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诗人王维在《出塞行》中这样描述居延城外的壮观景象:“居延城外猎天骄,白草连天野火烧”。这样优美的词句充分说明当时的居延是一个水资源丰富,胡杨密布的绿洲。
但是由于过度的垦荒屯田,导致土地表层破坏严重,胡杨林大面积死亡,曾经的绿洲如今已被沙丘所包围。每当黄沙席卷而来,连最有经验的驼队也会迷路。
当年的繁华城镇,军事重地,在战争的洗涤与岁月的流逝中,已经变得残败不堪,留下的只是破砖碎瓦,断壁残垣。虽然这里被风蚀得很厉害,城内的建筑早已不见踪影,只留下一个个土堆,孤独的伫立在荒凉的盐碱地中,与它们为伴的只有漫天的黄沙。不足一米高的城墙,依稀能看到当年居延督尉府的面积与形制,方方正正,具有典型的汉代风格。两千多年的风沙侵蚀,依然没有将它们完全击溃,仿佛是想通过它们的存在,向世人昭示,这里曾是汉代最重要的一座军事重镇,也是居延都尉府的所在地。
进入居延城的地域范围,首先映入我们眼帘的是满地破碎的石磨,虽然历经了两千多年,但它的形状依然保存得相当完好,这些石墨每个都有脸盆大小,而且样子和我们现在的石磨差不多。
在沙土的掩埋下,我们还发现了一个耕地用的铁骅犁,形状和现在的一样,没有变化,看来经过了两千多年的历史变迁,农业用具一直沿袭至今,并没有太大的发展。
为什么在这样一座军事重镇会出现如此多的石磨和铁骅犁这些农业用具呢?
在古代,一个生活着上千人的城市已经是非常大了,从整个居延城的面积和石磨的数量来看,当年在这至少应该生活着四五千左右的军民,承载了比一般城市多出好几倍的人口,因而对于粮食的需求大大的增加,仅仅依靠相距甚远的汉王朝救济供应是不可能的,唯有自给自足才能解决他们的生存问题。再加上当时的居延水草丰美,拥有开垦农田的良好条件。因此居延地区军民统一起来,大面积屯田。土地的肥沃使得这里年年粮食丰产。生产的粮食除了能满足当地的需求外,一部分还运往中原,贴补内地的粮食供应,因而,居延城获得了“汉代大粮仓”“粮食加工厂”的美誉。
屯田必然要用到铁骅犁,粮食加工也要用到石磨,这也就解释了为什么会出现这么多农业用具的原因。
在居延城内,科考队还发现了两片西汉时期的汉简,汉简的内容很有趣,是当时军队中一个下级军官向士兵借东西立下的借据,这种事要是搁我们现在,上级向下级借东西正是求之不得的事,双手奉送还来不及呢,哪还需要打什么借条呀。看来那个时候人的思想比较单纯,还不懂得如何贿赂长官。
目前在居延文化遗址中出土的汉简,不仅数量多,而且内容广泛,不仅涉及社会的政治、经济、军事、科技、文化等方方面面,甚至连当时的养老制度,屯田,甚至连当时的粮价、农具的管理等都记录得清清楚楚。
居延汉简质地分为竹、木两类,其中木简占多大数,主要以当地所产的胡杨、柽柳(红柳)为原材料。
殷墟、甲骨文、敦煌遗书和居延汉简并称为二十世纪东方文明的四大发现。1930年,前西北科学考察团第一次在居延地区发掘出土汉简一万余枚,1972年开始,我国考古界又在居延地区发掘出土汉简二万余枚,这一消息轰动了世界, “居延汉简”这个名字,在世界考古界和史学界流传。
在居延城内,我们还发现了一些汉代五铢钱、纺织用的锥子和一些女人佩戴的琉璃珠,铜钮扣。
为什么在这个军事重镇还会出现女人用的饰物和用具呢?按史书记载,女人是不能随军的,那么这些女人饰物是从哪来的呢?是士兵随身从中原携带过来的吗?
按居延城烽燧一带出土的大量竹简记载,早在汉朝时,汉武帝为了减轻内地向长城边地辗转运送粮食的劳苦,避免边疆士兵断粮。采取了在保持军事建制的基础上,利用士兵在国有土地上从事农业生产,以保证军需的政策。军屯的主要劳动力是士兵,他们一面从事农耕,一面驻守边疆。后来汉武帝又从中原发配18万人到河西,这些人分散到位于弱水河流域的各个古城中。当年被发配到这的人,携妻带女,从此在这片土地上定居下来,世世代代在这里繁衍生息。有女人,当然会有首饰等装饰品。汉代的居延城已不仅仅是军事重镇,它同时也是一个有着居民生活和存在货币交易的城市。
当年的居延城是一个水草丰美、有着大面积绿洲的地方,那么,为什么如此肥沃的一片土地,会没落得这么厉害,变成毫无人烟的沙漠地呢?
专家告诉我们,由于居延地区的土质并不适合耕种,土层比较薄弱,自汉代开始,在这里开垦土地的数量是现在的10倍,大量的屯垦造田使得原本就十分脆弱的土地结构被人为的破坏,原本埋在土下的沙子开始上翻,日积月累,导致土地完全沙化无法继续种植,昔日水草丰美的居延绿洲开始逐渐萎缩,只剩下不到2平方公里的面积,失去了生存的条件,居延城的军民开始南迁到绿城、黑城,再加上黑城被屠城时,明军阻断了黑河支流,截断了水源,这对居延城来说,无疑是雪上加霜,慢慢地,就造成了今天的荒漠化。
有资料显示,居延遗址所处的额济纳旗,一年四季风沙不断,刮风的日子年均在260天以上;土地荒漠化每年以20到30米的速度向外扩展。生态的严重恶化,使得这里成为沙尘暴的源头,每年从这里刮起的沙尘暴已威胁到我国整个华北和西北地区。
责编:李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