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年前的一天晚上打开电视,开始了关注央视青年歌手大奖赛的经程。
因为我从小很喜欢唱歌,所以那时小小的心里装满了对歌手大奖赛的向往。记得一直到上届吧,参赛的年龄都是十五岁到三十五岁。十五岁的年纪也许让广电总局打了央视青歌赛一个耳光,好象这种选秀活动,十五岁不够老的。不过反正那时没这规定,而我呢,且不说唱得到底怎么样,反正也就是心里想想,从小一个乖乖崽,肯定不会把家里的粮票拿去换车票跑北京去海选的---其实那时候不是海选,一开始都是大家寄磁带去组委会,然后就一堆评委在那听。我也在家的录音机偷偷录过自己唱的歌,我自己听了几个字都没敢再往下听,也就没敢寄去给评委献丑了。然后接下来的好几年间都在算,我如果参赛的话,离最高年龄限制还有几年,到今年我已经三十一了,也就是说今年不参加,我还能有两年的时间参加这个国家级的比赛。可是问题又来了,现在评委们都不听碰带了,因为现在连我都能找个录音棚,一句一句地把我的歌录得象张学友一样棒了,现在都是地方先搞选拔。嗨,难度又是大大的增加了,因为现在偶尔去一下卡拉什么的,发现现在唱歌唱得好的小孩多了去了,我是很难脱颖而出了,想想二十年前直接去唱可能性还大些,因为那时会唱的人不是少吗?都是卡拉OK闹得出了这么多的平民歌星。反正我通过央视青歌赛出名的可能性已经几乎为O了。
不过呢,就算现在参加青歌赛,就算拿了一等奖,能大红大紫的可能性也不大了。凭我的记忆来回顾一下以往通过青歌赛成名的歌手吧:
1984年第一届我没看到,据说那时有殷秀梅,而且比赛不分唱法,好象梅姐是拿了一等奖了。嗯,有点众望所归的感觉。梅姐的唱功一流,台风大气,二十年来一直是国内美声唱法的一面旗帜,连我以前的声乐老师都是以她为榜样在塑造她自己的。后来因为宋祖英形的歌手红了,梅姐有点不那么红了,我那老师还郁闷过呢。
1986年第二届,当时分了唱法,分了业余专业的组别,唱法的分开我是有感觉的,美声端着架子在那吼,民族捏着嗓子在那叫,我最喜欢的还是通俗组的,至于业余还是专业的不太重要,因为我感觉水平好象没差到要分什么通俗和专业的必要,想过去这样分组可能跟当时的社会体制有关系,专业组都是在“正式文艺单位”的人,都是国家干部啊,哈哈。这届歌手大赛我记住的人有韦唯、毛阿敏、许丽丽。
韦唯那年是得了专业组的二等奖,曲目记得是《生活的节奏》《让我再看你一眼》。一等奖被个叫苏红的阿姨拿了去,唱的是个什么《我多想唱》。从九0年代《爱的奉献》、《亚洲雄风》一直就唱到二十一世纪,在事业如日中天的时候,跑去嫁给了一个外国老头,那时我很喜欢她的,还觉得可惜了,不过近年好象她和那老头离婚了,还是替她难过。她的唱功是一流的了,我喜欢这种低沉的女声,而她的高音又绝对是在能唱中低音的女声中首屈一指的,那时看报道说她的音域有三个八度,饿滴神啦。可惜啊,这么好的条件几十年如一日地唱这几首歌。不过好些歌曲也就她能唱出味道了,比如她唱的那首《中华大气派》那类的歌,就非她不能唱了。
许丽丽是业余组的第一名,参赛曲目是《春光美》还有一首是什么记不得了,那几年比赛都要唱两首的。《春光美》是当时香港当红的歌星张德兰86年春晚上唱的一首歌。哦,说到这想起来了,许丽丽的另一首歌也是翻唱了张德兰的歌,歌名记不得了,歌词大约有这么几句“让我邀请你到这里到这里快乐无比”。想想这两人长得还真有点象。许丽丽是和一男歌手的小数点后两位都相同,然后PK胜出的。那男的叫什么就不记得了,只记得弄个键盘在那又弹又唱的,有句很经典的歌词,到现在连我妈都记得:欧累贝贝,欧累贝贝。呵呵,这个欧累贝贝反正是输给了美女了。
毛阿敏是当年业余组的第三名,比赛曲目就有后来流传很广的《思念》,另一首也许是《绿叶对根的情意》吧,记不太清了,可八九不离十,因为内地的作家写首好歌不容易的,能红的歌就更是少得可怜。毛阿敏后来的大红大紫好象是她跑到国外去唱了个什么比赛一直红到国内来了。
其实那个年代的歌手参加央视的比赛还是很幸运的,不少人还是大红了一阵子的。
(来源:搜狐博客 都市小老男人)
责编:晓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