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风云变幻的舞台,愈到后来,便愈是瞬息万变。
美人鱼。天津大学北洋合唱团。新稻子……大屏幕上的数字罗列变换,终于定格下来。于是选手们表情各异地离开舞台。或者从此谢幕,或者欣欣再来。
我们跟着欣喜或者唏嘘,又不免默默叩问:谁?此时主宰着他们的现在?又将必然影响他们的未来?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一千二百多年前,韩愈就说过了。
纵观坐镇评委,哪一位不是声名远扬的乐界精英?尚不说其佳作如云,获奖无数,单是膝下桃李,只怕也是泱泱大军。于是热心的观众们坐不住了,央视组委会的热线电话估计也快打爆——
评委也是人,他们也有亲戚朋友,熟人学生。谁来担保他们就不打人情分?
伯乐相马,靠的是一双慧眼。我们这些坐在评委席上的伯乐会不会偶尔看走眼?这可是一失眼“成就”选手的千古恨啊!
还有的就更直接了:有些选手选的就是评委的歌,这是不是在人为地创造所谓“知遇”呢?
想起伯乐相马。“若皋之所观.天机也.得其精而忘其粗.在其内而忘其外焉.”而今天的青歌赛场歌舞升平,令人眼花缭乱。这些“若灭若没.若亡若失”的“天下之马”,哪还是“只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的泛泛之辈?我们的评委是否可以坐看云起,真正“得其精而忘其粗.在其内而忘其外”呢?
笔者以为,央视青歌赛组委会给予评委的诸多“规矩”,最大可能的造就了伯乐的实至名归。
比如:每场比赛前夕,当晚出场的歌手都会一一走台,各位评委都会有初步的印象,事实上此时评委们已经给了选手某个定位。晚上正式上场比赛,临场发挥可以适当左右评委的笔端,但结果绝对不可能相去甚远。
再比如:从今年起,组委会对评委的评分有了刚性的要求。评分标准从80分——99分,每0.5分为一个档次,共分40个档。评委给当晚的参赛选手评分,要保证自己没有打出重复的分数。这样,既拉开了高中低档的分值,又从某种意义上杜绝了往届大赛可能存在的“模糊计分”情况。
至于选手们唱着评委们的歌徜徉舞台之利弊,恐怕会令人大跌眼镜。不少评委直言不讳地说:“有时候,选唱评委的歌曲并非明智之举。很可能因为他们的演唱达不到我们心中的水准,反而得分更低。”
监审组阎肃老师的话更为通透:“不管选手唱的如何,唱我的作品,我就给打高分?这不是厚着脸皮给自己擦粉么?除非他真的技压群芳!”
人情分的可能性就更被排除了:“如今看起来是评委在评选手,可所有的评委时刻都被更多的观众评委评着呢!打人情分?谁敢啦?!”
想起在美声组比赛中,黎信昌评委确实因为一个98.5的评分而被观众质疑,并要求当场做出解释。
看来,当今之伯乐,已非一双慧眼足矣。良马成群,要判定谁能真正日行千里,还得调动诸多感官共同“会诊”,方能不辱伯乐之一世英名啊!黄笑宇/文
责编:晓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