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首页|搜视|直播|点播|新闻|体育|娱乐|经济|房产|家居|论坛| 访谈|博客|星播客|网尚文摘
定义你的浏览字号:

任永蔚:血液中流淌着对新闻报道的执著

 

CCTV.com  2008年11月07日 10:20  进入复兴论坛  来源:  

      央视网消息:任永蔚,海外节目中心新闻部采访工作室总制片人,善于以敏锐的触角、独特的视点、执著的精神挖掘独家报道。今年以来,她参与了抗击冰雪、拉萨打砸抢烧暴力事件、汶川大地震等一系列重大事件的报道。

任永蔚:血液中流淌着对新闻报道的执著


    一直期待能采访到坚守在灾区报道了一个月的任永蔚,终于在6月24日见到了稍事休整但依然忙碌的她。见面时,任永蔚的脸上已经看不到在灾区时的憔悴和苍白,而是重新充满了活力,准备投入到下一步的采访工作中去。

“我的内心有一个声音在告诉我说:你应该去四川灾区”

    5月12日下午2点28分,四川汶川发生了里氏8.0级大地震,举国震惊、世界震惊。那时任永蔚结束了两会报道、拉萨打砸抢烧暴力事件报道,又在台湾驻点采访了一个月,刚刚回到北京。海外新闻部领导考虑到她在家待的时间太短,没有第一批把她派往灾区。但当任永蔚在家中电视里看到灾区伤亡数字不断地增加,救援工作正在紧张展开时,职业的使命感让她坐不住了:“我的内心有一个声音在告诉我说:你应该去四川灾区。”她主动请缨,前往受灾地区进行报道。

    “妈妈你什么时候回来啊?”面对儿子那双渴求母爱的双眼,她虽然心中酸楚,但还是义无反顾地踏上了征途。这一去就是一个月。

    从登上飞机那一刻起,任永蔚的采访就没有停止。

    从5月14日到6月14日,整整一个月的时间里,任永蔚发回40多条新闻。一个月的时间里,她平均每天工作十四五个小时,常常半夜一两点才休息,凌晨六七点钟便又开始采访,几片饼干、几口纯净水可以支撑起一整天的报道,同事都称她为“铁人”。

“感觉生死就在一刹那间”

    “汶川的路打通了,可以走西线!但是需要一天一夜,也很危险,你去不去?”电话中海外新闻部王未来副主任用商量的口吻问任永蔚,因为余震不断,路上很有可能遭遇塌方和泥石流。“当然去了!”她不假思索地答道。

    地震后,最先打通的从成都去震中汶川的公路是需要绕道阿坝州首府马尔康的西线,路程将近1000公里。5月16日下午,任永蔚踏上了这条路。

    沿途的景象触目惊心。一路上,滚石滑坡不断,车子犹如穿行砂石阵,随时都有被巨石击中的危险。任永蔚看到有的车辆被砸入路旁的水中,还有巨大的石头横亘路中。路过理县时,黄色的土沙瀑布从天而降,车子顿时被“黄雾”包裹,噼噼啪啪的沙砾砸在右侧车体,虽然车窗关着,人还是不由自主地要低头躲闪。途经龙溪乡,大风吹过,飞沙走石,忽然司机猛地踩了一脚刹车,任永蔚不由得向前俯冲过去,还没等缓过神来,前方两个足球大小的石块从山上滚落下来,蹭着车头最前端飞入河中,还好司机反应敏捷,他们捡回了一条命。“感觉生死就在一刹那间。”回忆起来永蔚也有些后怕。

    27个小时的长途跋涉,进入汶川县城的一刹那,任永蔚心中的石头也终于落地,但沿途险恶的经历让她的心还在突突地跳,她掏出手机,马上与台里演播室连线,告诉观众她对的汶川第一印象。

    地震使汶川县城百分之九十的房子变成危房,很多房子从表面上看并无大碍,但内部严重开裂。永蔚和搭档杨小刚决定走入居民早已撤离的危楼里进行拍摄,由于余震随时都可能发生,当地人员认为危险太大,劝他们不要进入,但是为了让观众看得更清楚,永蔚和小刚还是冒险走了进去。“在里面要轻轻地踮着脚走,也许一个喷嚏都能引发楼房的坍塌。”

    在汶川周边采访的3天中,任永蔚和同事经常会碰到余震不断、山体滑坡的惊险场面,可以说每一次采访都面临严峻的考验。但任永蔚只有一个信念:“分秒必争,因为我们是历史的记录者。”

唐家山:十几秒钟失去意识

    从5月24日唐家山堰塞湖的排险工程即将展开,直到6月10日,堰塞湖水顺着导流明渠倾泻而下,排险工程取得决定性胜利,17天时间里,任永蔚每天都在唐家山堰塞坝上报道工程的进展情况,成为坚守坝顶时间最长、报道最全面的新闻记者。她细致深入的报道,给观众留下深刻印象。

