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网瘾青少年对人生十分漠然迷茫,明显欠缺早期的理想教育、磨难教育和挫折教育等。据统计,目前我国已有九千余万独生子女,把这个数乘以七(六个长辈加一个孩子),即为六亿三千万,若再加上相关的亲友,那这个数目就大大超过我国人口的一半。这些长辈们都面临着一个前所未有的挑战——在三种转型同时发生的社会里,即在时代转型、经济转型和家庭结构转型的时代空前大变革的环境里,如何教育培养独生子女。这个问题一直困扰着众多的中国家庭,直接影响着和谐社会的构建。
正如我在本书第一章中所指出的那样:目前家长们对子女表现出“三过度”,其中的过度关爱和过度保护,使亲子关系物质化、金钱化,把家庭教育变成了溺爱“教育”;而过度期望又使孩子的童年课程化、应试化,不给孩子自由支配和自主成长的空间,使孩子比较压抑痛苦,导致他们厌学逆反,接二连三地跑到网络游戏里去快乐地“减压”,去寻求那在现实生活中得不到的虚拟“成就”感。
面对这样的孩子,很多家长往往千篇一律地告诫道:“你再这样下去,将来没有人要你,你找不到工作,只有讨饭、扫大街、喝西北风去。”孩子们也往往千篇一律地回应道:“讨饭就讨饭,扫大街就扫大街,不要你管!”孩子们这么回答,并不表示他们真的愿意那样去做,而是他们根本不知道那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因为他们从小在大人们的过度关爱保护下,没有机会去体验在真实生活里还存在的另一面——艰难困苦与挫折失败。此即所谓“不吃黄连不知苦”,“初生之犊不怕虎”。他们在“蜜糖水”里泡大,怎么知道什么是困苦的滋味,怎么懂得没有出路的可怕。所以,他们对“讨饭”、“扫大街”这样的“威胁”,当然是不屑一顾地无所畏惧。
中国家长对孩子的溺爱早就名声在外,不仅条件好的如此,经济条件不很好的家长也是省吃俭用,“宁可自己再苦一点,也不能苦了孩子”。加上一些攀比从众心态,都是尽其所能地给孩子吃好的、穿名牌,有时还指着孩子身上对邻居朋友“抱怨”道:“你看我这孩子,就爱穿名牌,这从头到脚花了我一两千,唉, 气死我了!”其实,脸上却是笑眯眯的,心里也是甜滋滋的。在这种“爱护”中长大的青少年,怎么可能理解真实生活中存在的艰难困苦,当然会把父母们苦口婆心的告诫规劝当做耳边风了。
针对这种情况,长辈们不但要深刻认识到对孩子过度关爱保护的害处,随时注意加强改进,要狠下心来有意识地给孩子一些锻炼机会,同时还要学会“抱怨”。这里,不是要家长们去抱怨孩子,也不是直接去向孩子诉苦,因为他们对父母的任何话都早已厌倦了,非但听不进去,还开口就是:“又来了,老一套,真烦人!”所以,这里是要父母长辈们之间去相互抱怨生活中的困难和苦处,同时要让孩子听到,以此促使他们更全面地感受人生,真正理解父母给自己所提供的一切是何等地来之不易。有些家长接受了我的建议,回去这样尝试以后,都取得了相当的成效。
有一对武汉的家长痛苦地向我倾诉他们那十七岁儿子的骄横,他不但早已上网成瘾,经常旷课逃学,而且除了一身名牌服饰、高档手机外,每天还“规定”要二十块零用钱。这二十块零用钱还不能让儿子天天去“讨要”,父母必须得提前放在客厅的桌子上,以“便于”儿子拿了就走。有时儿子还要去敲父母的房门:“哎,今天是我朋友生日,我要送礼,给我两百块。”父母若稍有迟疑,他就会叫起来:“怎么回事?快点啊!”弄不好,有时他就会动手。父母中年得子,哪里是他的对手。
在听取我“要学会抱怨”的意见后,他们时不时地在客厅或厨房里相互抱怨生活。当父亲的说:“哎呀,下个星期要竞聘上岗啦,这次要是竞聘不上,可就麻烦了。” 做母亲的马上担忧了:“那怎么行,这房屋贷款二十多万呢,怎么还?” 那位父亲接着叹口气:“唉!是啊,还有养老保险金也交不了啦!” 那母亲惊叫起来:“还有医疗保险呢!这可怎么办呢?哎哟!我这腰又痛了几天了!” 那父亲关切地说:“哎呀,你得赶紧去看看呐!”“算了,”那母亲摇摇头说:“看一次又是好几百块,算了,反正这把老骨头也活不了几天,免得浪费钱。”如此等等。
