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ightmargin="0" background="../../images/line1.gif">
本期内容栏目介绍主创人员拍摄花絮观众信箱

 




苏州园林

  在中国有这样一句谚语叫“上有天堂,下有苏杭”,被誉为“人间天堂”的苏州,是一个有着2500我年历史的江南名城,在这块得天独厚又美丽富饶的土地上,世世代代的苏州人在创造物质文明的同时,也创造了灿烂的园林文化,享有“江南园林甲天下,苏州园林甲江南”的美誉。在今天的节目里,就让我们一起去领略苏州园林的艺术魅力。

 


 在下期节目里,我们将为您介绍荣宝斋以及它的木版水印,中国画的装裱,古旧画的修复和它的收藏,同时还将向您简要介绍一下人民美术出版社
  


    苏州古典园林的历史可上溯至公元前6世纪春秋时吴王的苑囿,私家园林最早见于记载的是4世纪的辟疆园。明清时期,苏州成为中国最繁华的地区,私家园林遍布古城内外,在16世纪至18世纪的全盛时期,有园林200余处,而现存的古典园林只有50多处,大都是宋、元、明、清以来留存下来的私家庭园。

    苏州教育学院教授 金学智:苏州园林称为“城市山林”,它又是在城市里,又在山林里。像陶渊明那样真正到山林里去太苦了,如果在城市里太吵闹,不利于身心修养。城市和山林的结合是中国园林史上一个重大的发现,是一大进步。又有城市特点,又有山林特点,又回避了城市的喧嚣,又吸收了山林的优点,两全其美,所以苏州园林的价值就在这个地方。

    苏州古典园林运用中国独特的造园手法,在城市住宅旁有限的空间里,通过叠山理水,栽植花木,配置园林建筑,形成充满诗情画意的文人写意山水园林,在都市里创造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城市山林”。

    作家 陆文夫:苏州造园很滑稽的,它没有图纸,没什么像我们现在设计图,它没有的。它怎样造呢?当然开始也有一个大体的设计了,造园它有它的规格的。园子先造一个地方,造好了以后请文化人来,来了以后就请大家喝酒,大家来品赏一下,就像画画的原理,慢慢地思考,一点一点地加上去。

    苏州人造园是真正的“造”,是小中见大,人造自然,几乎是在平地上造出了山林沟壑,曲桥流水,把大自然浓缩于小小的园林之中,虽然是假山假水,却力求真实自然,而且把住宅融入园林之中,以求天人和一,这也是中国哲学思想和艺术观点的集中体现。


    《苏州园林》——主题
    苏州园林的主人,大多是人品高、志趣雅,有着诗书画三绝的才艺。他们有的是在官场上失败,被贬退下来的官吏,有的是一生无心作官的文人雅士,有的是崇尚风雅、修养有素的文人官僚和富商。

    沧浪花亭是苏州现存最古老的一座名园。它原是五代吴中节度的花园。北宋大诗人苏舜钦因用卖公家烂纸的钱宴请宾客,便以风雅的贪污罪丢了官。他来到苏州,用4万钱买下这所废园。他在水边筑亭,将满腔愤懑写入了“沧浪亭”三个字中,取意“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这本是《楚辞·渔父》中的名句,后世官场中的文人便把渔父当作归隐山林的一种代称。

    苏州大学中文系教授 曹林娣:为什么我们苏州园要都表现出,比如说“拙政”,我要归田了;“艺圃”,我要种庄稼了;“沧浪亭”我要当渔翁了。都是这样,为什么都是这样呢?你可以看一下,就是跟我们中国的经济特征有关系,因为园林基本上是农业文明的象征。农业社会的特点就是一主二副,农业、林业、渔业,一主二副,这样一种生产模式,经济模式,所以是我们安生立命之处。所以我们古代文人基本上就是作为官场伴君如虎,他最安全的退路还是回到他的家里,种几亩地,养几头牛,养亲。

    拙政园始建于明代正德年间,距今已有400多年的历史。全园占地5万多平方米,是现存苏州园林中面积最大的一座园林。园主人,御史王献臣因受明朝特务机构东厂的几度诬陷而解官还乡,用了16年的时间建成了这座花园,并取名为“拙政园”。

