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 体育 | 娱乐 | 经济 | 科教 | 少儿 | 法治 | 电视指南 | 社区 论坛 博客 播客 | 网络电视直播 点播 | 手机MP4
打印本页 转发 收藏 关闭
定义你的浏览字号:
《油画人物志·沈行工》 
——心灵的风景

央视国际 www.cctv.com  2007年07月25日 13:41 来源:《艺术品投资》

     
    [内容速览]绘画是一种视觉艺术,它的主要元素就是形体和色彩这是它的两个主要的,形和色,形体和色彩。

——沈行工

沈行工

CCTV.com消息(《艺术品投资》):1980年,初春的江南小镇,小桥流水,黛瓦粉墙的景色,伴着古老的水乡船歌,深深地打动了一个画家的心,烟雨朦胧的诗意江南,在他的画布中苏醒。当年的沈行工是南京艺术学院油画系的研究生,就是这次江南小镇的写生活动,让沈行工开始了他的主题性江南系列作品的创作,从此“江南”,成为了他作品的永恒主题。

 

沈行工:我祖籍是浙江宁波,对江南的生活还是很熟悉,因为受母亲的影响,母亲喜欢画画,我小时候看到她年轻时候画的画。

 

母亲画中的江南,启迪了少年沈行工最早的艺术之梦。1963年,沈行工考取了南京艺术学院美术系,在此期间,他遇见仰慕已久的油画大师苏天赐先生,苏先生那凝练、质朴的绘画语言,在年轻的沈行工心中埋下了一个油画家的梦想。

 

沈行工:我选择油画,其中有很重要的因素就是我对色彩很感兴趣,绘画是一种视觉艺术,它的主要元素就是形体和色彩这是它的两个主要的,形和色,形体和色彩。

 

1966年,大学毕业的沈行工被分配到南通艺术馆,从事群众美术辅导工作。然而,油画,那油的气息,绷紧的白画布,让沈行工由衷地喜欢。十年后,已经35岁的沈行工做出了一个重要决定,回母校报考油画大师苏天赐先生的研究生,沈行工的这一决定,被周围人称作是“捧着金饭碗要饭”。

 

南京艺术学院副院长陈世宁:因为他当时在南通有很好的房子,有很好的社会待遇,而且是南通市人大代表。

 

  沈行工重又背起画箱,跟随导师苏先生,在太湖边转悠,画水乡的山水,景物、建筑、街巷,江南水乡特有的风土人情使他怦然心动。

 

沈行工:一便在画一些写生,一便就在考虑创作的一些构思,住在街旁边的小楼上,清晨起来,就可以看见街上已经满满的都是一些来赶早市的人。

 

回到学校,在研究生宿舍里,沈行工开始了他第一幅主题性油画《月桥镇的早市》的创作。这时的沈行工更多考虑的是,如何用绘画的表现力去反映生动的现实生活。

 

《月桥镇的早市》

沈行工:在画的过程中就觉得这个人物的形象是非常重要的,是第一位的.在我看来,所以后来就多次的去,不断的去搜集一些很好的形象。

 

北京画院美术馆馆长尚辉:在某种意义上来说也是他早期的一个成名作,那么在整个80年代实际上他的创作还是带有一些当时政治思想的影响,具有很浓厚的主题性创作的色彩,

 

沈行工完成了《月桥镇的早市》之后的10年里,他的画笔沿着小镇深处,在田间地头转悠,他仔细地寻找,在生活的海洋淘洗出颗颗明珠,饶有兴致地编结出一串珠链,在期间弥漫着浓郁的乡土风情。1984年,沈行工的油画《小镇春深》,入选第六届全国美展优秀作品展。

 

《小镇春深》

沈行工:虽然她是背影,但实际上你可以看出她们都是非常的爱美,人们在那个时候已经可以理直气壮的去表达自己,希望自己更美一点的愿望

 

