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08.20 11:21 |
 |
数学大师丘成桐在追求和探索数学至臻至美境界的同时,并不只是把眼光局限在数学一个方面,他擅作古诗,精通文史。对于他来说,这既是源自家庭的熏陶,也是出于个人的兴趣,而深厚的中国古典文史修养为丘成桐铺就了一层思想的底色,也成为他做人做事的“根”。 这本《史记》,丘成桐无论走到哪儿都会随身携带。他说这书是他哥哥留下来的,当年父亲过世家境艰难,但哥哥总是用省下来的钱去书店专门为他挑选数学书。84年,年长他一岁的哥哥因病去世,而哥哥生前最喜欢的《史记》如今成为丘成桐寄托思念的最好方式。 记者:这是你最喜欢的《史记》,这也是我所见过的读得最旧的您读了多少遍? 丘:我从小就开始看《史记》,从大学就开始念,我不是专家我用来消遣我自己的感情,有时候看有时候不看,往往睡觉前花二三十分钟看一看。 记者:你最喜欢看里面什么内容? 丘:我最喜欢看传记,喜欢比如孔子、汉高祖等,当然也看其他部分,看用来消磨时间或者消磨自己感情。做一个研究部可能是全部时间做研究,有一个感情发泄的时间,我喜欢看《史记》的文字就像歌曲一样,我朋友去听歌曲去看巴蕾舞,我看《史记》就像他听歌曲看巴蕾舞一样。花的时间在上面让我的感情培养起来 。 记者:你刚才说看《史记》就像听歌剧一样,他们共同点在哪儿呢? 丘:我喜欢念出声来。太史公写的很简音调很流畅,里面整篇文章不停的念下去一气合成,就好象一个歌剧一样对我来讲,我念的时候就从念到尾念出声来,我觉得很有意思。 记者:你能不能把其中最华彩的咏叹背给我们听听? 丘:这个最简单的我能背的,是太史公关于那个孔子讲四有子高尚养子,这段写的很好同时真正写出太史公对孔子的仰慕,也可以讲我本人对孔子的仰慕,从里面学到做人的道理做人的看法。 记者:比如什么。 丘:孔子一辈子,想替它的国家鲁国做事,也想周天子成立一个礼的规矩可是不成功,他最后写书希望影响后世,太史公讲得很清楚,当时有很多王侯比不上他,因为他们当时得到很大的荣耀,可是最后我们纪念的是孔子,里面有很多教训很多理论影响2000年,太史公影响有几百年的功夫,我觉得很值得佩服,我是一个做询问的人,我做的学问并不是讲但是希望能够有影响力希望对后来有影响,我对孔子很敬仰。 对于丘成桐来说,读史的乐趣还在于从中能够有所领悟。司马迁独立的人格、求实的态度以及历史的宏大丰富,在丘成桐看来它们的意义已经远远超出了读史本身。 记者:这本书为什么读这么多遍? 丘:我喜欢。我刚才讲过不止是看《史记》我也看其它的文学作品,我三教九流的书我都看,可是我最喜欢还是看《史记》,因为司马迁做学问的态度我很佩服,他同时在受到这么大的侮辱以后,能够还继续写这么伟大的结论,我很佩服,他文字可以讲是千古以来差不多第一人,影响到以后所有文学的创作,也影响到以后历史的写法我对司马迁很佩服。 记者:您是不是佩服他的方法? 丘:对。他写这本书的时候是真正花时间去考证,他去当地研究,他研究大禹他去地方去看去问乡村父老问他们关于大禹的事情,真正花时间去考证,并不是到图书馆去看,是真正到那个地方去看,他当然也看图书,什么都去研究来得到的研究是相当科学的方法写历史的办法,我想这是一个很好的,我想做学问也好做科研也好跟他的方法有一定的接近。 记者:我始终有一种恍惚的感觉,我始终和数学家在对话,为什么您对文史有这么大的兴趣? 丘:对我自己看数学有一定的关系,因为我和朋友在做数学的时候,看一些问题看得很微小看得很微观,单做一个很小的问题,一点点地做,没有一个很宏观的看法,我觉得看历史对我宏观训练,所以我看学文的时候我就宏观的看,我看数学愿意综合前人的想法也看自己的想法,所以我看问题的方法跟很多我的朋友不是一样,跟我的学生也不是一样,我想跟我看文学的看法有一点点相同。 记者:文学史学在你的数学研究对你有哪些帮助? 丘:这个我刚才讲的,一方面我看比较宏观一点,第二方面往往做学文的时候,有很多低潮的时候,低潮的时候有一个很好排泄感情的方法是不好的,我的朋友去看歌去做其他事情,去爬山游泳也好,我过去有时候也去爬山,我看文学看历史跟看过去同样一个方法,有时候我写文章就是排泄感情的一种方法,觉得蛮有意思,这是一个修养上的问题,一个好的会计也好,好的文学家也好。