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电影频道 > 《电影频道精彩周末》特辑 > 正文

《奥兰多》世上最动人的情书

央视国际 (2004年07月20日 16:48)

  弗吉尼亚·伍尔芙,因为亲密的女朋友离家出走而备感思念,为了表达思念之情,伍尔芙便以她为原型,创作了被称为“世界上最长,最动人的情书”的传奇小说《奥兰多》。

  奥兰多是伊丽莎白一世时的贵族美少年,做过女王的侍卫。与一位俄国公主失败的恋爱使他大受打击,于是躲到文字的世界中去寻求解脱,遭到一位他所资助的诗人的戏弄,又被兔子模样的公爵夫人纠缠,为摆脱种种烦扰,他请命出使东方,在此期间,昏睡七天七夜,醒来后变为女人。之后永葆青春地活过十九世纪,找到了丈夫,并以“橡树”一诗一举成名。其传奇身世和诗作为二十世纪的传记作家们纷纷追逐。

  由此改编而成的影片《奥兰多》由萨莉·波特,一位坚持用女性主义观点拍摄电影的女导演执导,萨莉·波特也因此成为了当代英国影坛的中坚人物之一。萨莉出生于1949年,十几岁时就开始拍电影,同时开始学习跳舞。这种双重的道路一直延续到她拍《探戈课》的时候,在该影片中,她第一次在自己的电影中扮演角色。萨莉同时还是一名舞台导演,她的作品既有挑战性,也有娱乐性。她还是一个诗人和歌手,在临时的音乐乐队演奏,她还和大卫·蒙申合作一起为《奥兰多》中的音乐谱曲,同时《奥兰多》也是为萨莉·波特赢得声誉最多的一部电影。

  关于原著

  有评论家把伍尔芙的小说分为戏剧小说和实验小说两类,认为戏剧小说是其社会评论的戏剧化移植,使她能通过作品中的人物曲折地表达自己对社会问题的种种看法。《奥兰多》当在此列。小说突破年龄,性别的限制,追随主人公三百年间的传奇经历,在轻松幽默的表面情节下,以滑稽模仿的方式重审英国文学史,提出了将在同期出版的评论《一间自己的屋子》里将正式讨论的男女性差,妇女与文学等严肃问题。因此,这部关于同性恋,换装癖和双性同体的小说对女性主义批评含义无穷。而后殖民主义则十分关注奥兰多出使东方的经历。小说出版的年代,同性恋、种族等问题正一起困扰英国,成为公众热点话题。由此看来小说又不乏讽世之社会意义。

  关于小说伍尔芙有一个著名的比喻。认为它应该像一张蛛网,与生活既四角粘连又整体超越。《奥兰多》的小说结构精妙恰如蛛网。贯穿全书有两个主要意象:橡树与祖屋。一首致橡树奥兰多写了三百年,橡树可以说是奥兰多心理脉络发展的象征。祖屋繁复庞大,其构造与时间的年月日分法一致,365间房,52座楼梯和7个院落,是在时间上积累起来的英国历史与传统的象征。橡树装点了房屋,又依托于一旁。而奥兰多的成长也正处在传统影响和个性化发展的交互作用下。围绕这两种意象,小说的布局可以分出一层经纬。然而仅仅是一层而已。维塔评论伍尔芙的小说,认为总似迷雾一般。移步换景,我们还可以从迷雾中寻出重重经纬。

  在女性主义尚未兴起之前,《奥兰多》一度被忽略。伍尔芙自己也戏称其为一个“玩笑”。近年来,随着女性主义文学理论的深入发展和后现代主义重读现代主义话题的提及,《奥兰多》愈来愈受到评论关注,成为女性主义批评的典范作家的精华作品。

责编:赵蕾  来源:CCTV.com

本篇文章共有 1 页,当前为第 1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