    苏州大学中文系教授 曹林娣:“拙政”,他说:我们这个拙政,大概就是回家种种菜,养个羊什么的,这个就是我笨拙的人从事的政治。王献臣因为他自己一贬再贬,他说:我也是个“拙”。后来陶渊明说“守拙归园田”,他主要看不惯官场那种“巧为”,互相尔虞我诈那种情况。我就“拙”一点,所以这个“拙政”,实际上在传统文化里头号它是当作一种价值评判的一种标准。

    耦园建于清代末年,是安徽巡抚沈秉成为隐退官场安享晚年而建的。取名“耦园”,寓意夫妻双双归隐田无之意,所以园中的造景、题名都围绕着书写一对双隐归田、感情真挚诚笃的夫妇的情操和理想生活。

    耦园中的主体建筑称为“城曲草堂”,取自唐代大诗人李贺的诗句“女牛渡天河,烟柳满城曲”,喻意园主人不羡慕官场的豪华生活,而自甘于场面边草堂的清苦。“织帘老屋”和“藏书楼”,体现着夫妻双双在山林深处一起读书、一起织帘劳动的情景。

    苏州教育学院教授金学智:一般古代文人失意以后,贬官受到排挤告老还乡以后,他就有种失落感,有种失落感怎么办呢?他投入了第二情人的怀抱。这个第三情人的怀抱就是自然、山水、园林。自己的心灵得到了抚慰,这样的话,他就有一个寄托。那么,在这里面修身养性,古代一些文人,他一般都是多才式艺,什么都比较精通,他把自己意图也体现在园林里边。所以,园林就成了他真正的一个归宿,精神家园。

    从沧浪亭开始,苏州园林的定位就是归隐。是当官者被贬。当权者下野,年长者告老,智者急流勇退的隐居之地。这些人一是有学富五车,二是家财万贯。

    作家 陆文夫:苏州有一个财主叫沈万山,大家都知道沈万山这个人很有钱,就住在周庄。大家不是都到周庄去玩吗,学万山的家就在那里。沈万山这个人在明代时候是不得了,南京的城墙,他造了一半。沈万山这么有钱,但这个人没文化,所以他没有留下一个园子。

    苏州园林的“主人”大多尝到过仁途凶险的苦味,经历过痉的心路历程。园林是他们从官场到文坛,从喧杂到宁静,从争斗到闲适,从奔波到安居的最终选择。这一方小小的园林,是园主人精神的绿洲和安逸的生活空间,寄托了他们的荣辱、苦闷和追求,也使他们本味到了其中的安宁与永恒。


    《苏州园林》——叠山:
    苏州地处平原水乡,缺少山林峡谷,所以,要在园子里营造出大自然的山水情趣,假山是必不可少的。苏州地处太湖之滨,太湖及其尚岸的秀美玲珑的太湖石,成为人们造园的首选石料。传说,在苏州叠山用的湖石,是祖父辈将山石放到太湖里,任凭风浪撞击冲刷,到了孙子辈才可捞出来叠山。

    太湖石是一种多孔而玲珑剔透的石灰岩,将它置于园林中,犹如三山五岳,百洞千壑。多少年来,石头给人的感觉一直是冰凉的,没有生气的,而在园林中,一尊尊的太湖石在绿树藤蔓的掩映下,仿佛都有了生命。

    环秀山庄,占地仅2000平方米,却以假山堆叠奇巧而著称,有“独步江南”的美誉。公元1807年,环秀山庄的主人请来了当时著名的叠山大师戈裕良,堆叠了绝妙的湖石假山,并辅以溪流小池,使方寸之园呈现出质朴的自然山林同貌。

    苏州师范大学教授 金学智:环秀山庄的假山,湖石假山,全国讲应该是一个杰构,独一无二的杰构。它最主要的特点就是面积比较小,而把所有各种山的,山体的各种景观都揉合在一起。而且所有的纹理看一去,好像浑然天成一样,体现了中国的造园原则,要“天然图画”,要“法天贵真”,要安全和自然一样。

    环秀山庄是戈裕良晚年的作品,当时他有眼疾,眼睛已经看不清楚了,环秀山庄的假山是他指挥他的弟子们完成的。正因为戈裕良的眼睛看不清楚,所以他塑造的山不是他眼前的山,而是他胸中的山。由于戈裕良继承了清代著名山水画家石涛的笔意,因而环秀山庄的假山既有远山姿,又有层次分明的山势脊里。假山变化万端,外观峥嵘,内里洞壑幽深,宛若真山绝谷。

