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国际 www.cctv.com 2005年06月27日 16:03 来源:新华社
新华社蒙彼利埃(法国)6月26日电(记者高津英):应邀参加法国蒙彼利埃舞蹈节演出的19个现代舞团中,只有5个能在科勒姆(Corum)大剧场演出,而来自中国的“沈伟舞蹈团”就是其中之一。风格迥异但同样精彩的两个节目《春之祭》和《声唏》令2000多名现场观众为之倾倒和感动。记者观看了沈伟的演出,并对他就现代舞进行了访谈。
蒙彼利埃人有为自己的科勒姆大剧场感到自豪的理由。这一大剧场拥有6层包厢,高高的穹顶“星光”璀璨,能在这里演出的都是具有国际声望的团队。观众想知道,获得过有舞蹈界奥斯卡奖之称的“尼金斯基奖”的沈伟是否名副其实。结果是一舞终了,热烈的掌声、“太棒了”的叫好声不断,更有观众激动得手舞足蹈。
观众从节目单上得知,生长在中国湖南的沈伟9岁学戏,后进入湖南湘剧团。他曾对绘画倾注了不少感情,但最终还是选择了现代舞。上世纪90年代他初与朋友合建了广东现代舞蹈团,演出获奖后取得一项奖学金留学纽约,并在2000年成立了自己的现代舞团,成绩斐然。他曾三次受邀参加美国舞蹈节演出,并到欧洲不少国家演出,引起热烈反响。
“我选择现代舞有性格上的原因,因为是属猴的,喜欢从事有创造性的艺术活动。1995年我获得奖学金,想出来学更多的东西。之所以选择纽约,是因为那里文化信息流量大。经过学习、做编导的实践,积累了经验,一方面了解西方文化,同时也了解自己。”
《声唏》舞台背景是一幅硕大的八大山人画作,配乐中明显有藏传佛教的天籁之声。舞台地面薄薄一层白粉加上闪烁不定的灯光,营造出另一个世界中的海洋气氛。身着红、黑拖地长裙的舞者像雕塑的鱼,或快或慢地滑行。他们也像一支支毛笔,在地面的“白纸”上绘图。如果从上面看下去,很有些中国画的韵味。
“毫无疑问,我在编舞中吸收借鉴了中国传统文化,将其与现代舞形式结合起来,”沈伟说道,“《声唏》是2000年完成的一部作品,这是一个不同阶层的人都可以理解的舞蹈。有意思的是,西方人说它很‘东方’,而不少中国人则认为它‘再西方不过’。”
《春之祭》有12名舞者出场表演,音乐富于节奏感,舞者使用了“数学般精确”的形体语言和“超出寻常限度的肢体动作,迸发出他们的激情。行云流水般一气呵成的50分钟舞蹈充分体现了沈伟现代舞的“肢体研究”理念。
“现代舞建立在对肢体的研究基础上,也是对艺术观念的一种研究成果。就好比我们夸一只杯子漂亮,不一定非要形状多美,玻璃自己就带有生命力。舞蹈也一样,不用刻意表达或渲染什么,肢体语言本身就有艺术价值。研究和利用好这种语言,有助于开发人们的智力和感官,”沈伟说道。
对于现代舞难以大众化的看法,他认为:“现代舞不同于娱乐性的舞蹈,观众如果想要深入理解现代舞作品,需要有一定的音乐基础和艺术知识。现代舞可以表现现代社会和现代文化非常大的范围,其作品也有好坏之分,如何衡量和区别,某种程度上取决于你所受的教育。”
谈到现代舞团因为“曲高和寡”普遍存在生存问题,沈伟的看法是:“舞蹈团虽然演出不少,但因为从事的是120%的纯艺术,想赚钱是不可能的。即便是好的团,基金和私人赞助也要占到40%到50%。”沈伟称,他的舞蹈团因为有基金赞助,维持生存并没有问题,但人员、场地、服装和运费的开支非常大。他说:“在艺术上不能吝啬,资金都用于演出了,别的方面则尽可能节约。”
沈伟没预料到能有今天这样的发展。虽然工作日程已经满满地排到了2007年,蒙彼利埃舞蹈节之后便要去威尼斯参加双年展,但沈伟并不想给自己太大的压力,只希望“做想做的研究,珍惜每次编导和演出的机会,尽力做得最好”。“因为如果不努力,丧失的机会不会再来。”
一直保留中国国籍的沈伟对国内现代舞非常关注。他觉得国内不乏热爱艺术、有品位和才干的艺术人才。国外小型的现代舞团体很多,只要有好作品就会得到承认。“希望我们能有更多的年轻人从事现代舞艺术,在现代舞的国际大舞台上竞相展露才华。”
责编:晓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