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编德昂族舞蹈《红腰箍》的一点感想 |
央视国际 www.cctv.com 2006年09月04日 15:49 来源:
作 者:马丽娜
德昂族舞蹈《红腰箍》是通过创编者在深入民间,搜集整理大量第一手素材的基础上,大胆地构思与不断创新实践而最终成形的,一个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民族风情的节目。
“腰箍”,是德昂族妇女系在腰间的一种饰物。是德昂族服饰中最具有民族色彩,最引人注目的部分。按照德昂族人的习惯,姑娘成年后,都要在自己的腰部佩带上数个、甚至数十个腰箍作为装饰。腰箍大多数用一种金黄色的细草编结而成,也有用藤蔑削制成圈的,还有的前半部分是藤蔑,后半部分是螺旋形的银丝,草编腰箍直径约2毫米,本色,藤制腰箍则宽窄粗细不一,多漆成红、黑、绿等色。有的上面还刻有各种花纹图案或包上银皮、铝皮。
德昂族源于古代的“濮人”,属我国的人中较少民族之一,总人口约18000人,分布在云南省德宏、保山、临沧、思茅等州市。
保山虽然不属于少数民族州市,但在这片古老而年轻的热土上,生活着多种世居的少数民族,有着十分丰富的民族民间艺术。但是除傈僳族、傣族、彝族、苗族等几种民族艺术常在舞台上展现外,其他少数民族大多还属于没有开发的处女地。
笔者生活在保山这块热土地,多年来经常深入少数民族聚居地去体验生活,收集素材,渐渐发现每一个民族都有着自己丰富的极富魅力的民间歌舞艺术,丰富的民族文化和多彩的民族风情让人流连往返。2004年,我在潞江坝德昂山寨采风,深深地被德昂族女性腰间那很特别的腰箍所吸引。仔细一了解,才知道这些漂亮的腰箍,不仅是德昂族爱美的表现,更有着其特殊的文化内涵。
关于德昂腰箍的来历,有着多种的传说,其中,有这么一个传说:在很早很早以前,德昂族的祖先都是从葫芦中诞生的,但是从葫芦里出来的男子长得都一模一样,从葫芦里出来的女人则飘在半空中,不着地,不愿和长得一模一样的男子一起生活。后来一位天神用画笔把男子的面目画得千变万化,可飘在天上飞的女子仍然不愿下地和男子一起过定居生活。后来,在天神的指点下,男人用藤蔑做成腰箍抛向天空套住了飞来飞去的女人,女人们再也飞不动了,从此,女人和男人一起过上了安定的男耕女织的日子。从此以后,藤箍也就永远地留在德昂族妇女的腰间,变成了一种装饰品,成了一种美的标志,同时也成了一种爱情的信物。青年男女在恋爱期间,小伙子为了博得姑娘的爱,往往要费尽心机,施展技艺,精心制作刻有动植物图案花纹的藤蔑腰箍,送给自己心爱的姑娘,于是谁身上佩戴的“腰箍”越多,做得越精致,谁的追求者就越多。
走在德昂山寨的小路上,德昂姑娘从面前走过,一大束的腰箍随着身体的摆动而发出动听的声音。真是好听又好看。渐渐的我心里萌生了一个强烈的愿望:我要采用这个素材,用与众不同的舞蹈语汇,将这个民族独特的美展现给观众,使观众更多地感受到德昂族的风情魅力。于是产生了创编《红腰箍》的想法。
我想“红腰箍”只是女人身上系着的一些小藤箍,想突出“红腰箍”就应该在“箍”字上求突破口。怎样把作为舞蹈道具的小箍放大,并让它富于变化,由小圈变大圈,由大圈变出不同的形态和图案,再从不同的形态图案回到舞者的腰间来?于是我把用藤条制作成的“红腰箍”道具,套在自己身上,反复摆弄,在无数次的摸索、摆弄中我渐渐产生了灵感,让“红腰箍”道具派生出许多种美丽的变化。有了箍子的变化,才有今天舞蹈的升华,才能真正体现出:“红腰箍”的神奇与魅力。
2004年我创作的双人舞《红腰箍》问世后,被云南省选送参加了荷花奖单、双、三选拔赛。这个舞蹈虽然落选了,但两年来,我从来没有放弃过对“红腰箍”的修改、加工、进一步的升华,我认为,《红腰箍》题材好,立意新,道具“腰箍”可塑性强,容易产生美丽的形态变化,有着与其他民族舞蹈截然不同的美感和神秘感,并有着强烈的视觉冲击力。2005年我重新调整了创造思路,创编了女子群舞《红腰箍》,并参加了云南省第五届残疾人文艺汇演,荣获了一等奖,得到了观众和专家的好评。
传承和保护古老而迷人的云南民族民间艺术,民族民间文化遗产,是我们每一个文艺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这次《红腰箍》有幸能在云南省《舞彩云》的节目中亮相,圆了我的一个梦,心里十分高兴,我相信,我与他人合作改编的《红腰箍》通过不断的加工修改将会以一种全新的面貌和艺术魅力向全省、全国的观众进行展示,给广大观众带来一种不一般的美感享受。
责编:周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