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曲戏文八百年》之三
央视国际 2004年06月18日 10:05
和北杂剧相比,南戏在剧本结构、唱腔和行当排场上都有许多明显的不同之处:在杂剧中,一个剧本称为一本,一本由四折及一个楔子构成,即全剧由五段戏组成。而在南戏中,戏的段落称“出”,一个剧目多达四、五十出,少的也有十几出,可连演几天,长短可以自由伸缩;杂剧的剧本分为旦本和末本,由主角一唱到底,其他角色均不唱。如《望江亭》一剧是旦本,由正旦谭记儿主唱,正末白士中不唱。《汉宫秋》一剧是末本,正末汉元帝主唱,正旦王昭君则不唱。楔子则可以由主角以外的配角唱。而南戏则采取了更为开放自由的态度,在它的表演形制中,每场戏不仅可以由主角主唱,也可以由配角演唱。不但如此,在南戏的演绎中,还可以出现合唱、对唱和帮唱等形式丰富的唱法。温州杂剧以它更为自由灵动和广博开放的姿态揉捏了一个崭新的艺文样式。它突然从拘谨陈旧的规矩中挣脱出来,变为一种勃勃生气、鲜亮明丽的色彩。南戏的曲调,广泛吸收了民歌、词曲歌体、诸宫调等音乐成分,宫调音律不拘一格,不管是严谨的北曲格律,还是新兴的村坊小调,只要互相协调,便可联缀起来。南戏的舞台上,还出现了生、旦、净、末、丑、外、贴的角色分制。全剧围绕生、旦颇具正剧色彩的表演展开故事,辅以“净、末、丑”的插科打诨,形成了中国戏曲最早完备的行当分配制度。
在南宋建都临安后相对稳定的一百四十多年的太平年岁里,温州作为战时首都之外最繁盛的大后方城市,滋养着南戏的生长。当时的温州城有一座矗立在西南城墙上的“思远楼”,南戏作品《荆钗记》的一开头就提及它。游人们在楼上可以俯瞰南城下的小西湖,看画舫穿梭往来于风荷之间,也可以西望九山河畔的一片片瓦舍勾栏,隐约听见“三十六坊明月”的优美曲文。在那里,南戏艺人们发挥着他们丰富的想像力,克服着与当时舞台条件之间的矛盾。在《张协状元》中,张协一行离京赴任,跋山涉水。演员轮唱四支曲子,“不觉过了一里又一里”,便从京城到了五鸡山。从戏曲成熟之始,无论演员还是观众,都认同了这种写意虚拟的表演手法。因为他们始终相信:戏就是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