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首页|搜视|直播|点播|新闻|体育|娱乐|经济|房产|家居|论坛| 访谈|博客|星播客|网尚文摘
打印本页 转发 收藏 关闭
定义你的浏览字号:

《油画人物志·杨飞云》

 

——追慕古典

CCTV.com  2007年09月18日 09:46  来源:《艺术品投资》  

杨飞云作品赏析    杨飞云欧洲回来的作品     

杨飞云的风景画     杨飞云以妻子为模特的作品

 

  这些被安置在静谧室内、姿态安详的女性肖像和人体油画,有着文艺复兴及巴洛克绘画的均衡图式与静穆的气息,画家的目光似乎穿越了有所安排与装扮的人物,追寻着欧洲古典绘画典雅背后的灵性之美。这位画家就是杨飞云。

 

杨飞云:我画画,如果我为了利的话,我画的卖掉了,就算我完成任务了,为了名的话,我获了奖就算完成任务了,可是远远不够,它有一个更高的标准。巴赫说过一句话,他说艺术的存在是赞美上帝的荣光,西方人叫赞美上帝的荣光,中国人叫天人合一。

 

陈逸飞:杨飞云是把油画当做宗教一般虔诚地对待着。

 

杨飞云朋友:他完全把自己封闭起来,安静地画啊画,他用那种画圣像的心理面对几个模特。

 

杨飞云好友:他生错了时代,搁十八世纪那会,他就是安格尔级别的大师。

 

“古典主义油画”,指的是沿袭欧洲文艺复兴传统的写实油画,强调均衡稳定的构图、完整严谨的造型、清晰流畅的线条及和谐精细的色彩,实现一种高尚、典雅、宁静和理想化的精神境界。

 

杨飞云古典绘画不是一个样式,当然样式上承载了这样一个东西,一个就是端庄、典雅,严谨,深刻,甚至生命的那种升华,超然,你可以用各种词来形容,就是他画出来那个东西,但是画的背后有一个东西,真的是神性的光辉。

 

杨飞云大多数最出色的作品都是以妻子佟彭彭为模特写实创作的,他喜欢画熟悉的亲人和朋友,从朝夕相处的人们身上,他捕捉到了深藏于表象背后本质的美感,这些普通人在画家笔下变得光彩照人,饱满生动,充满恬淡、安详、纯净和含蓄的灵性。

 

杨飞云:画画首先有一个激动,就是你画这张画的时候,那个欲望和激动全部有,你没有这个,基本上你完不成这张画,但是这个东西是很纯粹的,它的纯粹性应该是就在这个画上,而不是在其他。

 

中国油画家一般很难绕过写实主义的门槛,但大多数人都将欧洲传统绘画看作艺术探险路途上的一道风景,西方现代艺术的各种“主义”热切地召唤着他们前往。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开始,当代艺术舞台喧嚣热闹,杨飞云似乎没能合得上时代的节拍,他一直寂寞地画那些美得一尘不染的油画,寂寞则因为它们被贴上了“古典主义”的标签,而且还是写实创作。

 

杨飞云:你看文艺复兴的画,他画的很深入,就是经过画家的他的深入的观察和他的灵里面的交通,最后画出的那个东西并不是瞬间的东西,是永恒的东西。绘画如果追求瞬间的东西,你搞新闻摄影不比这个强的多吗?写实绘画它是一个生命对一个生命的体验,然后气息里面慢慢升华成一个画。

 

靳尚谊:形成这样一种画风和一个体裁范围,这都属于他特点上的东西,当然人的所有风格既是他的优点又是他的缺点,风格就是缺点形成的。

 

杨飞云性格真的是就是风格,风格不用刻意追求,你是什么天性,在画里边自然而然就显露出来了。

 

杨飞云第一次拿起画笔的时间要追溯到遥远的四十多年前,那时候他是个天真朴实的少年,在内蒙农村度过了家教良好的童年,在乡村学校担任美术代课老师的父亲给了他绘画的启蒙教育。

 

杨飞云:我们在外面玩,那是几岁的时候,画速写,我觉得这个东西是潜移默化地可能受点影响,然后他那个时候也画点什么英雄的形象,拿那个擦笔,所以经常能看到他的在那儿画画,这样自己很小就开始画。

 

上个世纪七十年代,在铁路大厂当钳工的青年杨飞云偶然得到了两本将影响他一生的书:当时苏联出版的《达芬奇评传》,以及十七世纪荷兰画家伦勃朗的画册。达芬奇作为文艺复兴“三杰”之一而众所周知,伦勃朗强调用含蓄的手法表现人物内心活动、深度挖掘人性精神层面的艺术主张实际和文艺复兴传统一脉相承,与当时风行的强调流动感、戏剧性和夸张性的巴洛克艺术格格不入。就是这两位杰出画家给杨飞云最初的视觉震撼。

 

杨飞云:我把这两本书里面恐怕翻来复去全部都临摹过很多遍,用色彩的临摹,用素描,那个书里面的文字左看右看,那个时候的一本书真是能够产生影响。

 

 

杨飞云朋友回忆:他当年中午不吃饭去车站画人像,眼力很准。

 

杨飞云沉浸在绘画的愉悦中,而真正开始系统地理性思考,则要等到日后他进入中央美术学院接受正统的科班训练,时光一晃就是十年。

 

