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徽州》、《徽商》策划、总撰稿人杨晓民先生在研讨会发言中指出:“不论中国还是欧美,对他们一些重要的历史文化现象,都可以从全球化背景来思考。电视表达也不能是单一的视角,电视表现手法,比如,纪实、情景再现等一些技术层面的东西固然重要,但是技术不是唯一的,我感觉主要看传播效果。电视是大众传媒,因此做《徽商》时,我们想如果还是用一些唯美的、意象化的表达方式就没意思了,财富传奇故事的叙述方式也很难。现在电视习惯于以讲故事的方法来做,但是徽商的故事没法讲,因为过去商人地位很低,商人盖了一个祠堂,族谱中才记下一个名字,商人是没有资格进入族谱或历史的,在封建社会,商人地位很低。那么《徽商》怎么讲,讲什么,我们思考了很久。五年前,我们拍了一部通过单位的视角来解析中国当代社会变革的片子。那个片子很成功,通过单位的工资、评职称、调动、流动,看当代人对体制依赖的减弱,关注中国社会二十多年的社会变革,整个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的转型,那是通过讲故事的方式。
而在《徽商》的拍摄中我们很难找到一个完整的徽商家族或徽商经营的故事。《徽商》找不着人,怎么办?我认为还是应该侧重于思想。我们想通过《徽商》这一经济现象看中国五百年来政治、经济、文化的转型。我个人认为,中国明清时期非常关键,如果明清时期转型成功了,对中国社会的影响会非常大。所以从这个视角,从《徽商》的成功与失败来观察中国,15世纪以后社会转型的可能性,所谓的资本主义萌芽,就是看中国有没有产生资本主义萌芽的可能性和条件,并把这一点放大。因此,我们就把《徽商》作为个案,来洞察中国制度的、文化的一些内在转型因素,包括失败的原因。比如在《徽商》中,徽商们要做海上贸易,即海商,就要反抗朝廷的禁海政策,有的就成了历史上的“倭寇”,当然这一现象很复杂,很多人认为徽商是中国海外贸易的先行者,当时的中国航海技术很发达,完全有条件成为海上强国。然而,中国人的海上贸易失败了,徽商没有出路,他开始转向官商。官商主要是盐商,他从海上走不通,就回到了官商。
另外,在《徽商》的创作上,还讲了商业资本利润的封建化过程,即使封建社会的商人赚了很多钱,他也不是纯粹的商人,他还是士农工商中的末民,更没有将其利润转换为产业资本的动机。当时没有法制,没有私产保护,皇帝一句话就可以没收掉商人的全部资产,所以徽商们赚到钱以后就回家盖房子,修祠堂,他无法扩展为产业资本,走产业化之道。有一些票号,很原始的票号,没有形成金融资本。他们的利润去干什么呢,去修桥,或不自愿的捐赠。徽州商人的利润还有一部分就花在官场的交易上,还有很多是奢侈性消费,如养家班,还有吃喝嫖赌之类,当然也有一部分流向文化艺术领域,形成了著名的“徽派文化”。还有小部分开始转型了,但基本没有成功。爹做生意,儿子科举做官,还有一条是拿钱买出路。商人没成为资本家,成了地主,士人。这样子中国近代社会转型是失败的。所以我们从大的历史的视角,从《徽商》的成功失败,来看中国明清的社会转型,甚至中国社会现代化进程的艰巨性与复杂性。
责编:王丽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