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已经上网成瘾孩子的家长都有一个共同特点:焦虑,万分焦虑。这一点显而易见地表现在家长们的脸上,尤其是写在眼睛里;在他们那一张张纸条上、一封封来信中,字里行间凸显着他们的焦虑。
“能不焦虑吗?!”他们说。
“焦虑有用吗?”我问道,“不但没有用,还有副作用!”我马上接着强调说:“如果焦虑有用的话,我也帮你们去焦虑。事实上,你们越焦虑,孩子越烦躁。不仅不解决问题,情况还越来越严重,是不是这样?”
他们的回答也都是千篇一律的无奈:“是的,的确是这样。”往往还接着一声长叹:“唉——!”
“非但无济于事,还会对你们的健康、工作、生活乃至整个家庭产生不利的影响,”我继续解释道,并马上见到他们在难过地频频点头。“不能再这样下去了,一定要放松心态。”我对每一个家长都这样再三地重复强调,希望他们能够真正听进去。
人的情感有两种:健康情感与不健康情感。前者表现为开朗大度、热情向上、亲切友善、理性平和等;后者表现为忧虑恐怯、烦乱怨恨、狭隘妒忌、狂暴易怒等。而且,人的情感是容易相互感染的,即所谓“情感传染”。父母焦躁,孩子也会烦躁;孩子一烦躁,家长更焦躁。这种恶性循环,会使得家里的空气紧张得好像一点火就能着,吵闹就不可避免了。这样的家庭环境极不利于孩子的成长,更谈不上戒除网瘾了。
有的家长会说:“那孩子已经上网成瘾了,一进门就烦里烦躁的,我本来工作就累,见他那样,我能不烦吗?”我的回答还是:“烦——有用吗?”不少媒体在采访我时,常常问道:“陶教授,你怎么敢接待这么多有不同严重问题的孩子,你就不怕失败吗?”我问道:“我为什么要怕失败?!”他们又追问:“你为什么不怕失败?”我轻轻地反问:“怕——有用吗?”这是同样一个道理,我们不要做无用而且有害的事,我们也要克服掉无用而且有害的情感。
对这一点,北京家庭交流中心的一些家长们深有体会。在北京时,我一直都只是跟家长们沟通,而没有接触他们的孩子。家长们在逐步理解并尝试这一理念和方法后,他们的心态放松了,眼神柔和了,话语理性了,家庭氛围缓解了,孩子的情绪明显改善了,亲子之间能沟通了,问题也就一步步地向好的方面转化了,家长们也都感觉到自己的素质提高了,跟以前不一样了。
其他地方也有不少这样的例子。如上海《浦东新区周报》2005年4月的一篇报道,题为《“网迷”母亲学会用心沟通》,文中写道:4月2日下午,家住浦兴路的刘女士听了陶教授在上海图书馆举办的“用爱心和科学帮助孩子戒除网瘾”的专题讲座,她的心被深深触动了。她说:“平时我们只知道埋怨孩子太贪玩,很少与他沟通,根本不了解孩子在想些什么,造成我的孩子现在一听我说话就极度厌烦。”当场,刘女士暗暗下了决心,回家后,一定要和儿子心平气和地沟通一次。5 点多听完讲座,赶回家已是7点左右。刘女士看到儿子依然坐在电脑前专注地打着游戏,对父母回来不闻不问。以前,每看到这个画面,刘女士就气不打一处来,张口就要训斥。但这一次,她忍住了心中的不快,耐心地与孩子聊起了讲座的内容,聊起了他的学习和游戏。“儿子没有多说什么,最后,他关掉了电脑,并说:‘以后再不碰电脑了。’”尽管儿子随口的“承诺”并不能完全相信,但刘女士对这一小小的进步感到满意……这个晚上,让她看到了帮助孩子走出网瘾的希望。当然,这并不表明问题的彻底解决;但是,这表明刘女士找到了彻底解决问题的方法和努力方向,这就是彻底解决问题的起点。
是的,上面这些北京、上海的家长们在放松心态后,找到了帮助孩子戒除网瘾的正确方式并开了个好头。下面,从两个武汉家长的不同表现中,我们可以得到更明晰的启迪。
因为我家在武汉,那里的家长们有较多的可能与我联系。尽管如此,绝大多数的家长也只能是在大型活动中见到我,或只有很短暂的接触,不可能有“一对一,面对面”的沟通机会,因为我分身乏术,不可能有那么多时间去一一解决他们孩子的网瘾问题。
有一次,我收到武汉江岸区一位家长给我的感谢信,使我深感欣慰。原来,她几次参加我的讲座和报告会,尽管没能与我面对面地交谈探讨,但她把基本方法领会了,并且自己去尝试实践,结果情况有了令人欣喜的转化,所以特地以信致谢。
她在信中写道:“陶教授:你好,我参加了你7月25日的报告会。在你‘不要放弃、不要绝望,从自己做起’的感召下,在你‘要有信心、有决心,人是可以改变的’鼓舞下,我绝望的心重又燃起希望之火,我重新正视自己心底的痛苦,重新审视自己……
“小学到初中我女儿一直是三好学生,可意想不到的是,初三时,老师一个低级错误伤害了她的自尊。当时,我也未能用积极的态度去化解矛盾,更没想到孩子从此心里有了一个结,我反而用成人的思维去要求她、责难她。从此,她一蹶不振,放弃了学习,沉迷于电视和网络游戏之中,连高考期间也是如此。六七年来我们始终无法正常沟通,学习、理想、前途成了我们谈话的‘禁区’,母女间的隔阂与日俱增。 周边的人劝我,孩子大了,难得管,听其自然吧。但这样做,我觉得是更深层的忧伤与无奈。
“听了你的讲座后,我很受启发,用阳光心态面对现实,情绪得到调整后,从自己做起,从建立温和理性的亲子关系做起,很有成效,对立情绪得到了改善,孩子还主动提出毕业后想考研究生……”
家长变化后,自己去引导孩子改进,这才是我“健康上网全国行”的主要原动力。我希望各地家长们通过讲座和学习,不断地提高自身素质,改进家庭教育方式,学会理性的亲子沟通,自己引导孩子走出网瘾泥潭。我也希望家长们看到这里时,能从这位家长的喜悦中汲取经验、信心和力量。
但是,另一个武汉家长却不是这样。她找到我的电话号码后,一个劲儿地给我打电话,总是要求我能安排时间去解决她孩子的问题。有天深夜12点左右,她又打电话来,苦苦地责难我说:“陶教授,我多次求你帮忙,你总是说没有时间,我那十七岁的网瘾儿子越来越疯狂,弄得我家里无法正常生活。现在,我婆婆、老公都气病了,我真的是痛不欲生了。现在我在东湖边,你再不帮我解决问题,我真的不想活了!”
