瓯江边唱响的《畲家谣》 |
央视国际 www.cctv.com 2006年09月18日 10:20 来源:
| |
浙江省代表团参加本届会演的节目是一台四幕舞蹈诗《畲家谣》。该剧以瓯江流域的畲族民间艺术为主要素材,通过一对畲族青年沿瓯江溯流而上寻根探源的过程,着力表现畲族人民生生不息、代代相传的生命传承和坚忍不拔的民族精神以及乐观向上的民族性格。
瓯江边畲家人的故事
《畲家谣》是浙江绿谷文化建设的精品工程之一,是畲族风情歌舞剧《畲山风》的姐妹篇。《畲山风》曾代表浙江省参加了第二届全国少数民族文艺会演,并且获得了创作金奖、演出金奖。
| |
“《畲家谣》和《畲山风》还是有很多不同之处。”《畲家谣》的编剧兼总导演李平也参加了《畲山风》的编创工作。他介绍,两个剧虽然在主题上有相似的地方,主要都是讲述畲族的故事。但是5年前的《畲山风》把着力点放在了展现畲族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上,从畲族的成人、定情、婚嫁等日常生活的情节中体现畲族特有的生活情趣。而《畲家谣》更注重民族风情背后体现出的深刻意义。“《畲家谣》用一种更加诗意的手法,从更深的层面展示畲族文化全貌,传达畲族这个民族乐观坚韧、热爱生命的那种精神。”
李平说:“作为参加全国少数民族文艺会演的剧目,《畲家谣》着重突出了浙江畲族的地域特点。瓯江流域的畲族文化有我们自己的特点——与江密不可分。”沿江放排,是这里的畲族人特有的生活内容,瓯江上那逆流拔滩的排工,是畲家人顽强生命力的象征。
山水吟唱的畲族情诗
“水吟”、“火咏”、“风语”、“山颂”——这四幕戏构成了歌唱畲族人民的《畲家谣》。
李平介绍说:“因为这个节目是舞蹈诗,我们希望用具象的舞蹈动作去表现一些抽象的思考。其间有一幕剧情,女人拿着青瓷,男人拿着铃刀——这两件东西都是我们畲族特有的物品。这些道具在这里并不是单纯的器具,青瓷和铃刀都来自火的锤炼,青瓷象征着女性的柔和之美,铃刀代表了男性的阳刚之美,这一幕表现的就是男女相爱、阴阳调和。”
关于“水吟”、“火咏”、“风语”、“山颂”的构思,李平解释说,因为浙江的畲族是生活在一个有山有水的地方,所以编剧的时候采用了水、火、风、山等元素,这样也就能够和这个剧的主题——表现瓯江边上的畲族人对生命的热爱、崇拜,对生命回归自然的渴望,对大自然的认知和崇敬相契合。而‘吟’、‘咏’这样的词语是为了与整个舞蹈诗的名字《畲家谣》相呼应——让大自然吟唱一首畲家人的诗歌。“我们还在每一幕的名字后面加上了小注释,像‘浪漫的恋歌’、‘激情的交响’、‘民俗的演绎’、‘生命的礼赞’等等,这样就更形象地体现了每一幕的具体内容。”
传承畲族文化的歌谣
“虽然这台节目力求表现精神层面的深刻内涵,其可看性同样很强、很美。我们在丽水演出的时候,受到了当地群众的好评。很多人看了节目后说,这就是他们所熟悉的民俗风情。”李平说,由于会演演出与当地演出观众群的不同,编导们在剧目诠释上很费了一番心思,在演出的节目单上对一些畲族特有的道具、剧情中有关的地名、畲族的民俗活动等都一一作了标注和解释。“我们希望通过这台节目,所有的观众都能了解我们畲族的历史文化。”
《畲家谣》还有一大特点就是绝大多数演员都是业余的,或是来自学校的学生,或是来自当地各乡镇群众艺术馆的文化骨干。“我们的编导也都是搞群众艺术出身的‘业余’人士,我们了解群众、了解群众艺术,也就更能让舞台上的表演贴近群众、贴近生活。”李平认为,让群众参加演出,也能有利于《畲家谣》在当地保留下去。“演出作为他们的一个教学项目,这样学生们可以一茬接一茬地演下去。我们的节目不仅仅是为了参加会演,更重要的是希望通过这个节目,把畲族的文化、把畲族人的精神在群众中传承下去。”(记者 张绿夏)
责编:周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