北京画院美术馆馆长尚辉:这么一个很有寓意的,也是日常化的一个场景,来构想整个八十年代人们那种,整个国家,人们这种精神情绪上的变化。

 

对沈行工来说,色彩不仅仅是一种兴趣,更是一种有待开掘和提升的潜质。随着时间的推移,沈行工作品中的主题在渐渐地隐退,情节也在慢慢地消解,而油画语言本身所具有的视觉魅力得到了肆意的展现。在《渡口细雨》中,沈行工撇开了阳光明媚的景致,而着意去挖掘江南阴天蔽日里的丰富色彩。

 

《渡口细雨》

沈行工:在江南的农村或者小镇上看到爱用那种油布伞,那油布伞是黄色的,黄颜色的油布伞,他们身上经常穿那种士林蓝,衣服的蓝色和黄色这个对比还是很明确的一种对比关系。

 

沈行工对于色彩的选择和运用,已不再拘泥于如实的再现性描绘,充分利用色彩的纯度、色相、冷暖这些因素的对比,在《冬暖》中,他找到了两种特殊的颜色。

 

《冬暖》

北京画院美术馆馆长尚辉:春天刚刚来到那种绿色的感觉,而除了这种绿,还有中国红,那种红不是大红,有一点儿偏冷,他把那种红和春天的绿融合在一起,他找到了能够概括江南地域色彩的这种色调。

 

也许,在一般人眼里,绿色只能分辨出十余种,而在沈行工的调色板上,绿色可以变幻到百余种。

 

北京画院美术馆馆长尚辉:绿颜色是一个问题,是一个最难进入的,一般的就是几种颜色而已,就把这个绿树就概括了,那么你要能在这个绿里头发现很多微妙绿色的变化,一般的画家我看是比较难找到。

 

这一时期,绿色成为了沈行工最擅长处理的一种江南色调,这些画面的绿色不仅鲜有雷同,而且变化丰富。油画色彩强烈容易,而剖析色彩微差最难,沈行工可以说,在丰富的绿色微差中弹奏着一曲江南的情歌。

 

生长在江南的沈行工,对油画色彩有着其独特的语境,湖蓝色,是沈行工童年梦想的基调色,在幼年时代,他最喜欢的是那支湖蓝色的蜡笔。在《秋晴》中,沈行工将这“蓝色情结”,转换成他画面中的主色调。

 

《秋晴》

沈行工:我这个题目叫秋晴,但是我并没有在这幅画上画明显的阳光和光线,而是更多的还是强调色彩的因素,我始终觉得她们穿的蓝颜色其实是很鲜艳的,很强烈的。

 

北京画院美术馆馆长尚辉:他找到了两种比较重要的颜色,一种是蓝颜色,一种是秋天的这种土地上已经没有绿色植被之后,所呈现那种灰褐色,或者叫暖黄色的两种色调。

 

沈行工:其实你也可以画白色的床单,或者是朴素一点的色彩的床单,但是我为了加强那种色彩感,和她这件身上的蓝颜色能呼应起来,所以我就考虑后面传单的颜色也用了相当强烈的色块。

 

多年以来,沈行工十分庆幸自己能够专心致志地从事绘画创作与教学。他始终认为,人生是在不停顿的选择与定位之中度过的,能潜心于油画艺术创作,对他而言真可以说是如愿以偿。然而一旦步入艰辛的绘画创作之旅,又会不断面临种种新的选择。

 

沈行工:我自己始终有一种,隐约当中有一种感觉,我觉得我还没有画出我真正想画的那种画。

 

渐渐的沈行工油画的题材开始从人物转向了风景和景物,当作品似乎开始显现出简洁轻松的风貌时,沈行工却发现,作画的难度越来越大了。

 

沈行工:比我想像的要困难的多,人家好像觉得比较爽朗的笔触,但是其实我可能已经经过好多次的反复,可能有的地方已经重画好几遍了。

 

一幅画的制作时间也许少了些,但动笔前的构思和作画过程中斟酌推敲的时间却增加了许多,画家的心智与能力面临着更多的挑战。

 