    山体跨塌道路中断,每天前往唐家山的交通工具只有一种——直升机。任永蔚以前没有坐过直升机,在灾区乘坐直升机有很多的不安全因素,复杂的地形、突变的气流,每次飞行都是一次考验。曾有两次,为了不耽误采访,任永蔚要求跟着运送炸药的直升机一起进入堰塞坝,有人提醒,如果直升机上电路产生火花,炸药就有爆炸的危险。但是一心进入唐家山采访的永蔚顾不得这些,冒险坐上飞机。她说:“陆航部队的飞行员都是冒着生命危险坚持飞行,作为记者我们也是战地一员,怎能退缩。”
6月7日,任永蔚在堰塞坝上一个集装箱(系抢险工程指挥部的临时办公地点)前采访水利部总工程师刘宁。采访正在进行时,米-26直升机(一种大型运输直升机)运载一个大型油罐来到唐家山,螺旋桨携裹的巨大气流把他们身旁集装箱的门吹开了,门重重地砸中了任永蔚,大概有十几秒钟,她失去了意识……后来反应过来,发现自己被夹在集装箱的门和箱体之间,头感到有些疼痛,还好身上没伤口。回到宾馆脱掉衣服,她才发现自己身体的右半部分有大片的淤青。当时在场的武警水电官兵后来跟她说,“你很幸运,捡回了一条命,如果当时再往外站一步,恐怕后果不堪设想。”

“总理握住了我的手”

    6月5日,任永蔚像往常一样乘坐直升机前往唐家山,当时唐家山只有部分留守人员在监测水文气象和坝体情况。在采访过程中,永蔚听到一个信息,说温家宝总理要坐直升机来到唐家山。任永蔚十分兴奋,因为这是一次难得的采访机会,因此在既定采访结束后,她和杨小刚等候在唐家山,希望能够见到温总理并且采访他。大概在下午4点多,温总理乘坐直升机来到了唐家山。

    温总理走下直升机,朝等候人员走了过来。永蔚没想到,总理直接冲着她走了过去。“总理上前用力地握住了我的手,说‘辛苦了’!那时候现场只有我一个女同志,而且晒得满脸黝黑,一身的沙土,可能是我这样子让总理觉得我们的工作很不容易。我觉得总理的鼓励不仅仅是对我在唐家山采访的一种肯定,也是对所有坚守在地震灾区报道的记者的一种鼓励。”

    随后温总理接受了任永蔚的独家采访,采访中谈及对堰塞湖下游130万民众的牵挂时,总理面色凝重,言辞恳切,关切之情真诚流露。为民着想、急民所急的总理让电视机前的观众为之感动。

坚守,为了肩上的职责

    6月1日,唐家山堰塞湖导流明渠挖掘工作结束,应该说任永蔚的采访工作也可以告一段落了,而且整个抗震救灾报道已经从第一阶段的救援、救人开始转入灾后重建。各家媒体都开始了人员轮换,包括海外新闻部的记者,毕竟在四川灾区已经有近20天了,记者们身心都很疲惫。但任永蔚对唐家山总有一个放不下的情结。当时她就跟带队的王未来副主任说:“我还是留下来吧,我想看到唐家山的堰塞湖的险情最终排除,下游的民众获得安全的那一天,如果就这样回到北京,我心里会觉得空落落的。”她又打电话给中心副主任范昀,要求继续留下采访,范主任问她:“你身体吃得消吗?”她说:“没问题,身体好着呢,我能坚持。”

    于是任永蔚继续留在了绵阳,仍然每天坐直升机往返于唐家山堰塞坝,报道工程进展情况。6月10日,从导流明渠倾泻而下的水流急速增大,考虑到坝体面临的威胁,施工人员陆续撤离,而任永蔚却坚持进入唐家山,拍摄水流冲刷过程,紧随指挥部的领导坚守在现场,记录下了他们在胜利时刻的欣喜和兴奋。中国人民解放军副总参谋长葛振峰中将称赞永蔚“好一个泼辣勇敢的战地记者”。

“新闻采访已经融入我的血液,深入骨髓”

    很多同事问任永蔚:“你和‘铁人’一样一直在新闻发生的最前线奔波,你就不累吗?”对于这个问题,任永蔚说:“其实我乐此不疲。这一次次重大事件,能参与其中,我非常庆幸,也很享受这一次次的经历。每一次重大新闻事件发生时,我总是有抑制不住的冲动和激情,希望自己能第一时间出现在新闻事发的现场,把第一手的信息报道给观众。”

    “我去一线采访,除了有记者的使命感和责任感的驱使,更重要的是,我自己对新闻报道有一种热情和激情,我觉得新闻采访已经融入我的血液,已经深入骨髓了。”(记者 王陶然)

     

     

     

     

责编:薛爱民

1/1
打印本页 转发 收藏 关闭 请您纠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