总要有一点修养气质的的修养,看好的文章好的历史书我想对你文学的修养对整个过程的修养文化的修养有很高深的培养,因为历史等于是3000年文化的内质文化的内质,你看熟了它你就得到它的遗传对你是一个很大帮助的事情,文化的修养成功以后,你一个人得到这么好的修养,我想对你做学文无论做什么学文都有帮助。 丘成桐以自己的数学研究和生活历炼逐渐体会到王国维《人间词话》所言的治学三境界时,他说,治学首先应该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而吟诗、读史、作数学在这位数学大师身上已浑然地成为一种生活的方式,深入在他骨髓里。 记者:你对文史的兴趣是怎么来的? 丘:我从我父亲那儿得来的,我父亲是学文史方面的,从小他就教我,可是我父亲很早就去世。 记者:他教你读什么? 丘:最开始是读小说《红楼梦》、《水浒传》这些。 记者:从几岁开始? 丘:10岁开始。又念古文念诗词背也看翻译的小说翻译的歌剧,可是不大看得懂看不懂慢慢接受它,一边想过了一阵子渗透到你脑海里面去。刚开始不想念到我父亲去世的时候,我在10岁的那年我受到了很大的感触,因为父亲在我年轻的时候去世了。所以我想因为它希望我念这个书,当他去世的时候我花更多的时间去念。真正能够讲这些小说也好诗词也好古文也好慢慢吸收到我的心里面去,不是随便去看他,因为我真正培养起来了。 记者:您曾经跟我说你非常推崇王国维人生三境界,这三个境界在数学的研究过程中也曾经经历过? 丘:所有好的学问都经过这三个方面,甚至学生也讲这个,事实上最重要的一点很多人没有注意,第一个境界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这两边都可以讲,这个很重要的,这句话可以讲第一个也可以讲第二个,我们讲的学问基本功要做好,基本的技巧没有做好的话,做什么都不行,做文学《史记》你基本文学表达方法没有学好的话,你想法再好你也没有办法表达出来,你画画基本基础没有好的话,你景色再好也没有用,你才能独上高楼有这个看法,能够看得远一点,最后还是要用功,用功两个结在一起,先有这个基本的技术才有宏观的看法,否则你没有办法有宏观的看法,所以我想两点很重要,做所有的学问都有这个问题,先基本的问题做好,才去找一个宏观的看法再用功,不可能天掉下来的成果,到你真的成熟以后好象天掉下来,最后摹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经过很多不同的努力才得到这个成果的。 对于丘成桐来说,每一个难题的解决,每一种境界的体会更多是自得其乐,但在长期艰难的探索中,他并不感到孤独,有时他也会像孩子一样对他的孩子说起他的自豪与快乐。 记者:解决一个难题,自己获得很大的满足之后,这样时候,你的家人能理解你的快乐吗? 丘:我想太太能理解,可是小孩子不能见得,不理解不见得是完全不理解,因为小孩子小的时候不理解,可是他们现在长大了,他们到了研究院,大孩子进入研究院了,他也了解到做研究的事情,小的正式做研究,还不了解。可是他们会慢慢地了解。 记者:你会怎么对他们说呢? 丘:我会讲,我做成功了这个事情,是一个很好的贡献,他们往往意味我吹牛皮,他们并不觉得不相信,可是我下的语气太骄傲的样子。 记者:你吹什么牛皮?在他们看来。 丘:在他们看来,他们意味我做的东西是夸大的,我记得我在1997年美国总统讲,答应我的时候,在美国总统讲比什么都重要,对他来说,他们是听过,其他的他们没有听过,我的小孩子跑去妈妈讲,“妈妈,我父亲还是不错的。” 丘成桐在很多场合都讲到要想做研究,就应该有长远眼光,不能急功近利。对于研究者来说这意味着要耐得住寂寞,勇于选择有影响力的大问题;对于决策者来说更是要创造出不以一时成败论英雄的宽松环境。正是在这种呼吁中,我们可以真切的感受到这位数学大师的人文情怀。
|
|
 责编:周阳 来源:央视国际网络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