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 体育 | 娱乐 | 经济 | 科教 | 少儿 | 法治 | 电视指南 | 社区 论坛 博客 播客 | 网络电视直播 点播 | 手机MP4
打印本页 转发 收藏 关闭
定义你的浏览字号:
《油画人物志·曹新林》 
——厚土浓情

央视国际 www.cctv.com  2007年07月23日 10:56 来源:《艺术品投资》

     
    [内容速览]灵魂深处一些被黄河水这样一种灌输,或者说浸灌使我每一个细胞里面都充满着这样一个黄河水浇灌出来这样一个心田,使我的审美也好,我对色彩的认识也好,甚至是我的审美指向都放在那个上面了。

——曹新林

  

曹新林作品赏析

曹新林

 

CCTV.com消息(《艺术品投资》):1964年7月,广州的气温上升到36度,广州美术学院一间不足20平米的教室里,一群即将毕业的油画系学生正紧张地填写毕业分配表。14个学生中,有13个人希望留在广州。只有一个名叫曹新林的湖南籍学生,他的第一志愿是河南,第二志愿还是河南。

 

曹新林:当时我第一志愿时候,家里人想让我回长沙,我第一志愿还是一股脑我就毫不犹豫,我说我到北方去,当时北方最远的地方就是河南,我说到河南!

 

《褪色的年画》

 

四十几年后的今天,当我们看曹新林的画时,迎面扑来的是浑厚浓郁的黄土气息。深沉的色调、粗犷的笔触描绘出了一个个憨厚纯朴的北方农民形象。时代的变迁、多舛的命运、泥土般深厚含蓄的情感从他们的身上毫无保留地透射了出来。

 

上个世纪60年代,从湖南到河南的列车要开20几个小时。对湖南人来说,北方的空气太过干燥,食物也难以下咽,而列车上的曹新林却坚持到北方去生活,那一年,他24岁。

 

曹新林对北方的向往是从一首广为流传的歌曲开始的。这就是由诗人光未然作词,作曲家冼星海作曲的《黄河大合唱》。这首被誉为中华民族解放运动的音乐史诗,带给曹新林的,则是一种关于北方的、力与美的畅想。

 

  并不知道有什么黄河,有什么泛滥,什么黄泛区,就知道《黄河大合唱》多么豪迈,多么雄伟,它里面负载着什么抗日等等这些,李白的黄河,什么黄河水从天上来等等这些,就觉得黄河茫茫的那种感觉。

 

黄河果真没有让曹新林失望。几天后,曹新林平生第一次见到了黄河。沉浸在巨大的兴奋中,他站在黄河岸边迟迟不肯离去。

 

曹新林:灵魂深处一些被黄河水这样一种灌输,或者说浸灌使我每一个细胞里面都充满着这样一个黄河水浇灌出来这样一个心田,使我的审美也好,我对色彩的认识也好,甚至是我的审美指向都放在那个上面了。

 

来到河南,曹新林居住在距离郑州80公里的古城许昌。当他急不可待地想用画笔表达对这片土地的感受时,首先出现在脑海里的,就是城里最寻常不过的民居。那个小门楼那种感觉,下了雪的感觉简直是太美了,在我脑子里是那种古朴的东西,那种土的东西,而且我那个北方情结,正好这些视觉形象又对我好像很满足的一种感觉,就想画。很快,曹新林不再满足于画静态的建筑,他开始关注生活在土建筑里的农民。(在)这些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身上,有着最鲜活,也最深刻的北方。

 

然而,正当曹新林为找到了理想的题材而兴奋不已时,他的创作却没能继续下去。1964年的冬天,对曹新林来说格外寒冷。他不得不放下心爱的画笔,下乡进行劳动改造。走的时候,他没有带上画架和油彩,他以为,这一次是自己和油画的永别。

 

曹新林:一天三顿红薯,开始吃着挺甜的,后来吃着吃着肚子就发胀,发胀然后就吃不下去,又饿还吃不下去,房东老大娘看着我怪可怜的,就给我取一点儿芝麻盐,那就是芝麻把它切碎,然后放一点儿盐,放点点油叫我能吃下去。

 

  听戏是劳动之余曹新林最喜欢的娱乐活动。村口的戏台上时常有村民们自发演出的河南豫剧。往往是到了散场的时候,曹新林还沉醉在戏里,回不过神来。

 

曹新林:来到河南听到常香玉唱的豫剧也很感人,当时在广州就觉得豫剧非常高亢,这真正是自己来到河南这样一个农村里面,农民唱出来的豫剧更有一番滋味。

 

在逐渐适应了农村生活的同时,曹新林和农民们建立了深厚的感情。他甚至学到了一口地道的河南方言。两年以后,曹新林与广州美术学院的老师再见面时,老师已经认不出他了。

 

曹新林:他说我的口音也变了,语言方式也变了,语言那些词汇也都变了,一些土话他都听得不太懂了,那几乎就成了一个农民。

 

整整两年,曹新林没有摸过画笔,却在与农民的朝夕相处中,触摸到北方农民的精神世界。这种触摸,在岁月里慢慢发酵,再度喷涌而出的时候,便成就了画布上动人的情感力量。

 

曹新林:你只是觉得农民憨厚,甚至把农民画得很丑,只要丑,只要邋遢这就是农民,这不对了。从他们现在穿的那些比较便宜的那些西装后边,你想象他们的父辈,他们的爷爷辈这样一种血脉的传承和文化的传承,这些东西使我在画面上感觉到,这样一种美是需要人去挖掘。

