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威尼斯商人》是一出以爱情、友情和复仇为中心的故事,还掺杂着那个时代犹太教与基督教之间的价值理念冲突,夏洛克与安东尼奥无疑是双方阵容最具代表的人物:安东尼奥正真、善良、热情;夏洛克则奸诈,为利益不择手段,这两人的争斗贯穿了整个影片,这也使得这两个角色的饰演者非常的关键。迈克尔·雷德福成功邀请到阿尔·帕西诺和杰瑞米·艾恩斯两位奥斯卡影帝坐阵。
而电影就集中展现了以他们所饰演的角色为主线的故事:巴萨尼奥为了向鲍西娅求婚,向好友安东尼奥借钱;安东尼奥的商船在海上,一时间资金周转不开,便以自己的信誉和地位,为了朋友向他极为蔑视的犹太人夏洛克借钱;夏洛克与安东尼奥签约,无息贷给他款,但若在规定日期还不上钱,就要割他一磅肉;安东尼奥商船遇难,夏洛克要取他性命;巴萨尼奥智选铅盒、求婚成功;聪明的新娘鲍西娅女伴男装,上法庭智斗夏洛克。
这部影片是根据莎士比亚同名喜剧改编而成的,现代的真实场景替代了原始舞台的布幔,而布幔轻轻拉开时带动的风声,正在空间里猎猎响动。当银幕开始升到灰色的天空,一些光影将带领我们从晶亮的河面上、从狭长的船上跳到岸边,根据光线的指引,我们能轻易地闯入影片的“宫殿”,看到那三只代表富贵与爱情的盒子。盒子的寓意在人世的有价爱情里到底扮演着什么角色?是否正是犹太人夏洛克的利息、借贷担保人安东尼奥胸前的一磅肉?答案也许只有在影片之中寻找了。
影帝帕西诺宝刀不老
影帝帕西诺将主角夏洛克所受的侮辱、心中的愤怒、无情的讽刺、失女的痛苦、报复的决心、自我的辩护、一时的得意、认输的无奈和失败的可怜演得不瘟不火、恰到好处。令人既蔑视夏洛克,又怜悯他,觉得电影是在表现一次反抗的失败,这反抗虽非可歌可泣,却也情有可原。夏洛克至少不再是一个让人鄙视的、卑猥可笑的、放高利贷的小人。
对于自己残忍的动机,夏洛克有一段著名的反驳:“难道犹太人没有眼睛吗?难道犹太人没有五官四肢、没有知觉、没有感情、没有血气吗?……你们要是用刀剑刺我们,我们不是也会出血的吗?你们要是搔我们的痒,我们不是也会笑起来的吗?你们要是用毒药谋害我们,我们不是也会死的吗?那么要是你们欺侮了我们,我们难道不会复仇吗?要是在别的地方我们都跟你们一样,那么在这一点上也是彼此相同的。要是一个犹太人欺侮了一个基督徒,那基督徒会怎样表现他的谦逊?报仇。要是一个基督徒欺侮了一个犹太人,那么照着基督徒的榜样,那犹太人应该怎样表现他的宽容?报仇。”
这段台词一向是演员的试金石。帕西诺处理得非常精彩,表情自然可信、语气高昂、一反常态,但又不过激。不仅夏洛克对手的朋友听呆了,连旁观的妓女也听呆了。影片中,帕西诺的形体动作比较多,恰如其分地补上了许多言外之意,尤其是一些无法言说的苦衷。观众可能不赞同夏洛克的做法,但很可能会理解他,甚至会同情他。
杰瑞米·艾恩斯将忧郁进行到底
本片的色调大多时候都处于略显昏暗的状态,这也使得影片显得更加严肃。杰瑞米·艾恩斯把威尼斯商人安东尼奥那引人争论的忧郁表演得淋漓尽致,以至他那句著名的开场白“真的,我不知道我为什么这样闷闷不乐”都显得多余了。自始至终,他都沉浸在那郁郁寡欢里,少有的几次笑容也显得那么无奈。艾恩斯真把这忧郁演绝了,而且是运用最少的表演和形体动作表现出最大的忧郁。
没有专门学过莎剧的观众大概不会知道有关安东尼奥为什么忧郁的各种解释和争论。对此,原剧本身颇具歧义,给观众留下了相当大的想象空间。导演莱德福特在影片中做出了比较明显的暗示,有心的观众应该能够看明白,为什么结局皆大欢喜,安东尼奥还是愁眉不展。
沙翁经典喜剧喜在何处?
那么,这出喜剧又喜在何处呢?电影还是有一些明亮的场景,主要是向鲍西娅求婚的几场戏。黑皮肤的摩洛哥亲王的自大和白皮肤的阿拉贡亲王的自以为是,都得到了夸张适度、惟妙惟肖的表现。他们随即的失败,无可奈何又合辙压韵地朗诵那些讥讽他们的诗句,与种族矛盾的严肃形成强烈的反差,制造出大环境中对比性的喜剧效果和小环境中自嘲式的幽默,令观众忍俊不禁。当然,最可笑的还是结尾时鲍西娅和使女对新郎们的捉弄。两个戒指送来要去,机智的才女和伶牙俐齿的丫鬟把两个傻愣愣、有眼无珠的男人戏耍个够,让初次看客笑破肚皮,忠实者则会心莞尔。
在批评家眼里,喜剧之所以低于悲剧和正剧,主要是由于喜剧容易流于轻浮、俗气。喜剧若既能严肃又不失喜兴,既引人深思,又让人发笑,才是上乘的喜剧。这部电影就集中了两种悲哀,衬托出一种喜兴。悲哀者由于喜兴的原因而更加悲哀,喜兴者因对悲哀的无知而纵情喜兴。莱德福特独到的导演,加上帕奇诺和艾恩斯精湛的表演,为广大不去剧院,对莎士比亚敬而远之的观众,演绎了一出令人深思的、引人争议的、严肃的喜剧。
总之,导演在光的作用下,用自己的全新诠释在向莎翁奔跑,用历史的演绎来呼唤人间的真爱、真美。他通过影像,用空间和时间的河流去洗涮人世间的伪善、污浊与邪恶。哪怕微乎其微。想想,再过五百年,那时的人们将怎样来看待如今的我们?我们今天的小情小欲、小感小慨,在五百年以后,不被讥笑,还能是什么?而莎翁的光,在近五百年后的今天也没有暗淡消亡。
责编:赵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