    苏州师范大学教授 金学智:有人比喻它这条峡谷,像地震造成的一个裂缝,这个比喻非常好。人工化的缺陷总归是呆板的,地震裂开的这个缝是真正天然,它一点没有做作的,就是完全像天然一样的,所以这条峡谷是最精彩的。

    苏州园林中的假山多用太湖石堆砌,而耦园的假山却是用黄石叠成,参差巍峨,给人以如临真山之感。黄石假山被一条宽约1米的“邃谷”,分为东西两山,东山雄伟,西山平缓。两山主次分明,相互呼应,集悬崖、绝壁、蹬道、石室于一身,堪与真山媲美。

    作家 陆文夫:用黄石堆得气派很大,园子里面用黄石,能用黄石的人需要很有本事,才能用黄石,就跟我们现在用某一种颜色来画画一样,没本事的人不敢用黄石,因为造起来不好看的。但是用黄石堆起来很好看。

    苏州园林中的假山不是大自然中山岳、峰峦的如实模写,而是各种具体真山结构、规模、线条等经过精心的提炼概括,成为实中有虚、虚中有实的景物雕塑。它不仅蕴含着自然美的强烈感染力,而且增加了“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艺术美。

    大自然的基本要素是山与水。要把山搬到园林里来当然是不可能,于是便造假山;要把江河引到家门口,就只有开河挖沟,好在苏州是个水城,深挖一太便可成为池塘。所以,人们称苏州园林为“假山假水城中园”。

    如果说山是园林的骨骸,那么,水就是园林的血脉。苏州园林多水,而且大多引用活水,或暗通源泉,使水流终年不尽。

    网师园是苏州古典园林中的“小家碧玉”,它的面积不大,占地不过8亩左右,却巧妙运用透视学原理,使小中见大,以少胜多的技艺在这里发挥得淋漓尽致。

    苏州教育学院教授 金学智:网师网最成功的一个地方,就是中部的水池,中部水池,它实际上并不是很大,但是它有很多特点,什么特点呢?它有各种手法来使这个水体扩大,让人好像一望无际这样的感觉。

    水池四周的建筑,虽紧贴水面,但体态轻盈,而较大的建筑则退避池岸,留出空间值树种花。在池岸的处理上也昼使之亲近水面,矶石低矮,表现池水充盈。在涓涓溪流上架起尺度极小的舞台布景式的小桥,形成桥小池大的强烈对比。以水田、小溪的虚虚实实,巧妙地反衬出水池的疏朗宽阔。

    苏州教育学院教授 金学智:网师园更加突出水的主题,网师就是渔翁,园主人他希望过一种渔隐的生活,实际上醉翁之意不在渔。所以它一些建筑都突出水,突出渔翁的主题。

    江南美,美在水,江南园林之美,也离不开涟漪轻泛的一泓碧水。拙政园,以水池为中心,悠悠流水萦绕着园内主要建筑。整个水面约占全园面积的五分之三,既有分隔变化,又彼此贯通,互相联系,形成朴素开朗、淡雅素净的自然风貌,再现了秀丽的江南山山水水的美色。

    水在苏州园林中并非自然江河的简单模仿,而是对自然作抒情写意的艺术再现,是取其意境的联想。因而小小的水面,往往可以描写十里风荷、悠悠烟水的湖泊。淼然清澈的池水,给人以闲适、清凉、平静的感受。


    《苏州园林》——建筑

    苏州园林作为私家园林,它没有皇家园林的恢宏堂皇,却以纤巧玲珑、宁静雅致独具神韵。苏州园林建筑形式,多为方形及长方形的砖木结构,不像世界上许多国家园林使用的是阴冷的石头,暖和的木质材料,使人感到亲和、温暖。

    苏州园林建筑迂回曲折,趣味盎然,园中的亭台楼阁、水榭回廊都因地制宜,随园中地势而上下,表现出建筑自然化的特点。

    拙政园内建筑大都临水而建,造型轻盈活泼,并尽量四面透空,以使尽收山色水景。为了适应江南夏季炎热的特点,拙政园的建筑取冷色,屋顶灰黑,梁柱棕色,墙面白色,这种色调的建筑与花木石池配合,使人感到素净淡雅,清爽宜人。

