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1.14 15:20 |
|
一个充满机遇的时代,一个乘风破浪的英雄,在市场经济的风头浪尖,他让中国企业看到了管理的力量,他让中国消费者享受到了服务的魅力,他让哈佛的学子认识了中国人创造的企业文化,更重要的是,这位思想能力和实践能力相得益彰的企业家,让国外的消费者改变了对中国制造的产品质差价廉的印象。让国外的企业认识到了中国民族工业的澎湃力量,他就是中国家电企业的第一位首席执行官----张瑞敏。 张瑞敏,53岁,现任海尔集团党委书记,董事局主席、首席执行官。中国共产党十四届、十五届、十六届全国代表大会代表。2002年11月当选为中国共产党第十六届中央委员会候补委员。 这是纽约百老汇一幢古罗马风格的大厦,它有着77年的历史,是纽约的标志性建筑之一,2002年3月4日,这幢古建筑有了一个新名字——海尔大厦。 张瑞敏:我很荣幸的宣布,海尔大厦隆重开业。 收购纽约这幢大厦是海尔海外扩张的新一步,海尔国际化在张瑞敏眼中就象是一盘棋,要提高棋艺,最好的办法就是下棋找高手,张瑞敏选择的高手就是欧洲和美国。 张瑞敏:不管我们怎么发展,不管我们怎样成长,我们永远不是世界第一,永远有比我们强的,即使我们现在发展的比现在要好十倍,我们仍然不是世界第一,所以我们一定要找哪个最好的做我们的学习榜样。 从海尔中国造,到海尔美国造,有人都对海尔的做法提出了质疑:舍弃国内劳动力成本低廉的优势,到人力成本昂贵、市场饱和的欧美投资建厂,海尔是否明智? 美国宾西法尼亚大学沃顿商学院教授马歇尔:我认为在中国的制造业中,海尔的确在国际化的过程中,处于最高地位。 美国消费者:你可以看到我非常喜欢它的设计以及这种深颜色,它看起来很和谐,在我的房间里不会显得很突兀,但又是我房间里的一个特色。 截止2002年海尔已在160个国家建立了4.8万个营销网点,海外市场销售额达到近10亿美元。当张瑞敏带领海尔在国际化道路上走的更远的时候,他或许会想起,他所走过的那条艰辛而又曲折的创业之路。 18年前,海尔的前身,是一个亏损额达147万元,濒临倒闭的作坊式小企业,那时35岁的张瑞敏临危授命,来到这里。 张瑞敏:我来的时候是12月份,天气非常冷,来到之后看到的是窗户上没有玻璃,有很多地方窗户都没有了。 这是2002年在全国公映的电影《首席执行官》的片段,该片再现了海尔艰辛而又曲折的创业之路。 林厂长不能砸啊,你处分我吧,你撤我的职,你扣我的工资,----今天不砸烂这些冰箱,将来人家就会来砸咱们的工厂。 这个片段真实的记录了张瑞敏砸冰箱的故事,至今许多海尔人都认为这是海尔创业十八年来做的最伟大的事情,因为它“砸”出了海尔的质量、速度、创新;砸出了国际化的海尔集团;“砸”出了海尔冰箱品牌全球第一的荣誉。 在国际化的道路上,张瑞敏带领着海尔进行的是一场没有终点的马拉松,对于这位睿智、坚韧的领跑者,人们给予了更多的鲜花、荣誉和掌声。2002年,在中国共产党第16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张瑞敏当选为中央委员会候补委员。 张瑞敏:可能对于我们这一代人,如果想真正振兴我们的民族工业,就是有那么漫长的路要走,可能是在我手里像接力一样,在我手里走到头了,只是我的行动走到头了,但不等于这个事业走到头了,我可能还要传给下一代人,一代一代接下去。 “要与狼共舞,首先自己要变成一只强悍的狼”,这是张瑞敏面对跨国公司竞争发出的战斗号角。2003年,海尔将在国际化的道路上继续冲刺。 张瑞敏:要成为国际化的企业,或者已经成为国际化的企业就等于上了高速公路了,你就拼命的往前跑。
|
|
责编:杨洁 来源:CCTV.com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