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速览]画家各有自己的艺术主张,作为我来说,我是喜欢生活中尽量去采摘那些美好的东西,自然山川、壮美的景色,人的心灵,人的生活状态。人类的一种生存我觉得很大的一个动力,是对美好的追求。 ——詹建俊 |
![]() |
他成长在写实主义占据中国油画统治地位的时代,却以极富表现性的画风征服观众。
他创作过许多重大革命历史题材作品,却始终不忘在其中注入个人的精神体验。
他是油画艺术家,也是油画教育家,还是中国油画事业的积极推动者。
他竭尽全力,追求油画艺术形式与精神的完美结合 。
他就是现任中国油画学会主席的詹建俊先生。
繁忙的社会工作结束,詹建俊最感愉快的,就是在宁静的画室听着喜爱的古典音乐进行创作。无论是肖邦的钢琴曲还是贝多芬的交响乐,他看中的是这些作品内在的精神力量。
詹建俊:我觉得在表现人们的一个精神的高度来说,不存在古典现代,艺术的手法、方法、方式、语言存在古典现代,但是表达人,表达人的境界,特别是精神境界来说,人的争取理想的精神境界也好,不分哪朝哪代,也不分古今中外。
这些是詹建俊艺术成熟期的作品,它们题材不同,意境不同,但透过那浓郁的色调、奔放的笔法以及高华的气韵,我们可以窥见詹建俊艺术的特点:那是艺术家将古典绘画的深厚严谨、印象主义的光色敏感和现代艺术的强烈表现熔于一炉后,用纯粹油画的语言所写就的激越浪漫的东方情怀。
53年前的春天,国画大师叶浅予带领艺术考察团来到敦煌莫高窟。其中有一名23岁的青年学生,他就是詹建俊。那时由于成绩优秀,詹建俊从中央美院绘画系毕业后,被选送到彩墨系念研究生。
![]() |
詹建俊在敦煌 |
傍晚时分,临摹结束,走出石窟常可以看见落日将三危山、鸣沙山点缀得格外辉煌,那时,那个站在东西方文明交汇处的青年不会想到,他自己也即将迎来一次东西文化的跨越。
1954年夏天,詹建俊从西北回到北京,迎来了自己人生中最重要的一次转折。经过严格的考试,詹建俊考取了后来对中国当代油画有着重大影响的马克西莫夫油画训练班,从此正式开始了自己的油画生涯。
这是油画训练班的苏联导师马克西莫夫,他个子不高,温文尔雅,常常示范作画,娴熟的造型能力和敏锐的色彩感觉让这些很少有机会看到西方油画原作的学员们眼界大开,切身体会到油画造型和色彩的规律。
詹建俊:这些东西对于一个原来油画基础很薄弱的人来说,都是很重要的一个转折点,开始很深入的,专业上的认识,都是从这个班上开始的。
在学习油画一般规律的同时,詹建俊的艺术个性也开始显露,比如他对色彩的偏好。
钟涵:他在油画训练班学得最长的也是这个体系(外光色彩的体系),他是掌握这个色彩的体系的,但是他不简单的按照印象派以后画外光的色彩来画,他颜色的强度和纯度都比一般的外光色彩要加强。
正是这种勇于探索的个性与中西结合的文化背景一道,造就了詹建俊独特的艺术风格。
![]() |
那时,26岁的詹建俊不会想到,在将来,他的名字将和中国当代油画史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50年后,我们在中央美院油画陈列馆的库房里,看到了这幅高一米八,宽三米五的《起家》原作。它也是詹建俊的成名之作。拂去时间的尘埃,画里的人,画外的人,他们那段充满理想主义精神的青春岁月重又出现。画中,初到北大荒的城市青年正要支起白色的帐篷起家。其中,物品的细节,人物的造型,被风吹动的衣角发梢,少女传神的情态都向我们表明詹建俊深厚的写实功力,但是在这幅总体写实的作品中,詹建俊追求形式感和表现性的艺术个性已经显露,这也使得这幅作品更具感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