 

谢冰毅:他对农民,对中国土地的眷恋,我觉得是贯穿他的整个的艺术追求,贯穿他一生的,所以说他的作品里边有一种质朴,浑朴,浑厚的,那种对中国劳动人民的那种情结在里边。

 

曹新林和油画的缘分并没有因为劳动改造而终结。1974年,他被调到郑州市青少年宫任美术老师,得以和油画再续前缘。十几年的教师生涯中,他培养出大批的美术人才,而对于从农村考来的学生,他总会给予特殊的关照。

 

曹新林:我在跟学生讲美术史课的时候,我自己拿着黑板刷在那里三下五除二的在那里把原来写的板书全部擦掉的时候,这时候我感觉自己在画画,感觉自己在画一张很潇洒的抽象画,由此我就想以擦黑板留下的痕迹这样一种画面效果的一张关于画老师的画就这样开始有了感觉。

 

《粉笔生涯》

 

殷双喜:《粉笔生涯》他描绘的是一个白发的一个老教师在讲台上沉思,其实我后来看他实际上预示着这也是他的一个自画像。

 

曹新林的确在沉思,他的种种思考,最终都指向了土地上辛苦劳作着的农民。虽然教师的工作使得曹新林与农村生活拉开了一定的距离,但是这种距离却为理性反思提供了必要的空间。从1991年到现在,曹新林每年都要深入农村进行调研,足迹遍及整个黄河流域,总行程达十几万公里。

 

曹新林:这里面的内涵是多么多么的重,像这一次,第三次几个月在乡下,从感情上,从理性上都更加复杂,这样在我的画笔上带出来的东西,什么浑厚这些东西,我实在没有办法能轻飘起来,没有办法能轻快起来,它不能不叫我沉重。

 

《村委会》

 

  由情感认同到理性反思,曹新林的作品流露出越来越多的冷峻和忧虑。一群在生存压力下饱经忧患却又豪爽达观的农民,成为画布上的主角。

 

曹新林:你说军嫂就是留守在农村里面,在那辛辛苦苦,插着腰,地下都是那么粗的棍子,那么粗的麻绳,她在干活,她在那样的环境下,要伺候丈夫的父母,底下要养育自己的后代,她没有那么壮的身体,她不忍受各种各样的渴望她能过吗?

 

殷双喜:他画的画是思想的肖像。就是有思想的人画他面前的这种对象,这种肖像就能传递出一种哲理和人生的命运,让观众看完以后有所思考,有所反省,不是简单的游戏,一个民族如果没有一个反思,没有一个对苦难的历史的掌握,这个民族没有未来。

 

如果说奔腾的黄河用壮美给曹新林以震撼的话,那么,矗立在中原大地上那些石窟中的佛像,则用静穆让曹新林沉醉其间。一动一静之间,曹新林感受到一种只有在文明起源的地方才会慢慢积聚的独特的美。开凿于北魏时期的河南巩义石窟,是曹新林落脚河南以后,最常去的地方。                              
   

曹新林:这些雕刻经过一两千年的这种风化、侵蚀、磨砺,它现在呈现在眼前的这样一种状态总是使我感动不已,眼睛、鼻子这些轮廓都不是太显了,但是它蒙蒙胧胧的那种感觉就使我想象这个岁月和这个时空的变迁过程中间形成的这样一种审美,我总是陶醉在这里边,陶醉在这些文物的现代的面貌。

 

在曹新林即将完成的这幅作品中,几个现代农民被安置在古老的石窟面前,当时隔千年的两种文化符号相互照映时,曹新林意识到,他画的已不再是简简单单的农民。

 

曹新林:在这几个非常开朗豁达的这样一种农民的表情后边,已经不是简单的生活中间的一种表情了,而是和上千年的文化古迹,一些经过很长时空的一种磨砺形成了石窟的那样一种状态,活生生的人物是不是那些文化的象征,那些石窟里面的那一些菩萨和造型是不是现在活着的农民,已经完全把它提到一个文化的高度上,中原的文化符号上面来对待。

 

几个农民的旁边隐隐约约地立着一个熟悉的身影,曹新林说那就是他自己。

 

曹新林:我想我应该是这一拨农民的朋友,或者说我是他们的一分子,我和他们处在一个文化氛围里边,如果说这张画是中原文化的一个符号性的表达,那我就是其中的一个符号。

 

43年过去了,曹新林从踏进河南的那一刻起,就再也没有打算过离开。在这片北方的土地上,他创作出了近五百幅油画作品,其中绝大部分都以农民作为主题。

 

曹新林:生错了一个地方,我不应该是生在一个渔米之乡的湖南,而应该是在一个北方的土坷垃里面出来的一个人物。

 

行走在山村的小路上,年近七十的曹新林找到了亲切的归属感。对他来说,北方是他的精神家园,农民是他家中的兄弟姐妹,而文明就在这厚重的黄土中世代传承,生生不息。

 

 

 

责编:张曦健

1/1页
相关视频
更多视频搜索:
CCTV-1  CCTV-2    CCTV-3    CCTV-4    CCTV-5        CCTV-6       CCTV-7        CCTV-8  
CCTV-9  CCTV-10  CCTV-11  CCTV-12 CCTV-新闻  CCTV-少儿  CCTV-音乐  CCTV-E&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