沈行工:我中途也会停下来画一张色彩稿,但是又不能画的太细了,会影响我在大画上的发挥,我在大画上要做一些即兴的发挥,要保持它的写意性。

 

在沈行工的风景油画中,地域的特征有了明显的减弱,不再是江南水乡的真实摹写,更多的是以一个一般意义的景致为基础,再根据自己对画面预期的美感要求,在其中增加许多主观因素。

 

沈行工:我认为并不是人们过去概念当中小桥流水那个,那个是一种特点,某一种特点,但不是所有的,其实在江南有很多,也有相当开阔的地带,也有很开阔的景色,我想把我这种感受融合到我新的风景画创作里去。

 

北京画院美术馆馆长尚辉:他的油画看似很写实,实际上你看看他那个写生的场景和他看到的景色以及他的画面这几者的关系实际上并不完全统一,实际上就是我刚才说的他把主观的东西,主观的那种记忆、印象都融化到一个画面中。

 

沈行工:我经常到南京的郊外去,我会看到那种丘陵蜿蜒起伏的这种丘陵,有时候在不同的季节去你会有不同的感受,我觉得虽然是江南的景色,但是仍然有一种气势,也有一种开阔的感觉,所以我就尝试来这样做。

 

风景题材的创作,为沈行工的色彩运用带来了更大的自由,他认为,绘画意义上的色彩和构图,是靠想像力而不是观察力来完成的,无论是画面的形体或色彩,都不仅需要提炼和概括,甚至还要某种改变和偏离。

 

沈行工:我把我印象当中,把我心目当中那种江南的景色的特点融合在里面,那种远处的山坡、河流,近处的房屋、村庄,这些组合在一起的时候,具有了某种江南那个特点。

 

2003年,《蓝色江南风景》获第三届中国油画展优秀作品奖。在沈行工的笔下,秋冬之际的江南更多地呈现着灰蓝色的景致。他将澄江如练的河水夸张为靛蓝和群青,而且色调纯正饱满,微微泛着些暖意的黄褐色的秋树,只不过是这些蓝色旋律中的一种变奏。

 

《蓝色江南风景》

北京画院美术馆馆长尚辉:我给他总结是上虚下虚只有中间那个颜色是实的,上虚下虚就是他在处理对象这个轮廓的时候也是蒙蒙胧胧的,你看天空和山的这种交界的地方,他绝对不会像画北方那样非常鲜明,对比非常强烈,他画的是意犹未尽,然后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摆脱了描绘性的束缚,沈行工对于色彩的选择和运用获得了真正的自由。在《雪后蓝色江南风景》里,对于雪地的处理,不是扎眼的白色,而是温和的灰绿色。这样的雪景有别于北方雪地的寒冻质感,是江南雪地里透着绿色的真实写照。

 

《雪后蓝色江南风景》

北京画院美术馆馆长尚辉:他在画雪景的时候,他不是单纯去画雪景,他肯定会找到雪景里头的河,然后还有树的这种关系,雪是白颜色的,但是你看沈行工老师他的这个雪不是单纯的白颜色,那里头有丰富的一种灰色的这种变化。

 

沈行工:我们继续往前走又会遇到新问题,我相信一个就是说,一个希望自己能够不断画下去的画家,他会一直面临这样的问题,始终要面临新的课题的。

 

作画如吐心曲,沈行工通过绘画,用他那丰富多彩的内心世界与外界交流,并将画境与心境融为一体。他心中的江南风景,像风一样从指间穿过,在纸上流淌,从一个季节到另一个季节。

 

 

 

责编:张曦健

1/1页
相关视频
更多视频搜索:
CCTV-1  CCTV-2    CCTV-3    CCTV-4    CCTV-5        CCTV-6       CCTV-7        CCTV-8  
CCTV-9  CCTV-10  CCTV-11  CCTV-12 CCTV-新闻  CCTV-少儿  CCTV-音乐  CCTV-E&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