过了两个星期,那位父亲打电话来告诉我说:“非常感谢你呀,陶教授,真的很见效!昨天早上孩子突然对我们说:‘算了算了,五块五块!’现在只要五块钱零用钱了。”这点小小改进足以说明,只要方法对,引导得好,孩子也是会通情达理的。
另一位山东曲阜乡村的父亲所采取的方法更实际、更独特一些。他家的经济条件本来就不好,十六岁的儿子不但把饭钱花在玩网络游戏上,还乱借钱去网吧玩。哭劝打骂都不见效后,父亲揣上两百块钱,要带着儿子一起来武汉。坐车到了河南许昌,口袋里就只剩下十几块钱了,这位父亲不顾患有心脏病的身体,坚持带着儿子步行十六天到武汉,沿途上饿了就讨口饭,渴了就讨口水,困了就在路边找个地方睡下。一路风雨,一路煎熬,脚都走破了,脸上手上都被虫子咬了,几经周折,终于找到我在华中师范大学的办公室。
一进门,那位父亲就跪在我办公桌下磕头。我还没明白是怎么一回事,只见一个满脸都是红点点的少年冲进来,一把拉起他瘦弱的父亲,两人抱头痛哭起来。我这才有点明白是怎么回事,心里很不是滋味儿。几经心灵的沟通,那孩子表示一定要戒除网瘾。我们送他们去招待所洗澡、休息后,第二天买火车票送他们回去了。
一到家,那孩子就给我写了封长信谈体会,要求做我的志愿者,让我感慨万端。不久,这孩子就回学校上课了,后来还真的去了济南的“素质教育、亲子互动夏令营”做志愿者。这位父亲是用一种特殊的艰辛行动来抱怨生活的困苦,使孩子深刻地亲身体会什么是真正的艰困磨难,进而让孩子明白父母的苦心、真心,最后从虚拟的游戏世界回到现实人生。
当然,我们绝不鼓励这种做法,而是希望家长们能由此得到些许领悟,学会用理性、科学的方法爱孩子,教导孩子去全面地认知生活,从小就坚持对孩子的理想、磨难、挫折等方面的做人教育,帮助孩子提高他们的整体素质。
此外,大家还可以用正面的“抱怨”教育,即用健康的文化艺术形式来感染孩子,通过相关的影视、歌曲、故事、书籍等,用潜移默化的方式来深入孩子的心灵。
我们也创作了一些这方面的作品,并举办了素质教育音乐会,感动了很多家长和孩子,其中的一首歌《学费》,在“健康上网全国行” 中,起了很好的教育作用。这首歌里写道:母亲的手啊颤巍巍,
眼里闪烁着深情的泪:
“孩子啊孩子,快快接着吧,
这是你需要的学费。” 父亲的脸上笑微微,
眼里放射出自豪的辉:
“孩子啊孩子,快快拿去吧,
这是你需要的学费。” 啊,这不是金钱,
啊,这不是学费,
这是父母的爱心、父母的执著、父母的欣慰。
这是他们三百六十五天的风风雨雨,
他们三百六十五天的汗汗水水,
他们三百六十五天的计划节俭,
他们三百六十五天的辛勤劳累。
他们日日夜夜,
他们月月年年,
他们倾情付出,
他们无怨无悔。 父母的爱心滋润着我
我要刻苦地学习,奋发有为,
时刻铭记着父母的期望,
牢牢把握人生机会,
珍惜青春时光,
懂得分秒可贵。
父母的山海深情,
激励我永远向前奋飞!
歌曲是极富感染力的语言,好的歌曲有很强的穿透力,能直接探进人们的心底,或唤起他们的真情,或激发他们的良知;它令人感动,它催人奋进;或给你以信心,或示你以方向。在各地的报告会或讲座的过程中,我时常结合内容穿插一首歌曲或诗歌,这样既能丰富和调节现场气氛,又可以给听众更深的体会,使整个报告会达到更佳的效果。
上面介绍的《学费》这首歌,配有真实生动的MTV画面,大都是家长们辛勤劳作的活生生景况。每当现场播放时,常常催人泪下,因而被人们称为“催泪弹”,这实质上是一颗帮助家长们教育孩子的“抱怨弹”。虽然只有四分多钟的长度,但有时比四个小时谈话的效果还好。我希望,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父母们能学会添加这种“抱怨”教育,同时有意识地提供给孩子更多有益于青少年健康的文学艺术作品,给他们营造一个良好的文化教育环境。
责编:英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