼布镇东南约19公里外,由内外两道城墙组成,又名“马圈城”。此城建于唐朝中期,前身是北周宇文邕的大同城旧址,也是隋唐大同城镇和安北都护尉的驻军所在地。唐朝开宝二年(公元734年),此地曾设置“宁寇军”,以统辖该地军务。大同城从规模和形制上说,和现在声名显赫的“玉门关”差不多,在当时几乎和玉门关齐名,都是塞外重要的军事关卡。如果说西行到西域去,要经过玉门关,那么出大同城就进入了唐朝北部的突厥部落。
叫大同的城池其实有很多,比如现在山西的大同市。所谓“大同”最早出现于托名孔子著作的《礼记·礼运》篇。“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是谓大同”。
在这里,“大同社会”是令人神往的,但是“大同社会”又是可望而不可及的,在古代战火连天的岁月里,人们更加期望的是社会的和谐和大同,希望有一个统一的、安稳的社会环境。所以,叫“大同”的地方就很多。而这个时期,也可能恰恰是社会最不安定的时期。
这座大同城的建立,正值唐代中期,外忧内患纷扰,唐代的国力也受到了巨大的影响,这一点从大同城的建设就能看出来,它基本上是用当地的一些沙石和杂草匆匆堆积而成。因此,它虽然比汉代建筑晚了一千年,但是它的地面建筑所剩无几。
我们考察队到这里的时候,只看到了有一处高于地表一米多的城墙残骸,压在城墙中的杂草,用手轻轻一拉,还能拔得出来。当时这一带的建筑很多都是就地取材,但是,施工都非常的精细,所用的土都是经过筛选的胶质黄土。而大同城这个墙体几乎是不加选择,直接撮土而掬。因此,结构松散,经不起风沙和时间的考验。这座大同城就像它的名字一样,很快就成了人们心目中的一种幻象。考察队在这个地方盘桓了许久,找到了许多陶器碎片。按它的形制上看,有不少是属于唐代的,在这里如果不是这些陶器碎片还存留至今,那么这座大同城再过几年,地表上的痕迹也许就根本不存在了。
责编:李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