    苏州教育学院教授 金学智:历史上有一篇很著名的叫《爱莲说》,周敦颐写的《爱莲说》,把莲花比为君子,出污泥而不染。然后他就把这个堂称为“远香堂”。远香堂就是《爱莲说》里面“香远溢清”四个字组合为“远香堂”,它很多周围建筑都围绕着莲花这个主题来展开,旁边有一个很著名的画舫叫“香洲”。香洲这个“香”字也点明了“远香”的香。当时这个园主人,他要以莲花来比喻自己的高洁。

    留园以建筑布局精巧,在苏州园林中首屈一指。园内建筑根据宴客聚友、读书养性、清寒避暑的不同需要,设置左堂、庭院、山池、林木,把全园有限的窨巧妙地分隔、组合成若干不同的景区和庭院,组成了园中有园,曲径通幽的妙观。

    苏州教育学院教授 金学智:留园一条廊子相当好,进门一条路,是我很欣赏的。因为人们在外边,烦燥的心情,经过曲曲弯弯的一条很长的一个夹弄,慢慢心就静下来了。然后一排漏窗,跑进去,引人入胜。

    留园中长达七百多米的走廊,既可以分隔景区,又可以将园景和厅堂建筑联成一体。在多雨的江南,这绵延、曲折的走廊,像一把连续不断的大雨伞,为人们避雨摭风。

    苏州园林中的厅、堂、轩、榭、亭、廊等建筑大小相间,参差错落的溶化在自然山水之中,达到了建筑与自然、进而人与自然的和谐。而那空灵的门窗隔扇、各式各样的洞门和漏窗又使自然景色渗入建筑之中。


    《苏州园林》——天人合一
    人类进入工业文明以来,在社会生产力和科学突飞猛进的同时,自然环境遭到破坏,为21世纪的人类带来严重的生存挑战,“人与环境”成为世纪命题。人与自然和谐的宅园式苏州园林,作为艺术生活化、生活艺术化的典范,在现在和未来必将成为人类环境创作的极有价值的借鉴。

    苏州园林被称作“自然山水风景林园”,它集建筑、绘画、书法、金石、雕刻等艺术之大成,被誉为“综合艺术博物馆”。在苏州园林里,处处是诗情画意的青山绿水,时时是温情脉脉的家庭氛围,那山水林泉之间,体现的淡泊明志的人生哲理,正是人们梦寐以求的“人间天堂”。

    苏州教育学院教授 金学智:苏州园林,因为它是古代文人雅士,他都回归自然以后,它就追求自然。所以有这样一句话:苏州园林它是天然图画的一个范本,它是自由布局的一个标本。人们可以在自由布局当中获得自由,在艺术构成的自然里面,回归自然,这获得自由,回归自然,这个是二十一世纪,人类的一个重要主题,也就是说,要可持续发展的话,人类一定要回归自然。

    这座名为“殿春移”的园中之园占地一亩,屋宇、停廊、峰石落错,花木繁茂,庭院精致灵巧,宁静幽雅。1981年仿照殿春移景色而建的“明轩”,作为中国古典园林的精华,陈列在美国最著名的纽约大都会博物馆,被人们称为“东方园林艺术的彩虹”。

    苏州市园林和绿化管理局局长徐文涛:联合国专家来考察我们苏州园林,就是我们在申报世界文化遗产过程中间,他第一眼看了以后,他不由自主地讲了一句话,他说:我没想到人间还有这么美的地方,他确实感觉自己像到了人间仙境了。所以他说:像这样的苏州园林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应该是理所当然的。

    1997年12月以拙政园、留园、网师园、环秀山庄为典型例证的苏州古典园林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批准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在苏州园林精心营造的生活空间里,有我们曾经有过的、也许现在还努力追寻的最优美的中国情怀。那是在生活中每个细节里依旧保持的对自然的亲近,是宁静以致远的心态。

    苏州园林是完全按照中国人,确切地说是中国传统读书人所向往的生活方式精心打造的。山石水榭无不寄托着居者最优雅的情思,体现着中国式的人与自然间心灵上的沟通。苏州园林中的“人与自然的和谐”,在千百年后的今天依然是人们孜孜以求的目标。

 



中央电视台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