杨飞云:中央美院有很多老师对我们产生影响的,他们学的东西都是学的西方一流画家的东西,而且特别注意绘画的品位和绘画的能力。靳尚谊老师,在探索上还有教学上对我个人的成长产生了一个非常根本性的作用。

 

靳尚谊是中国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古典主义画风的代表人物,他主持的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系第一工作室以注重研究和探索整个欧洲传统绘画的本质规律为鲜明特征。第一工作室为杨飞云的人生轨迹打上了清晰的古典主义烙印。1991年,靳尚谊把在海外迷失方向的杨飞云从美国劝了回来。

 

靳尚谊:只有回国艺术才能发展,从这个角度劝他回来,很多画家出去就完了,处于边缘和低层。

 

杨飞云:中国这么大,中国人又不是艺术很愚笨的人,但是没有突出的作品,也看不到未来的这种还能够走到哪儿去这样的东西,我觉得就缺这个东西,这个东西就是和信仰的东西有关系。

 

那些被今人奉为“大师”的油画家发挥想象力,为各个阶层的人们展现《圣经》里的经典场面,同时也承载了照像的功能,这就是绘画中何以出现大量写实人物肖像的原因。照相术出现后,绘画的写实功能逐渐淡化了,于是各种风格和主义层出不穷。

 

在以混合、多元为特征的中国当代艺术思潮冲击下,古典主义绘画的基调被边缘化了。在国内很少能看到原作的艺术家一旦走出国门,强烈感受到他们跟不上时代了,曾帮助他们打下扎实基础的欧洲绘画传统成了妨碍他们进步的历史包袱。

 

杨飞云:当时有好多人回来以后就觉得欧洲的绘画你别画了,人家已经画到那个水平了,你怎么也超不过了,但是我看完以后,我的感觉是完全是相反的,我觉得油画可以画到这么妙,可以表现出这么一种其他画种,或者其他角度无法表达的一种力度和妙处,所以我就觉得回来以后,更有兴趣了,就是去探索去尝试。

 

和他景仰的那些欧洲古典主义大师一样,杨飞云钟情于画人体和肖像,他热爱青春美丽的形象,向往超然的美感和宁静的意境,喜欢用微妙、柔和甚至精微细腻的笔触来表现他画的对象。

 

陈丹青:他那幅《静物前的少女》,通篇处子之心,让我想起徐悲鸿第一次到西方画的那些早期油画,一笔一笔画出一个人体。

 

评论家段双喜: 模特年龄集中在18-28岁,女性一生最美的阶段,青春、理想、憧憬,对未来迷茫而无知。

 

二十多年孜孜不倦地沉浸在理想主义、冥想和唯美的世界里,杨飞云始终很享受这种清明恬淡的状态,同时作为一个内心敏感的艺术家,他敏锐地感知着社会和人生的种种变化,并把他的观察与思考用画笔表达在帆布上,他的画面逐渐出现了男性和老人,并加入男女两性之间交流的场景和具有象征意义的物体,还有,他开始画起了风景。

 

杨飞云:出去画风景能够弥补在室内画画的狭小性,就是它能够在背后给你一个开阔的支撑,如果把它作为一种主体绘画还是不大可能,就是在人像后面做一点配景。

 

杨飞云: 一男一女拉着手走的,拿着一个小孩,那个有点寓意。一下子产生一种画面上好象和那个内涵上产生了一种特别的感觉, 上一点这种活物,确实有一些象征性的东西,再一个就是它在画面产生了一个,衍生一种内容或者是让内涵的那种可能性。

 

杨飞云:我不是把自己圈在古典绘画里。这个随着心理的和自己追求的变化在自然而然地变化,随着年龄的变化就画的更显一些,原来可能对精微的,对细微的那种对可能给你那种,比如说女孩子的那种精微的东西,慢慢可能关注更大的东西。

 

杨飞云的日常生活用两个字就能简单概括:平静。他的日程表上,主要内容永远只有三项:教学、读书和创作,画家通常只在中央美术学院和工作室两点之间的直线上平行移动。

 

2005年,即将进入天命之年的杨飞云成立了以自己名字命名的工作室,吸引了十几位志同道合的画家加入,杨飞云和他们一起集中创作,并定期开展学术研讨。这是除了创作之外,杨飞云力挺传统写实美学的行动,他打算利用自己的影响力做一些切实的努力,冲淡买方市场对画家的冲击。同时他也意识到,在这个以疯狂复制为标志的“读图时代”,写实绘画的价值遭遇到前所未有的挑战。

 

杨飞云针对市场画画我认为那个没有前景,因为画家已经离开了画画的那种热情,冲动,艺术的理想,追求,画面的内涵他都离开了以后,这样的绘画,就麻烦了。

 

写实绘画如果没有后面的精神层面和审美层面超然的那个追求,它比一个照相机更可怜,你明白吗,一个照相机千分之一秒的速度,可以抓住最微细的真实,瞬间的,动态的都可以抓到,画家如果从那个地方去争,你还不是找死吗,没有意义啊。

 

作为一名性格温和、处事低调的画家,杨飞云也头疼人际关系的复杂,但他不习惯站在聚光灯下和对立面针锋相对,那不是他的风格。他,人如其画,纯净雅致的画面背后,是一整个坚固扎实的信念体系作为支架,因此,尽管他生性谨严平和,内心却热流涌动。

 

“谦逊,勤勉,坚持,平稳,杨飞云凭借自己的品性,为人作画,一以贯之。”

 

—— 油画家 陈丹青

 

 

责编:张曦健

1/1

更多相关新闻