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说,为了追寻艺术的身影,这些青年歌手过关斩将,闯入又一轮决赛。
在这个以亿为单位来计算收视人数的舞台上,这些青年男女,同样以艺术的名义,展歌喉,亮嗓子,衣衫靓丽,妆容精致,可谓美轮美奂。然而欣赏了多场不同赛事的歌唱,聆听了不同专家的内行点评,我突然很想以挑剔的目光来看这些俊男靓女,看他们在舞台上自我而又多数难逃定势的表演,看他们在命题对话的环节中时而慌乱时而牵强的表达。这种心态或许有几分阴暗潮湿,但拳拳之心,跳得很强劲。
今晚参加民族唱法第二轮决赛的选手,选择了很多相对经典的曲目来演唱。从《云依依,月依依》到《断桥遗梦》、《不能尽孝愧对娘》,温情有之,雄浑有之。有些歌词也十分动人——“想你越深便觉大海越浅”;“我不相信真爱变老,上天入地只求峰回路转。真心相爱胜过百年,地老天荒我的爱心不变”;“今夜将黑色的记忆埋葬,今夜让洁白的心灵高扬”;“男儿膝下有黄金,只跪天地和娘亲”……以一个纯粹文字欣赏者的眼光,我能被这些歌词深深打动,心潮澎湃几欲胜过万语千言,然而,我们这些进入第二轮决赛的歌手们, 他们还凭借了曲子的灵魂般的渲染,竟失却了打动我的魅力。
我不明白,这是因为什么。
然后,当他们依次站到综合素质评委的面前,选择了相关的话题,进行一分钟命题对话的时候,我突然醒悟了其中的原因。
看看他们综合素质的得分吧:0.15分、0.2分、0.25分、0.3分……
听听两位评委几乎痛心疾首地点评吧——
“我只能说,你们是被宠坏的一代。是太简单的生活导致了精神的平庸吧!我不知道大家肚子里为什么没什么话可讲,你们心中珍贵的东西藏得太少,这些空洞的美丽最终引领你们走向何方呢?”
“唱好一首歌,说好一句话,做好一件事。从本质上说,它们是相通的。只能说你们现在的条件太好,没有挫折可言。没有挫折,就是唱好一首歌,也不容易啊。”
余秋雨评委一再怀念起刚刚离开青歌赛舞台的那些原生态的歌手们,他们真实自然的表白,他们毫无雕琢的流露。也许只是因为,他们,有真正的生活。有真正感受生活的能力。他们不把唱歌当成艺术名词,因为,歌唱就是他们最直白的生活方式。
而我们的歌唱选手,都是冲着歌唱艺术来的。听听那首东北民歌《今年梅花开》吧,经过艺术加工,这首本应粗犷个性的歌曲,却“太规范太秀气太学院派”,民歌“味儿”荡然无存,我们的歌手,连作品的表达风格都敢如此“艺术化”, 以为只要声音讲究便是音乐艺术的终极目的,这种理解倾向,能不让人忧心忡忡吗?
这是艺术神话催生的一代!
而在我们的周遭生活中,这种“艺术理解与教育”,还在大张旗鼓地上演。孩子要学艺术,无论器乐声乐,逮着就上。大腕们在前面演示一夜成名乞丐变富翁的神话,家长们在后面推着孩子们努力走进神话。这种缺乏底蕴的潮流在汇入经济大潮的洪流后,被冲散撕裂扭曲,产生的只能是“不会说话”“没有情感”的畸形儿。我们的艺术,真的是这样被熏陶被传承的么?
想起武学宗师的一句禅语: 邪派武功进境快,但易走火入魔;玄门正宗进境慢,但根基扎实,所以越到后来,进境越快。奉劝那些正在感觉和体验艺术的人们,你以浮躁对艺术,那么艺术终将忽悠你!
(上海新闻午报/黄笑宇)
责编:晓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