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悟“花儿” |
央视国际 www.cctv.com 2006年09月20日 13:59 来源:
春天来了,又到了青海要举办“花儿”会的时候了。不知怎的,心里对它的企盼满盈盈的。
“花儿”系流行于青海、甘肃、宁夏等西北地区的一种民间歌曲。其实,我对“花儿”的痴迷,全源于一首“花儿”,迄今也是惟一的一首。那还是我黄金般的年代——1978年底当上《中国青年报》的记者,我们这帮从各省区市选拔来的记者,都是二十多岁的年轻人,一来便“书生意气,挥斥方遒”。于是,每年一度的记者全会,大家便疯子般的快乐,孩子般的玩闹。从青海团省委选拔来的小马,每会必唱“花儿”。他用地道的青海方言声情并茂地演唱,每每招来大家满堂哄笑。那包裹着牛羊膻气的乡曲野调,灌到耳中麻嗖嗖的,说不出是一个啥滋味;那有点像藏语的青海方言,像用舌头裹着、喉咙掖着一般,瓮声瓮气的,一句也听不懂。小马每唱一句,都要用青海腔的普通话“翻译”一遍。我记忆里留住了他逢会必唱的那首:
“黄河沿上牛吃水,牛影子倒在水里。我端起饭碗想起你,面条捞不到嘴里。”
看得出来,小马非常偏爱这首“花儿”。可当时的我却怎么也品不出其好来,心想,“花儿”原来就这副“模样”?土得掉渣的口头语,哪有诗的美感!比兴手法的运用、抒情直白可以说是粗俗,像去了皮的馒头,让人毫无咀嚼的兴趣。潜意识中觉得小马和这首“花儿”一样:土!
时光过得太快,二十多年像一阵风似地吹过去了!这期间,我从西到东,再由东到南,各种地域的感受,各种场景的体验,各种脸谱的辨别,各种方言的熏染,把我的人生旅途涂抹得颇具沧桑。如果拿现在的我和二十多年前相比,最大的区别是悟性有所长进,并且也可从这首“花儿”上得到验证。前几天,我在朋友家看到一位当代散文家新出版的文集,无意中在书中发现这首久别的“花儿”,备感亲切。蓦地,像发现新大陆一样,突然嗅出了其浓郁的诗意来,令人击节称好!
这是一首充满西部地域色彩的民歌,歌词中的“沿上”、“牛吃水”、“影子”、“端”、“捞”等词语,系陕甘宁青一带老百姓的口头语。歌词头一句“黄河沿上牛吃水,牛影子倒在水里”,就把地理位置和环境特征点了出来,黄河水能照出牛的影子,说明河水清澈,而清澈的黄河水只有在黄河的发源地青海省才能见到,因为黄河水流经甘肃时就变得浑浊了。
一幅多么清幽美妙的西部风光啊!明媚的阳光下,清澈的黄河水缓缓地向东流去。河两岸绿草如茵,牛羊满坡,不时有三三两两悠闲自得的牛羊来河边饮水,牛影子倒映在明镜般的河水里,忽忽悠悠的。大自然的一切是多么的融和淳朴!
触景生情,接着,歌词笔锋一转,直抒胸臆:“端起饭碗想起你,面条捞不到嘴里。”想起那连影子都见不着的恋人,本来就不易夹起的长且圆的拉面条,此时失神丢魂的他或她,更无法将面条从碗里捞起来。想念与无奈,冥思与怨艾,意境全出。
忘了是哪位文学家说过,文学鉴赏是一种伴随着感情和想象的高级精神活动,感性和理性、体验和判断交织进行。也就是说,没有对这首“花儿”中所展示出的生活和环境的真实体验,没有经历过那种戳心撕肺般的相思之苦,就品味不出这首“花儿”的神韵来。小马,原谅我当年的自大无知吧!(曾坤)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责编:赵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