听起来,她很可能是在湖边用手机给我打的电话。当时那么晚了,我第二天还要上课、开会,就一面劝导她,一面赶紧把上面提到的那封信找出来,念给她听。谁知道刚刚念了一小半儿,只听到她“啊——”地大叫了一声,电话就断了。不知她是掉进湖里去了,还是给人抢劫了,弄得我心里七上八下的,又不清楚她到底在东湖的什么地方,不知道怎么办才好,只好打电话给《武汉晚报》有关栏目的负责人。第二天一早,我赶快翻阅所有的地方报纸,也没有找到任何相关信息,也没有再接到她的电话,更谈不上解决她孩子的问题了。
这些事例表明:首先,家长要能够放松心态,而且不管在什么情况下,都一定要保持阳光心态,切切不能“一看他那样我就烦死了”,也不能“孩子一烦我更烦”。因为我们是成年人,孩子还在成长,他们的心智还在发育中。作为家长,应该相对理性一些,不能跟孩子一样动不动就烦。老话说:“磨刀不误砍柴工”,即要先努力改进自己,正确认识到自己的责任,学习用开朗的心态去感染、引导孩子健康成长,学会并能坚持“你错我不错”,孩子烦躁你不烦躁,那就不会恶化现状。只有这样,才可能使情况向好的方面转化。
其次,放松心态不等于听之任之、放手不管。而是一方面要随时随地寻找可行的机会和恰当的切入点,自然地与孩子进行理性的心灵沟通;另一方面一定要有耐心,切忌强求性的急于求成、急功近利,不然只会适得其反。当孩子表现特别反常,对你极端反感时,你不要急躁,要学会外松内紧,自己坚持放松心态,不去激化矛盾。同时,暗自留心,从旁观察;或借助外力,即结合学校老师、亲戚六眷、朋友邻居——凡是有可能与孩子接触、沟通的,都可以利用起来,多方面地耐心寻找机会。
下面有两个具体的不同案例,家长们或许可以从中领略到一些值得汲取的教训和学习的方法。
有个福建孩子因为网瘾而厌学,并开始与社会上的一些不良青少年有来往。父母原来盯得很紧,一点也放不下,结果亲子关系越来越紧张,甚至出现严重的家庭暴力。通过学习放松心态后,家庭氛围明显好转,父母深有体会,暗中保持与孩子的老师、朋友、熟人等的联系,随时掌握孩子的动态,并听取各方面的意见,不断地暗中努力想办法。
有一天晚上,孩子突然从外面打电话回来说被绑架了,对方要五万块钱才放人,不然就会有生命危险。经过多方探讨与冷静分析,大家都感到有不少疑窦,而且父母也觉得即使这次给了钱,其结果也必然是后患无穷。所以,当对方再打电话来要钱时,父母就按大家讨论的意见,很平静地故意问:“谁呀?我怎么听不清楚呀?你大声一点,我听不见啦……”几经反复,结果第二天一早,孩子自己回来了。
另有一对广东的家长就相反,其家庭条件也是不错,孩子已经二十四岁了,因为网瘾的影响换了三次工作。父母不但不改进方法,反而越盯越紧,孩子也越来越反感,后来自己搬出去了。这下父母更受不了,到处找,一找到就逼孩子回来,孩子就越躲越难找。我多次让他们学会放松,不要盯得太紧,以免激化矛盾。他们嘴里答应得很好,但实际上一有了孩子的消息,又马上追踪而去。最后一次,好不容易通过其网友得知其住处,夫妻二人赶紧提着几大包东西找过去。但孩子一听到他们的声音,死活不肯开门,他们却硬是把门给踹开了。结果,孩子愤怒地冲了出去。从那以后,至今一年多了,仍然杳无音信。父母痛苦地相互责怪,闹得分居、离婚,一家人就这样妻离子散了。
这就像手抓泥鳅一样,你抓得越紧,它越容易滑掉;你用心地轻轻握着,还有可能得到它。两种不同的心态,必然导致两种不同的方法,也就必然导致两种截然不同的后果。
我希望家长们能从中悟出一些道理来,学会放松,学会保持发自内心的微笑,使家里一点点地增加温馨和谐的气氛,亲子之间能逐步正常交流,孩子才有可能也一步步地放松。家长们可以试着换位想一下,如果你们的父母每天用焦躁的目光硬盯着你,总是带着训斥的口气抱怨你,你会快乐吗?你能改进吗?在阴暗的角落里,花儿是开不好的;只有在和煦的阳光下,花儿才能茁壮地盛放。
责编:英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